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影响

2021-11-30 14:37马德新
乡村科技 2021年34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资源农业

马 睿 马德新

(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名词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农业信息化也越来越普遍,农业4.0时代正在到来。然而,在农业的发展进程中,传统农业或石油农业时代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发突出。因此,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迫在眉睫。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呈下降趋势。新形势下,要以信息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加快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1]。

1 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农业基础仍然不稳固,农业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相对匮乏,农业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亟待解决。

生态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但两者又不完全脱离。我国的生态农业借鉴了传统农业中的优质部分,并加以传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秉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合理规划、合理种植、合理使用农业生产资料,从而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获得较高效益。

1.1 生态农业建设是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农业。面对日益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各行各业都在强调可持续发展。当前的农业发展模式还比较粗放,对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因此要保护水资源、土地资源及动植物资源等,避免环境继续恶化[2]。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而农业发展仍然停留在粗放阶段,资源浪费严重,这与自然辩证法的核心背道而驰。生态农业要求使用有机肥、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农作物生长全程不使用抗生素;运用生物防治技术,利用有益天敌来消灭害虫或使用机械除草方式;采用轮作或间作的方式最大限度降低土壤连作障碍、盐碱化风险。在这样严苛的要求下,短时间内,发展生态农业所收获的粮食产量虽然会降低,但是在此要求下产出的粮食会更加安全可靠,农产品的利润也会更高。生态农业采取轮作或间作方式,提高了土壤肥力,减少了土壤有机质的浪费。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农作物或粮食的层面上讲,当前急需解决吃好的问题。粮食安全屡遭挑战,保证粮食安全,同时兼顾农业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发展生态农业刻不容缓。

1.2 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生态农业、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3]。当前资源利用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日趋严重,同时在农业发展中生态问题尤为突出。为建设生态文明,便不能放任农业发展依旧处在资源浪费、破坏生态环境的阶段。生态农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1.3 生态农业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全面优化,使多个部门参与其中,使各行各业互相支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会大大提高物质的利用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农村留守人口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不能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一票否决传统农业的种植方式。生产观念需要慢慢转变,切不可操之过急,打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态农业的建设需要农业信息化的协同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统筹兼顾,深化农村供给侧改革。因此,生态农业建设对农业信息化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 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推动作用

当今时代,信息网络技术、克隆技术、核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等科学技术产生的作用与人类利用它们的目的是不可分割的。发展科学技术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可以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反之,则可能会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4]。农业信息化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全过程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农业高产、高效发展的目标。

2.1 农业信息化发展能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要确立科学的信息资源观,把信息资源提升到和能源、材料相同的地位。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较大差距,上升到战略高度,农业信息化能改善当前创新环境,为信息化、数字化、人工智能的发展创造条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加速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和升级,通过收集耕地、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信息,整合处理,有效利用和保护资源,使农民能够根据环境、气象等条件安排生产活动,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通过这些信息,同样能够减少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浪费,合理安排耕作,从而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

2.2 农业信息化发展加快了农业农村全面升级,农民全面发展有利于生态农业的发展

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建设生态农业,对于改善农业环境具有非凡意义。生态农业的建设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社会主义强国的重大任务。农民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快慢,只有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养,才能保证生态农业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5]。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重点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活动,促进广大农村形成爱科学、讲科学的良好风尚,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着力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的新型农民。只有让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生态农业,才能让农业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

2.3 农业信息化帮助完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助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需求决定供给,人民对农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决定市场方向,而市场方向需要及时、准确的信息进行预测,因此掌握主要消费市场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今农村的基础设施并不完善,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的交通问题,影响了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导致农民无法及时掌握市场消息,易出现农产品滞销的问题。要想解决生产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则必须加强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让农民及时了解市场需求。

信息化可以帮助构建“生态农业网络”,通过引入移动网络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帮助消除数字鸿沟,让农民能够使用最基本的网络协助农业发展,同时将农产品推出去,优化农产品服务系统,为农民提供周到、适用的服务,让农民受益。例如,韩国黄土村将先进的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直营模式相结合,拓展销售渠道。以电子商务为依托的营销模式,为黄土村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2.4 农业信息化有助于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

任何产品要想提升市场竞争力,无外乎两种途径:一是降低产品价格,二是提高产品质量。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更科学地把控农产品的投入,降低农产品价格。另外,农业信息化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大数据技术、机器视觉技术、深度学习技术等,整合各类信息,推演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能够有效控制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的逆境影响。通过对农产品生产要素的调控,获取更加优质的农产品,从而达到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目的,助推生态农业建设。

2.5 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生态农业、实现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

粗放的传统农业伴随着小农经济产生,传统的农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在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阶段,面对有限的自然资源,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更高效地利用资源。生态农业的建设并不是简单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而是将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对于传统农业,也要有正确的认识,并不是说传统农业完全是落后的生产方式,要取其精华,摒弃严重污染环境、不顾自然生态的生产方式。生态农业的建设要协调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关系,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实现良性循环。

对于生态农业的建设,世界上有很多成功案例,如以色列的节水农业大大节约了水资源;菲律宾的玛雅农场建设合理循环的粪肥处理系统,节约了生产成本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生态农业的发展会变得更加完善,农业规模会更符合产业化的要求,所带来的利润也会更高。所以说,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生态农业、实现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

3 统筹农业信息化与生态农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恩格斯曾做出过这样的表述:每一次对自然的征服,自然界必然会对人类进行报复。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信息化的发展,可能会给人类支配自然以信心,但是生态农业的建设必须遵循自然发展观,深刻思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含义。

3.1 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1 农业技术人才匮乏,制约了生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生态农业是由传统农业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循环农业,既参考了传统农业的发展经验,也是现代化技术型农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意味着要有一批有专业能力的技术人才引领生态农业的发展。但目前,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造成大量的“空心村”,农村人口老龄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人因在土地耕作上越来越力不从心而选择退出农业生产,老一辈农民的退出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新一代人脱农现象,农用土地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6]。留守的老人们面对信息化的冲击和新思想的传播,会很难转变观念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模式。

3.1.2 环境污染给生态农业建设带来威胁。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农业资源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水资源短缺、农业抗灾能力较弱等。加之农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废水废气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造成了水污染及大气污染。片面追求利益过度开垦土地,使生态环境承载力变弱,在农田不合理施肥和使用农药、农膜等造成了土壤污染、水污染和环境污染,生态农业的生产和发展面临着严重威胁。

3.1.3 生态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很多地区虽然开始发展生态农业,但并没有成立专门的生态农业信息化服务机构,生态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仍不够完善,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缺乏生态农业信息采集服务点;二是信息化数据库管理不完善;三是很多地区缺乏生态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3.2 农业信息化助力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在农业信息化时代,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矛盾是农业、农村的发展。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要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要坚持自然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发展生态农业本身就是一种保护自然的措施。自然辩证法里提到,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人始终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7]。

3.2.1 加强人才引进,培育新型农民。城市的信息化发展相对完善,但生态农业的建设并不仅仅集中在城市。城乡是一个整体,城市中的信息化资源可以支援农村,要合理运用专业人才及发展理念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城乡的统筹发展,可以更好地培养更加专业的人才。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不管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生态农业的建设,都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

3.2.2 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可持续农业。在建设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应该以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利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利用农业信息技术增强生态农业的发展实力。合理利用资源,避免资源浪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3 完善生态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增加生态农业信息采集服务点,构建统一的生态农业数据库,完善信息化数据库管理。各地区应加快建设生态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可在相关农业网站添加生态农业信息模块,并及时更新。

4 结语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息化的发展对实现生态农业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利用信息化优势,整合有利资源,取精弃粕,以新经济、新农业、新产业代替传统农业,建设更加绿色科学的生态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从而真正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丽的中国。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资源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给资源分分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