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式管理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实践

2021-11-30 20:46雁,李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环境质量红线开发区

任 雁,李 峥

(上海康营环境咨询有限公司,上海 200120)

2016年以来,我国环境保护部门组织开展了经济技术产业园区规划环评试点工作。根据生态环境分局2020年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意见》,为促进规划环评对产业园区环境质量改善、产业优化发挥进一步作用,将清单式管理应用在规划环评中以提高规划环评工作的质量和效率[1]。

对照已经发布的“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应首要考虑与其密切衔接,“三线一单”本身即是清单化管理的一种方式,在执行“三线一单”管控内容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利用清单式管理的思路开展具体的评价工作[2]。

1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由国家及各省及自治区人民政府进行划定,在开展规划环评时,首先要严格落实红线管控。目前主要以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作为产业园区红线管控方式,通过对空间区域进行清单式管理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明确产业园区内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值开发区域的实际占用面积、位置以及边界范围。除了已经规划好的生态保护红线之外,在工作的开展中还需要结合产业园区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对生态功能脆弱等区域采用一些特殊的保护实施方案,结合开发区总体规划,适当增加部分水域、耕地、生态绿化用地管控清单,划入限制开发区后落实管控措施。

以A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首先应当对开发区二维平面空间进行网格划分,网格的细化程度可根据开发区与其红线面积的比值确定。通过网格对照,该经济开发区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面积大约有8 Km2左右,与之重合的网格应当逐一编号并建立名册,在进行开发建设活动的过程中,如涉及到该名册中的网格,应当以禁止开发区域的清单要求进行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同理,与饮用水水源保护缓冲区重合的网格,则以限制开发区域的清单要求进行管理,在进行开发建设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以维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功能的目标为要求来提高管控力度。通过网格化的清单式管理,可以非常明确地对某一项开发建设活动的占地进行细分并明确各网格的管控要求,提高管控精度的同时降低管控难度。除此之外,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所有占地也应以网格化清单管理的方式进行分级要求,对每个网格的开发程度及监管强度提出不同的条件,进行分类管理[3]。

2 环境质量底线

环境质量底线是按照各环境要素(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声)质量是否达标、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风险防控等要求来确定的。对于产业园区来说,首先要考虑管控区域环境区划及近期的环境保护目标,同时,要明确所处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及污染物排放情况,借此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更为详细,也更加符合各管理单元的环境质量底线。

同样以A经济开发区来进行举例,如果该开发区所处的区域中大气环境质量管控因子VOCs现状已不能长期稳定达标,同时VOCs为开发区重点发展产业主要排放的特征污染因子,那么应结合开发区内企业排放VOCs的情况进行清单式管理,通过建立各年度VOCs总量控制目标清单的方式进行纵向VOCs总量控制管理,将VOCs消减目标细分至各年;同时通过建立排放VOCs企业清单对各企业进行横向VOCs总量控制管理,将当年消减目标细分至各企业,通过上述方式将环境质量目标按照空间维度及时间维度进行拆解,以期尽快实现VOCs大气环境质量达标[4]。

又如,A经济开发区中某干流河道属于IV类或V类水环境控制单元,可以根据该段河道上下游水体的环境管控级别及排放口位置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断面划分,借此来将水环境管控单元分段化,在开发区内部转变为多个管控单元,并将临近Ⅲ级水体管控单元的河段或有直接排放口的控制单元设置为优先控制区,将IV类或有间接排放口的单元设置为重点的管控区域,其他的单元作为一般管控区域。对各个管控区域分类建立清单,按照所执行的地表水质量标准等级及排放污染物情况分别进行清单化管理,并参照区域环保发展的规划设计,结合各单元污染因子的指标削减比例,能够在现有的数值基础之上将开发区的控制总量上限值进行设定。

3 资源利用上线

资源利用上线即是对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资源的利用上线,该标准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改善开发区内的实际环境质量,并保证开发区内的生态安全,借此来确定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以及能源消耗总量的标准。具体的指标确定可以根据总体的园区规划设计与环保的相关要求展开确定工作。

其中,水资源上线可通过建立水资源利用参考因子清单,提供相应的限值,如开发区内可使用水的总量、国内生产总值所用的水量以及水资源的回收利用率等限值要求对某一项开发建设的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权重分析,以综合判断其建设过程中水资源利用情况是否符合开发区要求。同时,各经济技术开发区还可自行制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用于对符合行业用水量上线以及行业水资源使用效率的上线进行确定。同样,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上线则包括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上线、建设用地上线以及工业开展用地的上线,除此之外还有耕地的基本面积等,能源消耗的上线主要是指单位的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样可利用权重指标清单进行管控。

4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设置并不是独立于其他“三线”的,事实上,环境准入清单的设置一般是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以及资源利用上线的具体实施效果来进行设置的,借此来保证对“三线”的实际管控工作可以达到设置的标准,借此来更好地做好对各个环境管理单元的管控工作。在园区的发展中,规划环评的管控要求主要就是体现在对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以及资源开发效率等多种方面。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从上述的几个方面来提出生态环境的准入清单,并列出详细的说明列表并展开使用。

仍以A经济开发区为例,某生态红线管控网格与水源保护区缓冲区重合,结合缓冲区管控清单要求、短期及长期的环境质量目标以及园区内现状产业发展状况,综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列出该网格可实施开发的产业清单,同时在限制行业的基础上结合资源利用综合管控清单要求可以对特定行业或通用的工艺、设备建立正面或负面准入清单,或以其他明确的技术性指标作为清单内容以指导入园产业方向。

对于综合性的园区,建议以负面清单的形式进行汇总,一方面可绝对排除不符合红线要求或对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有负面作用的一些行业类型的进入,另一方面也积极地接纳各种符合要求的产业进入园区。而对于一些产业定位集中程度高的园区,则建议以正面清单的形式给出,对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集中选取与园区发展方向相同的产业,排除其他一切不相关的产业内容,便于园区的专业性发展及污染的集中治理。

5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环境的保护工作已成为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一项任务,这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进一步的健康发展。而通过清单式管理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我国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工作的效率与效果。为此,环评技术人员可根据产业园区自身的具体情况,通过清单式管理的方法来进行“三线一单”的确定并落实相应的管控工作。除此之外,清单式管理还可以应用于规划环评中其他内容的编制及后续管理,比如各环境要素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情况的回顾分析、园区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的工作内容中。另外,在对污染物总量管控指标的确定上,同样需要根据园区内环境质量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利用清单对总量进行细分,从而保证指标与园区内实际情况的匹配,借此来提高以该指标为基础进行的管控工作的可行性。最后,通过这样的管控方式,大幅度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优化了对污染物的防治,从多个角度实现了对环境科学、高效的管理。

猜你喜欢
环境质量红线开发区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房企“三道红线”的破局探索
细细的红线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三道红线”考验房企“钱袋子”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一两江湖之红线引[连载一]
国办发文部署开发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