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环境监察的乡村治理改革措施

2021-11-30 14:37依宝库于圣颖
乡村科技 2021年34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污染村民

依宝库 于圣颖

(吉林省红石林业局公共事业管理处,吉林 桦甸 13240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持续推进,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随之提高。但在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及与之关联的乡村生态监察、乡村生态治理等工作的开展,还需结合新理念的落实和新技术的推广来实现。做好乡村治理改革工作,对解决传统工作模式下存在的各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生态污染问题频发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其中,生产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在农业污染方面,2019—2020年中国环境公报的统计显示,我国整体化肥、农药使用率比世界其他国家高出近20%,但整体利用率却只有发达国家的35%左右[1]。由此可见,我国存在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利用率低的问题。大量的农药流失,不仅使土壤、地表水遭到破坏,而且导致土壤酸化、土地板结、农田病虫害肆虐,甚至导致交叉污染。在工业污染方面,当前是工业优先增长的时代,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正在快速发展,部分乡镇企业拔地而起,这也是农村工业生产污染的主要来源,再加上城市部分企业将无法处理的城市废弃物转向农村排放,直接威胁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安全,使农村环境不断恶化。

在生活污染方面,畜禽养殖也会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的污染问题。结合2020年国家统计部门给出的数据,我国每年畜禽类粪便产生量约为38亿t,多数农村地区没有能力对畜禽类粪便做出科学的处理,畜禽类粪便随意排放,导致农村地下水和土壤质量急剧下降。除禽畜粪便外,在日常生活中,生活污水及生活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也会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如废弃物直接丢弃在水源中或土壤上,导致农村水源和土壤都遭到严重破坏。

1.2 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欠缺

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乱砍滥伐、乱占耕地的现象,导致森林湿地面积急剧减少,土壤、河流被严重污染,农村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如此一来,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会大大提升,最终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这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及农村发展而言十分不利[2]。

此外,部分村民的环境保护理念相对较为落后。当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经济增速取得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认可。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环境破坏问题,部分村民的环境保护理念相对落后,没有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致于在乡村生态环境监察工作推进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阻挠、反对的声音,更有部分人员直接采取行动,阻止生态环境监察工作的开展,这对于乡村环境治理工作推进十分不利。因此,唤醒村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及环境监察工作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1.3 生态事业发展投入不足

生态事业发展离不开财力、人力、物力的支持,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任何工作的推进都需要大量硬件设施的购置、安装及建设,同时也需要配套的软件设施[3]。结合笔者走访可知,多数农村地区对生态事业的投入力度远远不够,这也是导致相关工作不能深入推进的主要原因。另外,针对出现的各项生态问题,相关部门负责人员并没有制订相应的对策,更多的只是对文件精神进行上传下达,没有充分结合地区特点进行研究,也没有针对地区特点引入创新技术,阻碍了农村生态环保事业的发展。

2 基于生态环境监察的乡村治理改革策略

2.1 发挥政府作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地方性政府作为乡村治理的实际操作者,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充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在各地区的政策指引和配合下,对各类废弃物处理及相关开发工作给予明确的指导,对于潜在的可能会影响乡村治理工作质量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特别是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要有明确的指示,除了严令禁止随意倾倒的行为以外,还可采取建设垃圾处理池的方式,引导村民到指定的垃圾投放点投放垃圾,并由村内管理小组安排专人进行统一处理。对于拆建房子等行为所带来的工业废弃料,也要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处理原则。在生活垃圾处置场所的选择和建设上,要做好充分的考虑,建立后不得轻易拆除。另外,还需从村民的实际情况着手,设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利用村民大会等途径帮助落实各项制度规范。发挥政府作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是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2.2 提升环境保护意识

新时期要想提升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就必须强化教育和培训力度。无论是生活污染还是工业污染,都会给乡村治理工作带来制约,因此对村民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势在必行。一是开展相关教育工作,如告诫居民尽量少用塑料袋,减少不易降解材料,不要随意乱扔垃圾,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等。此外,还需提升村民节约用电、用水的意识。例如,不能随意将废水排入河水中,也不能随意处置污水,可对污水进行二次利用,提升水源利用率。二是在村内设立废品收购站,解决废旧物品乱扔问题。三是不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充分利用村内宣传栏、公告栏等,做好相关宣传工作,对村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提升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2.3 加大资金投入

在乡村治理中,要结合政策、资金的支持做好相关的治理工作。对于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和乡村治理工作的落实,要结合乡村环境生态监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寻求相关解决办法。在具体的解决过程中,必须加大对村容村貌的整治力度。

以甘肃省为例,自2013年,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和实际工作落实的过程中,甘肃省整合了资金330亿元,造就了500多个省级美丽示范村、整洁村。截至2020年,甘肃省获得财政拨款15亿元,完成了近2 000个行政村的乡村治理工作。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甘肃省共调集资金700万元,不仅解决了传统工作模式下存在的各类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升了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打造了颇具代表性的精品示范村。当地也以生态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工业为根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落地工作,在政府和居民的共同配合下,打造了多项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模式。此外,甘肃省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制定了许多与之相配套的政策,使典型村、示范村的带动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村民们不仅自主筹措资金,同时也积极投入相关的乡村治理工作。

当然,相关部门也要鼓励农户自行改善相关的硬件条件,在政府方针及地区政策的指引下,配合政府做好乡村治理和生态环境改善工作,这对于乡村发展而言意义重大。例如,村民可将自家地改为鱼塘,发展相关的养殖业,在遭遇干旱时,利用水塘浇灌庄稼,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打造属于当地的信息网络,保障信息及时共享。在建设过程中,可结合单点登录及用户认证等方式,将已经存在的各类政务系统和信息分享系统纳入平台之中,也可在平台中推出政策宣讲、问题讨论、奖惩公报等多个模块,使居民及时了解乡村治理工作进展[4]。

2.4 利用新媒介技术做好宣传工作

随着智能手机及相关移动终端设施设备的普及,农村居民微信使用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上,可结合微信公众平台及微博等科技手段做好宣传工作。例如,可建立本村的微信群组,在乡村管理负责人的帮助下,在群组中及时通知各项工作,并利用群组落实相关政策,便于后续的管理。对于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可采取投票接龙的方式,征询居民和乡村管理者的意见[1]。利用微信等平台进行实时交流,解决了召开村民大会费时费力问题,也解决了人们不愿当面发表意见的问题,对于促进村内发展大有裨益。

2.5 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基于生态环境监察的乡村治理改革,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能力。在打造出适合乡村发展的保护机制的基础上,努力提升村内的治理能力。首先,要凝聚监管合力,结合地方需求及实际情况,根据各类环保机构所提出的指导意见,在推进改革的基础上,将生态问题摆在首要位置,并针对性地解决乡村环境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地区领导和政府牵头,加大对环境破坏行为的惩戒力度。此外,结合各地区的企业数量、规模和分布,分区域、分层次打造个性化环境保护模式,进而努力培养出若干个有效率、有水平、有质量的保护及监察队伍。此外,要厘清监管责任,明确各级政府、地区及管理人员的责任及义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制度,切实打造“党政同责”“一岗多责”的模式,并细化各级部门的工作任务,强化各项工作之间的联系,达到联合治理的目的[5]。

3 实际案例

以笔者从业的A地区作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近年来,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指引下,A地区相关从业者大力配合,探索出了新的地区生态环保事业之路,解决了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乱象和问题,极大地提升了业务效率。

一是结合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治理的顶层设计,对地区的实际问题进行汇总,对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摸排,得到真实数据后归纳相关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在此基础上,将绿色农业、生态建设及地区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打造新的实验体系,满足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要求。在具体推进中充分结合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了旅游、休闲、生态、环境保护、宜居和养老等多个维度的新产业模式,推出了新农村、绿色农业和农产品的电商发展平台,解决了传统模式的脏乱差问题,提升了农村产业对生态保护的友好度。

二是调整整体布局,结合责任落实和相关政策、方针的指引,重塑当地的业务模式,使各级领导和相关从业者明晰各自的分管工作,以及在监管、治理环境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问题。通过调整整体布局,大力推进具体政策的实施,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A地区充分结合新业态下的宣传新模式,如结合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推出了老少皆宜的短视频,使人们在闲暇时光中通过观看视频,实现传统观念的转变,促进各项业务的开展。

三是加大对相关工作的资金扶持力度,在相关政策指引下,采用合理的资金调拨方式,使各项业务做到有的放矢,也使各项资金满足实际需求。

4 结语

在新时期乡村地区发展中,虽然经济是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但也不能因此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于地方管理者而言,应结合当地情况,在乡村环境生态监察政策的指引下,对相关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以此提升乡村治理工作的质量,进一步促进乡村治理工作深化改革,促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污染村民
环境保护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发挥地方立法作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