约翰·麦克唐纳关于可持续乡村旅游的构想及对我国的启示

2021-11-30 14:37陈才媛
乡村科技 2021年34期
关键词:麦克唐纳约翰旅游

陈才媛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

1 我国乡村发展面临的困境

1.1 积重难返的乡村病

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乡村地区开始了剧烈的重构过程。重构是一种解体后重新优化组合的方法论。乡村重构是指在外部影响和内在驱动下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经历的解构与重组的过程[1],发展观的前进性证明这一优化调整过程必然能给乡村带来新的活力。然而,新生必然伴随一系列的疼痛,在乡村重构的巨大变革下乡村病日益浮现,集中表现为乡村空废化、人口老弱化和深度贫困化[2],具体表现为耕地大片荒芜、土地利用低效、空间环境破败和传统文化衰落等。这些乡村问题早已根深蒂固,究其根源,直接原因是城乡人口单向流失,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不平衡。

1.2 混乱争逐的乡村旅游

长期以来,我国走的是一条把广大农村排斥在城市之外孤立进行的工业化道路[3]。在农村支持城市的阶段,乡村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到了城市反哺农村的时候,乡村发展虽迟缓,但并未缺席。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背景皆为乡村发展的引擎,发展诉求被长期压制的农村群体迫不及待地想要搭上振兴发展的列车,于是全国各地的乡村都对乡村旅游这一最快速的资源变现方式跃跃欲试,乡村旅游因此蓬勃发展,但同时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混乱争逐下的无序发展。一方面,随着乡村资源的经济价值日趋显现,许多乡村开始盲目跟风,全然不顾该村的资源禀赋合适与否,就风风火火地搞起乡村旅游,最终不仅因为缺乏整体规划而带来了建设重复、功能雷同的恶性竞争问题[4],而且因效益低下、草草收场而造成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一些乡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急于求成,没有深入挖掘该村的特色,做不到一村一品,甚至直接照搬照抄其他村的发展模式,直接导致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问题。

1.3 乡村性丧失的不可逆之灾

乡村旅游是城乡发展过程中顺势而为的自救结果。一方面,乡村资源的异质性迎合了人们的猎奇心理,相比一般的旅游景点,田野景观、农耕生活与乡土文化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这也是乡村发展旅游业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从商品供求角度来说,乡村旅游的服务供应是被购买者所需要的,其有着庞大的受众群体,即在林立高楼中被快节奏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城市居民。于他们而言,相比于摩肩接踵的风景旅游区,田园生活才是能真正放慢节奏、实现短暂小憩的不二选择。综上,乡村旅游是自然而然的发展结果,也是摆脱乡村困境的可行出路。然而,当各大乡村争先恐后又粗制滥造地发展乡村旅游时,我国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普遍化的乡村性丧失问题:田园风光被湮没在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中,乡土文化被蚕食于经济至上的商品化浪潮里。然而,乡村性所表现出来的乡村景象恰恰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源泉[5]。

2 麦克唐纳笔下的欧洲农村发展

2.1 多功能乡村的构想

约翰·麦克唐纳提出,近几十年来农村变革的规模显著扩大、速度显著加快,给欧洲农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农业结构调整、人口减少和逆城市化、公共服务缺乏、基础设施短缺以及自然环境退化等[6]。此外,农业部门经历了广泛的重组,农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逐年下降。因此,约翰·麦克唐纳认为,在土地利用方面,随着农村消费型需求的不断增加,农村地区作为以农业生产为第一导向的空间作用越来越小,这已经是农村发展的显著特征和必然趋势,为了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应该顺应这一趋势发展多功能乡村。

约翰·麦克唐纳认为发展多功能乡村不是用旅游业取代农业,他直言过去欧洲农村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时常容易掉入这一陷阱。因为在过去几十年中,人们常常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低,农业带来的影响是不可持续的。故而人们越来越重视农村地区旅游业的经济潜力,普遍认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需要扩大,却忽视了其对社会、文化、环境产生的广泛影响。于是他们在发展多功能乡村的过程中,激进地铲除农业景观,脱离本土文化的沃土,盲目地发展不根植于地域特色的多样化经济,最终导致乡村性丧失,给乡村发展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失。

事实上,约翰·麦克唐纳所认为的发展多功能乡村,是在农业部门内外增加多元产品,使服务多样化,通过创新带来产业增值。在这个多功能的竞技场中,生产和消费并肩运行,乡村被视为一种公共产品,提供了生产、生活、生态、审美和娱乐等空间。在约翰·麦克唐纳看来,多功能乡村的构想不仅是生产粮食,而且包括维持农村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创造就业机会和改善农村地区的生存环境。而在此过程中,休闲娱乐场所需求增加与供应不足的矛盾,使乡村旅游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约翰·麦克唐纳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性内容后提出,发展可持续的乡村旅游是欧洲农村向多功能乡村迈进的关键一步。

2.2 可持续的乡村旅游

关于可持续乡村旅游的构想,约翰·麦克唐纳承认,该词本身是存在争议的。一方面,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说,可持续一词具有矛盾本质,其易于被各种意识形态的支持者所侵占,可以用来代表任何一种发展模式,经常被各行各业的人拿去当口号使用,故而存在代表性广而说服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从旅游影响的角度而言,旅游业确实能打破单一的农业发展模式,给农村创造更多的生产总值和就业机会,故而其在经济上是一条可行的出路。

在看到矛盾和争议的基础上,约翰·麦克唐纳依然提出这一构想。基于最近几十年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及欧洲农村地区面临的特殊挑战,使他看到过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于是他将乡村旅游与可持续性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并对过去的研究进行了批判。麦克唐纳批判过去学者的关注点普遍在于旅游开发,而忽略了旅游影响。他们的关注点都在如何把游客群体吸引到农村进行消费,而没有考虑如何减轻游客到达农村后对当地造成的影响。与过去的学者相比,麦克唐纳研究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他从旅游影响的角度,看到了欧洲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生态景观的破坏及不同利益群体间存在的明显冲突,并致力于将长期被忽视的生态环境和社区社会结构问题从经济效益首位化的阴影中分离出来,进而提出发展可持续的乡村旅游。

在约翰·麦克唐纳看来,可持续乡村旅游指的是既不会破坏乡村自然环境资源,又不会影响乡村社区结构的一种发展模式。可持续乡村旅游,强调承载力的概念,强调永续发展和环境责任,强调代际公平的重要性,主要关注的问题是经济效率、文化意识、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并始终将发展多样性和社会公平作为辩论的核心。

2.3 多元利益主体的空间博弈

约翰·麦克唐纳认为,当前的农村政策范式在全球范围内都很明显,其依赖于一种综合的、分散的方法,即利用公共-私营-自愿部门伙伴关系来制定政策和实施地方战略。而在这个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中,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关于可持续旅游目标不同而产生的紧张关系。例如,有些居民可能更加强调开发利用和经济效益,而有些居民则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又如,政府一方面要保证环境特征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希望农村经济获得多样化的发展。再如,在构建多功能乡村的过程中,旅游团体并不总是愿意以合作的方式进行运作。总体而言,在可持续乡村旅游的实践中,确保伙伴关系中的多元主体在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共同行动确实是一项挑战。

在约翰·麦克唐纳看来,作为一种乡村变革手段,旅游业的现有和潜在价值都是众所周知的,而在发展可持续乡村旅游构建多功能乡村的过程中,各多元主体间的矛盾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故而确定可持续乡村旅游发展计划的过程并非易事,需要在国家机构、旅游团体和社区居民等利益攸关者之间实现目标协同。

3 可持续乡村旅游对我国乡村发展的启发

乡村旅游最早兴起于欧洲,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国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比欧洲晚几十年。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的乡村重构阶段,欧洲早前同样经历过。在转型过程中,我国显现出的生产性空间向多功能空间转变的特征,也与欧洲大同小异[7]。可见,可持续乡村旅游的道路或许正是当下我国乡村发展困境中的出路,麦克唐纳的构想无疑给大家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3.1 构建保有乡村性的多功能乡村

乡村性作为乡村旅游的根与魂,是指以传统民居为物质载体、以传统民俗为文化内涵、以特色产品为旅游吸引物的一种综合属性。乡村性是评价一个地区乡村物质形态和乡土社会特征的重要指标。简单而言,乡村性越高的地区,其乡村形态保持越好。然而在实际的开发应用过程中,由于过度强化乡村空间的经济功能,乡村旅游中逐渐出现开发盲目、套路复制、配套滞后、文化雷同和乡村过度城市化等问题,造成了乡村性弱化甚至消失。可以说,当下我国乡村发展面临这些困境,正是因为落入了前文约翰·麦克唐纳所指的发展多功能乡村过程中“用旅游业取代农业”的“陷阱”中,故而应借鉴前人经验,迅速反思和及时止损。基于对约翰·麦克唐纳《可持续乡村旅游:乡村发展的经验教训》等相关文章的阅读思考,笔者认为,我国在借鉴欧洲农村发展经验发展可持续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不能丧失乡村性,即要建设保有乡村性的多功能乡村。

3.1.1 宏观:顺应多功能乡村的发展趋势。多功能乡村是指乡村不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为主,不再只有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而是转向农业生产、生态保育、观光休闲及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这种变化在我国大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域表现得尤为明显,传统的第一产业地位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功能日益凸显是乡村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也是约翰·麦克唐纳口中欧洲农村变革经历过的正常现象。由此可见,我国应借鉴国外乡村的发展规律,顺应多功能乡村的历史发展潮流。

3.1.2 中观:进行区域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乡村性的保持既要拒绝外在同化,又要挖掘其内在特性。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前需要进行区域整体规划。一方面,评估乡村是否具备旅游资源基础、区位交通优势和客源市场条件,不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度空心村应考虑撤村并村和就地荒野化[8],从而避免盲目跟风;另一方面,深入挖掘资源特色或文化底蕴,准确定位发展模式,如农业研学、温泉度假、民俗体验和农家乐休闲等,从而防止模式趋同和重复建设。

3.1.3 微观:从产业结构上进行调整优化。保持乡村性并非倒退回单一的农业功能,而是要对乡村旅游进行有序引导,通过对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找到多功能发展与乡村性保留之间的平衡点。一方面,农业景观是乡村性最典型的意象表达,脱离第一产业的乡村旅游必然不可持续;另一方面,乡土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也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只有在挖掘乡村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对对第二、第三产业进行高层次开发,才能在给旅游业带来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乡村可持续发展。

3.2 发展多元主体和谐的可持续乡村旅游

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之所以出现乡村性弱化乃至消失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作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要权益主体,政府机构、旅游企业和当地村民三方应就乡村建设发展问题达成共识,分别从利益协调、景观保留、文化传承方面做出积极努力,方可构建多元主体和谐的可持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3.2.1 政府机构:协调多元主体诉求。不同利益主体在乡村旅游过程中的利益诉求难免存在分歧,这时沟通渠道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矛盾发生的频率和问题解决的速度。而作为乡村旅游的决策者,政府机构无疑需要保证诉求表达渠道畅通,赋予各方利益主体更多的话语权,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负责好多元利益主体的协调统一与有效管理,方能使乡村旅游资源发挥出最优的效益。

3.2.2 旅游企业:保留乡村农业景观。作为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的实施主体,旅游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存在冲突的本质原因是资本属性的利益驱动。但可持续的乡村旅游才具有长久的经济活力,故而旅游企业仍应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必须要保护好原真的乡村自然资源及景观环境。乡村地域特色产物具有异质性和稀缺性,而游客都有猎奇心理,在大众早已对千篇一律的乡村旅游套路嗤之以鼻的今日,保持乡村性返璞归真才是乡村旅游企业的出路。

3.2.3 当地村民:保护传承乡土文化。作为乡村生活的主体,当地村民对于乡村性的保护起着关键性作用。他们有责任通过主动参与乡村旅游活动,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具体而言,村民在旅游开发中要注重保护和挖掘本土文化元素,进行宣传推广并确保民俗文化和手工艺传承后继有人。此外,村民应充分发挥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加强与旅游企业的沟通,让乡村永远是自己的乡村。

猜你喜欢
麦克唐纳约翰旅游
男子连续两次大难不死买了张彩票中3000多万
约翰·科林斯
旅游
藏学史上的里程碑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新电源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让孩子买单
约翰.T.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