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建设对外开放国际化大都市的对策研究

2021-11-30 03:18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营销界 2021年9期
关键词:大都市郑州国际化

高 原(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

2017 年12 月19 日,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 年)(草案)》。从纲要文件中可以明确看到“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已经作为郑州未来的发展目标之一被提上日程。

由此可见,将郑州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郑州未来发展的应有之义和长远目标。《纲要(草案)》提出,综合考虑国家中心城市主要功能和任务,《纲要(草案)》按照市委意见精神,对郑州六个功能定位进一步加以明确:

一是国际综合枢纽;二是国际物流中心;三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四是国家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五是国家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六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

其中的国际综合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国家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这四重定位直接对标郑州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方向。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是郑州发展的明智选择,也将是郑州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 郑州城市背景与发展概述

(一)地理环境

从地理位置来讲,郑州位于我国的华中地区,黄河的下游,是中原腹地,河南的中北部。向东与开封相接,向西与洛阳相连,北临黄河,并与新乡和焦作相望,向南与许昌和平顶山接壤。

(二)政治环境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城市,地处中华腹地,有“天地之中”的美誉,古时称为商都,今谓绿城。郑州市是河南省的政治中心,是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大等省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同时,也是郑州市人民政府等市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地。

(三)经济环境

经济发展方面,郑州近年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保持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整个城市有着很强的经济活力,不仅国内生产总值高速增长,外商投资也持续加大,已经初步形成了基础强,特色突出的产业格局。总体来说,郑州的经济发展全面向好,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为国际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四)产业环境

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郑州均有分布,河南历来都是粮食大省,素有“中国粮仓”之美誉。2020 年,郑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三百余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五十多千公顷,油料及棉花种植面积三十余千公顷。

■ 郑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规划与目标

(一)打造国际综合枢纽

2017 年3 月,国务院《“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发布,明确提出要将郑州建设成为国际综合性枢纽,以此来强化郑州的国际人员往来,物资的集散以及服务的中转。打造全球性的,高效完善的交通枢纽。纵观郑州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其发展与自身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密不可分。郑州自古就处于纵横两条交通的十字交汇处。现在的郑州,是中国海陆空以及通信多维一体的综合性交通枢纽,为我国的人员流动、货物集散、信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枢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必须是商贸的枢纽、信息交流的枢纽,更应该是人才的枢纽,郑州已经逐步成为中国国内的综合性枢纽,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在原有“米”字形铁路线和新郑国际机场的基础上,将交通和区位优势发挥到最大。

(二)打造国家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

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对郑州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具体定位,除了要将郑州打造成为国际性交通枢纽以外,还特别提出要将郑州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城市,提升郑州对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辐射性。

开放发展正在为郑州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郑州从地理位置上来讲,有着“三不”的特征,即不沿边、不沿江也不临海,这让郑州与广大沿海沿江城市相比失去了天然的水路优势。但这并不影响郑州这样一个内陆城市成为对外开放的高地。郑州原本就有着发达的铁路线,为了扩大这种交通优势,郑州大力打造航空港实验区。

门户经济是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门户经济会让郑州的降级枢纽性和流动性更上一层楼,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为郑州建立对外开放门户又带来了新的契机。经过数年的发展,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已经成为中原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全面转型的战略突破口。郑州—新郑国际机场目前开通了近200 条客运航线,通航城市九十多个,这些航线无疑为郑州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架起了通向世界的“空中丝路”。郑州应该进一步推进铁路空运地联动,东西南北四向发展的新格局,通过建立开放门户,推动金融、文旅、科技、制造等行业的开放转型。

(三)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

郑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重点支持的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在历史上,郑州曾五次为都,拥有近万处不可移动文物。

“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并建都在郑州这片土地上。悠久的历史积淀了灿烂的文明,作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被称为“道教圣地”的中岳庙、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中国最古老的观星台——登封观星台,这些都是中华文明史上的耀眼明珠。郑州的文物数量以及文物规模都居全国城市前列,使郑州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

■ 郑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对策

通过分析国内外已有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城市的建设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产业的升级转型开启国家化道路,比如英国的伦敦、美国的纽约以及中国的杭州,此类城市的传统产业转型刚好迎合了当时的世界经济趋势。第二类是通过设定城市发展目标和阶段性规划,找寻自己的城市特点,谋求城市的长远发展。这些城市的国际化发展之路都为郑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路。但是,郑州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必须要遵循的一个总原则就是不得偏离城市自身的特质,一定要走出一条具有郑州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之路。

(一)发挥自身优势,科学合理定位

任何一个城市在探索国际化建设模式和路径时,都应当结合自身的特点与优势,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国际化发展之路。比如,上海就是借助已有的金融优势,以世博会的开展为契机,将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作为上海的总体目标。上文提到的杭州,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因此,杭州则是致力于把自己建设成为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依托生态宜居城市,十分注重生态和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那么联系我国的国情和现有的城市发展经验,城市的国际化建设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像北京和上海那样的全球型国际化大都市,另外一类是区域性的国际化都市,这类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为典型代表。而根据对郑州目前情况的分析,郑州还不具备建立全球性国际化大都市的条件,应该把建立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作为目标。

(二)突出地方特色,强化产业支撑

突出城市特色,强化城市的产业支撑,是每一个城市建设都应该采取的重要措施。比如,上海把建设的重点放在金融服务上,用这种方法来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型和转移正在迅速进行,城市的国际化建设必须紧紧抓住这次机会,郑州也不例外。而另一座城市杭州则是在高端信息产业上做足了功课。每个城市都需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在多种多样的国际化道路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只有构建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城市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什么国际化都市建设一定要突出地方特色?这是因为我们要走向世界,必须要为世界带来新的血液,要是“我有而别人没有”的东西,这样才有走出去的必要和可能,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本质还是强调自身特色。

(三)吸引人才聚集,鼓励科技产业创新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每一次跨越式的发展,都与科技的创新密不可分。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在工业生产上领先了全世界,同时也造就了伦敦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逐渐崛起,为纽约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奠定了经济基础。

因此,郑州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过程中,必须使科技创新起到关键和引领的作用。郑州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就为“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科技创新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为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因此城市要想发展科技,那么第一要务就是人才引进,当一个城市成为人才聚集地时,这个城市的发展才真正有了原动力。

(四)建设生态郑州,打造城市名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生活环境的追求越来越高,那么郑州想要真正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生态环境建设绝对不能少。每当我们提及伦敦和芝加哥这两个城市的时候,除了它们发达的工业,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城市污染严重,这是由于这两个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环境保护,为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阻碍,影响了城市在国际上的形象。这为郑州的国际化建设立下了前车之鉴,因此郑州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

■ 总结

总体来说,一个城市的国际化离不开经济的开放,政策的引导,城市的良好治理,科技创新的精神。目前的郑州城市建设仍处于国际化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尚处于城市国际化的进程之中,离世界城市还有相当距离,因此应当继续努力。

猜你喜欢
大都市郑州国际化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聚焦港口国际化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Battle for Bohemia
2020国际大都市数学奥林匹克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大都市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City of Dreams
郑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