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以山西新绛县为例

2021-11-30 20:21范文华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绛县鼓乐文化遗产

范文华

(山西省新绛县文化馆,山西 新绛 043100)

新绛县古称绛州,是绛州剔犀、绛州鼓乐、绛州澄泥砚、绛州皮影、绛州木版年画、新绛(绛州)剪纸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之地,有着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最佳楹联文化县、中国澄泥砚之都、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鼓乐之乡等称号。自新绛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的成立以来,协会积极组织开展各类非遗展示交流活动,致力于做好新绛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绛州鼓乐,流行于山西省新绛县的传统音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绛州鼓乐源于先秦,盛于明清。演奏起来宏厚博大,气势磅礴恢宏,声韵铿锵,粗犷豪放而有力度[1]。据《直隶绛州志》:“岁时社稷,夏冬雨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新绛县志》:“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等等。”2006年山西省新绛县申报的绛州鼓乐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绛州剔犀”俗称“云雕”。此种工艺是用两种以上天然大漆在一定的胎体上有规律、有层次的髹涂,累积到一定厚度再用刀加以剔刻,因刀口断面清晰,层层漆纹大都以回旋生动,流转自如的云纹回钩组成,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澄泥砚最早出产于绛州,已有千年历史。它和广东端砚、安徽歙砚、甘肃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澄泥砚孕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明代达至炉火纯青,自中唐起历代皆为贡品。由于用沉淀了几千年水渍泥制作而成,因此看似碧玉,抚如童肌,叩之有金石之声,用则腻而不滑,发墨而不损毫,贮水不涸,历冰不寒。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新绛面塑也是。

点舌丸制作技艺即“点舌丸”(梅花点舌丹),是延续生产300余年疗效卓著的传世名药。2005年被国家列为“国家秘密级秘密技术”,传承地在新绛县。根据《新绛县志》记载,清末民初,新绛县就有中药铺三十多家,均以出售中成药丸散膏丹为主。当时双人药业的前身德义堂生产的“点舌丸”早已畅销晋、陕、冀、豫各地。“点舌丸”原系清朝皇宫专为皇室专用的秘药,后由王姓太监流传于民间。河北郝氏得此秘方遂在新绛县建德义堂中药铺,因疗效卓著,声誉鹊起。德义堂经营有方,解放后成为新绛县最大的中药铺,公私合营时在德义堂的基础上成立了新绛中药厂。中医治疗外科疾病良药“点舌丸”成为该厂的拳头产品之一,以它悠久的历史,独特疗效,行销国内外。2010年点舌丸的“双人”品牌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2014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非遗保护和传承存在的问题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代表着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几近湮灭,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正面对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甚至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彻底地消失了。新绛县非遗保护和传承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精湛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在非遗历代传承的过程中,师与徒的传承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环节。现如今多数年轻人推崇现代生活和文明,对民族传统和民间艺术兴趣不高,不愿意主动学习,导致部分民间传承人技艺高超却门可罗雀,传统技艺不能实现薪火相传。绛州鼓乐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绛州鼓乐以丰富多变的音乐语汇,将人、兽、物的形象诉诸于观众的视听,并可演绎一个完整故事。艺术种类绛州鼓乐分为两大类,赛社锣鼓和鼓吹锣鼓。赛社锣鼓是主要代表,亦称闹年锣鼓、社火锣鼓,在“赛社”和春节期间的社火活动中大放异彩。在赛社锣鼓中,花敲鼓和穿箱锣鼓最具特色。绛州鼓乐以鼓为主,鼓的形制各异,演奏手法出人意料,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锣、铙、钹的加盟,以及在音色、节奏、力度和速度等方面所赋予的各种艺术处理,使单纯以打击乐器为唯一表现手段的锣鼓乐不仅具有气势恢宏、粗犷豪放的风格,而且还能做到题材丰富、表情细腻,达到了艺术性与技巧性的完美统一[4]。

绛州鼓乐传承状况,能传唱绛州鼓乐的老艺人先后谢世,绛州鼓乐传承面临青黄不接,亟待保护[3]。澄泥砚在明清时代其生存就在艰难的维系着,绛州澄泥砚也几近失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地政府决定让新绛县工艺美术厂试图要把澄泥砚生产工艺得以恢复,可是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经济发展落后,这个产品成品率极低,成本过高并且市场销路不好,不多时绛州澄泥砚生产便又停止而没再继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新绛县文博副研究员、非遗传承人蔺永茂与其子蔺涛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山西省新绛县绛州澄泥砚研制所”,经过精心钻研,多方搜集资料,结果才使得四大名砚之一的绛州澄泥砚试制成功。九十年代在他们经过艰苦地开发、挖掘、恢复和创新研发后,断代了几百年的绛州澄泥砚重新问世。二十一世纪初绛州澄泥砚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而且成为中国砚台行业里的第一件中国驰名商标。澄泥砚应是属于陶又高于陶、属于刻砚又复杂于刻砚的综合艺术门类,无论其烧制难度、制砚难度均复杂于陶瓷与石质的砚雕,具有自己独特的雕塑风格。研制者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艺,而且“砚外功夫”还要求研制者既要懂得化学、物理、地质、土壤、陶瓷以及考古与文物,并且要熟识与精通各类造型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篆刻、书法、色彩、设计等,同时还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扎实的艺术修养以及娴熟的雕刻技艺等。这需要研制者不断地博览群书,从中汲取精华,精通竹木牙雕、金银玉器、书法字画、碑拓篆刻等等。由于种种原因,明末清初绛州澄泥砚工艺失传,留下三百年的缺憾。

不同于名砚中的其他三者,澄泥砚作为“火的艺术”,在烧造上要比石质更为挑剔。繁复的70余道工序,需要历时一年之久。从一开始采选泥料到打磨,到熔雕塑、绘画、文学艺术与物理、化学方法于一炉。然后需要在炉温1000摄氏度到1300摄氏度的烧制下,澄泥砚坯质地变瘦变硬,非石而坚于石,非玉而美于玉,发墨功力极强。澄泥砚虽然得以重现,繁琐的工序也只有5家当地世袭传承,年轻人对此缺乏兴致,这就需要在传承和保护方面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关注度不够

非遗在年轻人的世界里不是文物,似乎也不顺乎潮流。它是在人们的实践中传承发展的文化传统,我们要保护和传承它的基本立足点是确保非遗的生命力,实现非遗本身的可持续传承和发展。若要实现传承非遗与改善生活、丰富生活的统一,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年轻一代对非遗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

非遗目前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这与当前社会人们对非遗的认知不足有一定的关系。尽管非遗基本认知普及工作由于媒体的参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2018年中国互联网用户非遗认知与需求调研报告》中显示,民众的认知还只停留在最基本概念层面,较深层次或较具体的非遗概念还没有得到很好传播。人们对非遗的认知不足、社会关注度不够进一步导致非遗无人传承,现在非遗传承人老龄化显而易见,非遗方面的学习成效慢、门槛高、过程枯燥乏味、生存压力大、经济效益不乐观,在快节奏的当下很难有年青人有耐心愿意学习非遗的精湛技艺。若政府不采取相应得力的措施去提高社会认知,人们对非遗的认知就会始终无法深度扩展,更不会去激发年轻人了解非遗的兴趣,从而会导致非遗面临“人亡艺绝”“后继无人”的窘境。

目前新绛县的非遗项目,也都属于个体企业,世袭传承,不具备规模,比如绛州澄泥砚、云雕、石雕都面临着同样的社会问题,值得高度重视。另外当地人对家乡的非遗现状缺乏关注、对家乡的遗产缺乏文化自信、新绛县当地缺乏展示其丰富非遗的广阔平台,这些都是非遗社会关注度低的重要原因。当地政府有待加强宣传力度,报纸书刊、新闻媒体等当地媒介要充分调动积极性,彰显其相应的作用与影响力。

(三)非遗的创新改革问题

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国外把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当作是艺术品,价格相当可观,每个手工品比机器成批生产出的产品的价格高出十倍,甚至百倍。中国的手工制品却没有体现出它的应有价值,并且还是低档、廉价的代名词,这个场景在各大旅游景点还有乡间的集贸市场处处可见。

清华大学冼枫教授认为,除了设计、营销策略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挖掘出非遗产品手工的艺术价值,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不是太强,尤其非遗这方面,对审美价值和文化鉴赏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引导。正确的引导很重要,如果当地政府先让非遗传承人有了可观的收入,他们能靠自己的技艺和技术挣钱养家,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人们自然有了关注和消费,才会更有自信和尊严地进行传承,年轻人也会被吸引回家乡从事非遗工作。我们要正确地去认识非遗、传播非遗,而不是要去怜悯和同情非遗传承人。政府需要正确引导人们培育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美的认同和接纳,为非遗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让主流变得更清流、更潮流。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留下来,活起来,动起来。运用电视、广告媒体、报刊、杂志、综艺创新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宣传非遗传承人形象与艺术形象,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并引导人们去认真思考,增加和提升人们对非遗的认知度和兴致。非遗传播要与时俱进加大新媒体传播。让更多年轻网民更加直观地通过大众媒体来认识非遗,为年轻人开阔视野。近年来“非遗”逐渐通过与文旅融合、抱团发展,让当地文化产业集聚优势形成,这个也是非遗发展的新思路。2015年劳伦斯世界体育奖颁奖大会在上海大剧院进行,绛州鼓乐为劳伦斯开场[5]。2018年绛州鼓乐首次登上孟加拉国舞台。2019年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重点项目,晋港青少年山西绛州鼓乐研习交流活动在新绛县西街实验小学擂鼓开营,来自香港的百余名青少年将在有着上千年鼓乐历史的新绛,寻根探鼓、以鼓交友、传承文化。在1994年中国名砚博览会上,蔺氏父子研制的绛州澄泥砚获得金奖。关于非遗创新,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在创新过程中,既要摒弃旧的不好的传统,也要保留好的民族元素,同时要吸纳新的好的元素,使得非遗的真正价值得到更好的充分的体现。

二、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原则是很明确的,就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因此非遗需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一)培养非遗传承人与专业保护人才迫在眉睫

政府及有关部门需要掌握新绛县非遗传承人的基本信息情况,改善传承人生存和发展环境,鼓励大众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对新绛传承人的保护,首先要解决传承人的经济收入问题,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使传承人有充足的资金收入来源。比如在响应移风易俗的政策下新绛面塑的用途相对少了,剪纸由于房屋的装修有了玻璃的使用也在春节用得少了,传承人的经济收入难以得到保障等等。其次是保护与传承人息息相关的居住村寨和创作文化环境。我们要尽量保持其生存和创造环境的原真性,也就是原汁原味的感觉。还可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或者社区文化广场的作用,其实我们有的地方小学、幼儿园也在有非遗的介入,效果相当不错,比如剪纸,面塑等等。这都可以为非遗提供“公共教育”的平台和传承途径,如在新绛县当地设立非遗相关的少年兴趣班,提高年轻人对云雕、绛州鼓乐和绛州澄泥砚等的兴趣,对有天赋的少年进行重点栽培,寻找非遗接班人。

(二)提高青少年及社会个体的社会关注度和文化认同感

政府、文体广电旅游局等各单位应携起手来,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非遗的社会关注度,让年轻人对之产生兴趣,形成人人爱护、个个参与、积极保护非遗的社会氛围。中小学甚至大学校园可以积极开展“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活动,可以举行与非遗相关的非遗问答知识竞赛、非遗保护主题演讲和作文比赛等等。有关单位充分发挥多媒体、互联网的作用,完善新绛相关网站信息,完善新绛非遗中心百度百科介绍;政府及相关部分在每年6月份举办新绛“文化遗产日”活动,向大众普及非遗知识,加大本地人对新绛县非遗资源地了解与认知。近年来,随着知名度的扩大,绛州澄泥砚的生产规模也逐年扩大,花色品种不断增多,销售渠道越来越宽,蔺氏父子还在北京、太原等地设立了代销点。澄泥砚又成为受人们青睐的珍藏品、艺术品和珍贵的礼品。

三、结语

时代在发展,在继承古绛州时期非遗特艺、保护纯正技法的基础上,非遗传承人在探索古法与当代艺术元素的结合。非遗作品不仅体现浓郁的东方工艺特色,更要集实用性、艺术性和保值性为一体,让非遗文化贴近生活。新绛县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其“绛州鼓乐、绛州澄泥砚、云雕”的保护单位,资格是国家对山西新绛县丰富非遗地高度肯定。本文深入探讨了新绛县非遗的发展现状。概括了新绛县非遗在传承人、社会关注度和创新等方面遇到的不同问题,尝试有针对性地提出参考性建议,并为全国的非遗保护提供参考样例。非遗“复兴之路”过程的蜿蜒曲折,更彰显出人世间传奇之所在,瑰宝之魅力。

猜你喜欢
新绛县鼓乐文化遗产
西安鼓乐套词研究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Tough Nut to Crack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新绛县:警示教育超前防范警钟长鸣
山西新绛县出土金元砖雕的音乐学研究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新绛县:携手阳光纪检 共建清风绛州
新绛县土地流转的现状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