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宜昌市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

2021-11-30 14:37胡景蓉
乡村科技 2021年34期
关键词:宜昌市乡风文明

胡景蓉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1 研究背景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宜昌市于2019年出台了《宜昌市美丽乡村建设五年推进规划》,启动“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活动,到2023年全市建成约3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整治行政村近1 000个,实现村居环境整治全覆盖。为达成这个目标,必须深入探讨如何不断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结合宜昌市农村的实际建设情况,对目前宜昌市乡村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2 宜昌市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困境

2.1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经济条件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宜昌市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农民的收入很低。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土地分散,农业生产难以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科技含量低,并且结构单一,难以与市场接轨[2]。另一方面,农村教育落后,人口素质较低,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均外出务工,人才流失、缺失严重,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突出问题

乡村人居环境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指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当前,村容村貌差、环境脏乱等问题依然是部分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影响了农民的幸福感[3]。另外,部分农民缺乏环保意识,随意倾倒生活废水,造成地下水污染;随意将家禽、牲口粪便排进河流,污染灌溉农田用水;滥用农药、化肥及激素,加剧了土壤污染。

2.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亟待改善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改善不仅有利于打造文明乡村,同时有利于村民重拾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宜昌市通过挖掘发展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已形成一批标志性文化产物。例如,兴山县的昭君故里、秭归县的屈原故里、夷陵区的三峡人家、长阳县的清江画廊等。但是,没有形成产业基地、文化场馆、景区景点、党建示范带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4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大部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只有文化健身广场、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且缺少维护和更新,器材和场所的使用率也不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应以“农民的需要”为首要评估标准,建设惠民惠农的文化设施[4]。文化组织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村民的精神面貌。目前,农村文化组织主要有秧歌队、广场舞队和锣鼓队等。形式不太丰富、活跃度不高。

3 乡村振新背景下宜昌市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

以宜昌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为案例,做好数据调查收集工作,总结其成功经验。

3.1 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基本情况介绍

2019年10月,宜昌市举全市之力打造宜昌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力争建成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区、湖北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和宜昌小康社会引领区。试验区跨夷陵、远安、当阳三界,总面积769.03 km2,涵盖6镇43村9.18万人。夷陵区牵头试验区建设实施,统筹建立规划设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社会治理、金融服务、人才支撑及政策保障等八大体系,着力打破一村一乡一县的区域局限,积极探索项目、资金等要素汇聚的办法,为湖北省跨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

3.2 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乡风文明建设成效

通过环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示范引领,夷陵区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乡村活力指数、美丽指数、文明指数、和谐指数和幸福指数实现大幅提升。

3.2.1 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乡村活力指数。夷陵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

分置工作,加快农村金融体制创新、优化农村资源配置,进一步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加快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进程,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增添新动能。积极搭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截至目前,该区2 hm2以上规模经营农户达290家。

3.2.2 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美丽指数。夷陵区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全面深化“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持续绿化美化靓化村容村貌,有序高效推进“5151”工程,着力打造“生态美、村庄美、生活美、乡风美”的“四美乡村”。完善乡村生活垃圾清运体系,积极推进乡村垃圾分类,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面达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三年攻坚圆满收官,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已远超85%的国家评估要求,美丽乡村“5151”工程已完成美丽宜居村庄建设39个,美丽村湾121个。重点打造的宜大路和环百里荒两条美丽乡村精品示范带已初见成效。

3.2.3 公共文化服务提升乡村文明指数。依托产业基地、文化场馆、景区景点、党建示范带等平台打造各类特色文明实践场所,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按照“一网五化,城乡共进”的思路,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5],率先在全省成立“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创新开设理论宣讲、家风传承、技能培训、生态教育、红色文化讲习“五个课堂”,加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工作,该区173个行政村中,有2个全国文明村、2个省级文明村、19个市级文明村和94个区级文明村,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占比达54%。加快推进移风易俗,173个村在2020年7月底前已完成村规民约修订,共成立160个红白理事会、128个道德评议会、88个禁毒禁赌协会和173支志愿服务队。

3.2.4 智慧社会治理提升乡村和谐指数。依托乡村社会治理智能化系统,建立区应急联动指挥保障平台,设立“群众诉求办理中心、综治网格联动中心、信息收集研判中心、数据运维管理中心、综合协调保障中心”,统筹协调全区乡村社会治理工作,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实现管理资源共享、职能优势互补,提升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的能力。深化“夷陵一家亲”乡村社会治理智能化平台建设,提升全区乡村社会治理整体水平。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平安建设、司法体制改革、移风易俗、扫黑除恶及道路交通安全治理等乡村社会治理重点工作长效机制,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不断巩固阶段成果,逐步形成工作体系。

3.2.5 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乡村幸福指数。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光纤入户工程及清洁能源入户工程等,推进“四好农村路”和美丽宜道建设,推动农村水、电、路、网、气、讯以及环保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区173个行政村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垃圾清扫清运、农村公厕管护、硬化路和客车双通、“五化”村级卫生室及农家书屋100%全覆盖,农村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工程全面建成。全面推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就业服务和社会救助等一体化建设工作,使农村公共服务走完“最后一公里”,达到教育扶贫不落一生、健康扶贫不落一人、危房改造不落一宅、饮水安全不落一户,使务工就业、稳步增收、救助兜底有保障。

4 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4.1 大力推进经济建设,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4.1.1 高校开展农业培训,帮助农民增收。宜昌市位于丘陵地带,大部分农村是山区地貌特征,很难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规模化。根据宜昌市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自2019年起连续两年承接“一村多名大学生”培养项目,这种以培训实用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将会让越来越多的学员成为“土专家”。为农民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培育出一大批现代农业带头人,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利于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4.1.2 政府主导,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乡风文明建设必须以当地经济水平的提升为保障。政府应该充分了解各地农村特有的资源条件,统筹规划,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首先,政府主导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业,并对文化旅游景点的地方文化特色进行深挖,形成拥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风景区。其次,政府提供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开设水果、蔬菜采摘园、种植园,吸引城市居民下乡体验田园风光。最后,农村当地还有很多特产,如晓曦红柑橘、邓村茶叶、秭归脐橙、宜都宜红茶、百里洲砂梨、清江鱼和三峡苕酥等。政府可以协调资源,挖掘更多特产,使其规模化、品牌化。这些举措均能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夯实农村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4.1.3 吸引社会资本,为乡村经济建设添砖加瓦。政府要利用有效手段来吸引社会资本,增加农村经济建设的投入,为乡村经济建设添砖加瓦,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经费支撑。政府进行招商引资需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投资,实现双赢。例如,百里荒乡村振兴试验区建成国家4A级景区宜昌百里荒旅游度假区,2020年接待游客达120万人次,带动当地民宿农家乐等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目前百里荒景区周边农家乐已达305家,有的民宿在旺季2个月营收能够突破50万元,有力提升了乡村振兴试验区农村的经济发展活力。

4.2 构建多主体的乡风文明建设机制

4.2.1 拉动社会力量。随着政府投入力度的加大,社会各界也开始重视乡村文化的价值和定位,深挖乡村文化资源,实现乡风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双向收益。第一,各地农村可以根据自身特色开发乡村特色文化休闲旅游业;第二,可以通过继承传统特色手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第三,可以组织文化志愿者下乡推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4.2.2 激发农民“主人翁”意识。农民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主体。但是,由于大部分壮年劳动力均外出打工,农民无法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中。因此,需要想办法留住农民,使其留在当地发展。可以借助多方力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色旅游业、特色手工业等,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吸引壮年劳动力留在家乡,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幸福指数,激发农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激情和热情。

4.3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4.3.1 注重乡风文明建设的人才培养。乡风文明建设离不开人才,首先必须培养一批建设者。第一,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引导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做乡风文明的践行者。第二,吸引鼓励乡贤能人回乡反哺。可以通过政策鼓励从农村地区走出去的乡贤能人回乡创业,带动家乡经济发展,带领乡亲发家致富,助力乡风文明建设。或者利用现有的资源做实事,为家乡发展服务,支持家乡的乡风文明建设。

4.3.2 设立乡风文明建设专项账户。当地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开设乡风文明建设专用账户,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创建乡风文明建设的专项资金账户。经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农村用于乡风文明建设的资金绝大多数来自政府拨款,这笔资金从申请,到审批,再到最后拨付,手续烦琐、周期长,严重影响了乡风文明的建设进程。建议设立专项资金账户,将各村财政收入按比例划拨到专项资金账户,并定期向村民公示账户收支明细,接受全村村民的监督。二是引导乡贤能人成立专项基金会。基金会基金可用于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可以为村民创业提供扶持资金,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助力乡风文明建设。三是组织建立民间文化团体。支持建立民间艺术团,并帮助宣传和邀请专业人士指导,广招有才艺特长的村民,提高艺术团总体质量,激发村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为乡风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4.3.3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覆盖乡村、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要相应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6]。一是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无线Wi-Fi和数字资源全覆盖,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推进乡镇体育馆、群艺馆、文化站和农家书舍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并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提高公共文化场所的服务水平,努力让农民享受均等化、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借助宜昌创文明典范城市的契机,深化文明村镇建设工作,不断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为乡村阅览室配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设施;不断更新乡村公共文化资源,定期更新农村图书馆的图书出版物。

猜你喜欢
宜昌市乡风文明
使命·境遇·行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乡村学校德育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文明乡风聚人心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