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

2021-11-30 19:56徐佳
科技风 2021年32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优化路径高职院校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向和要求有了新的变化。文章从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当前职业规划教育的新要求,提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优化路径

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集中體现在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创业就业能力以及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几个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是其未来职业规划与发展的指向标,职业规划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获得可以有效地帮助高职学生合理制定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实现成功的职业人生。因此,进一步深入探讨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方向及要求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学生“职业应该如何去规划”的问题,也不能用方法论的理论来完成对某种未来职业规划的实践,它是探讨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所有需要的信息、资料、理论基础,或是一些他人生涯经验的介绍与分享,是整个生涯全方位知识的掌握,或你对它的投入和了解。简而言之,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是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成为自己,最后成就自己的教育过程。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类型教育特征逐步强化,产业和信息化技术蓬勃发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

(1)职业教育类型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了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分支,其地位等同于普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强化其职业类型教育转变的过程中,除了学生职业能力、创业与就业能力的培养外,将更加关注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产业的社会功能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明显的素质型、技术型、职业型及终身型的特征。当下“1+X”证书制度的推行正是基于职业教育的特征,结合行业与企业需求,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为学生提供多种行业内通用的职业技能证书,培养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

(2)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及改革工作的推进,有助于学生理清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的关系,逐步形成专业一专业群一职业一岗位群之间对应关系的认知,确立职业目标。当前,高职院校以特色专业为核心,依照行业、产业链及技术链的特点,构建各类专业群,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在进一步深化专业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推进“1+X”证书制度、现代学徒制等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完成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的拓展,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提高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3)大数据技术为高职学生的职业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职业探索是高职学生了解行业及未来职业发展动态、分析行业发展前景,在就业前做出准确就业预判的一个重要的过程,也是职业生涯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学生的职业探索过程从单个的信息搜索逐步转向大数据平台的综合信息的获取,这一过程的转变,大大提高了高职学生进行职业探索的效率与准确性,大数据技术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调整与职业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4)新高考改革催生高中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随着国家高考综合改革工作的推进,原本在大学阶段完成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前置到了高中阶段。自2020年以来,各地陆续实施新高考改革,“专业+学校”的志愿填报和招生录取方式,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优先从专业角度选择高校,最大程度的保障了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同时,拉近了学生专业兴趣与未来职业发展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学生及早确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主动培养自身的专业兴趣,明确未来的专业志向和职业发展方向。因此,加强高中阶段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势在必行,许多高中学校都已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课程,并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教学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拓宽学生的职业认知。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定位不够准确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通知中明确指出,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公共课程,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定位在培养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能力。然而,现在许多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指导,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解决在毕业前如何择业、就业等问题,忽略了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演变成了短暂且阶段性的就业教育,这与教育部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显不符,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定位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教育的指导。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不够

近年来,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存在对口就业率较低,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分向而行,两者的融合度不高是其主要原因。高职学生在入校前就已选定了自己的所学专业,通过在校期间系统的专业学习,未来职业与专业的对应关系将会越来越清晰,如果在此时再辅以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指导,将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起到双重促进的作用。然而,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与专业教育分向而行,在课程教学中不仅没有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在教材与教学方法上也与专业教育脱离,衍变成了一门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被割裂,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对专业、未来职业、工作岗位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不够,最终导致了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效不高的现状。

(三)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性不强

以控制论的视角来分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信息提取”即数据的输入端是高中阶段,“信息利用”即数据的输出端指向未来职场,大学阶段相当于传递函数的过程,因此,要提升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效,首先,要精准把握输入端即高中阶段学生职业生涯认知能力水平,其次,搜集梳理输出端即学生步入职场后若干年的职业发展情况数据,并及时更新和录入相关系统,最后,构建基于学生高中职业认知实际和未来职场发展现状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从当前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前缺乏对学生高中阶段职业认知水平及职业规划意识情况的了解,实施后也没有采集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情况的跟踪调查数据,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暂未形成系统化的、动态调整的教育循环体系。

(四)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改革力度有待加强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及教材等改革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距。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大纲规定课时数为52学时,分2~3个学期完成,每学期的周课时数与开课周数均较少,再加之学校层面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结合专业特点的职业发展教育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际的相关研究较为缺乏,这也导致了该门课程的教学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设计与专业的对应性欠缺等问题。

(五)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高职院校职业发展课程师资队伍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师资配备不到位、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目前,该门课程授课教师主要来自学工系统的行政工作人员及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专职从事职业发展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资历深厚,同时具备职业规划师资格的教师较为紧缺。兼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多为学工系统的行政工作人员,教学经验不足,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不够,职业规划的专业化能力不强。

三、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精准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专业群在设计上是集行业链、产业链、技术链为一体,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体现专业与专业群,职业与岗位群内在逻辑关系的架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依托现有的专业群,制定适用于专业群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向及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职业性特征与专业群建设中行业链—产业链—技术链的职业性关联高度匹配。具体来说,同一专业群的学生在职业认知、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设计上可以设置相同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同时,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目标融合到专业课程中,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知识,帮助学生理清专业与未来职業以及岗位群、专业技能与岗位胜任力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及职业认可度。

(二)搭建“高中+大学+职场”一体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西方职业发展理论认为,人的职业发展是一个分阶段、连续发生发展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伴随人的整个职业人生,有效的职业生涯指导可以帮助个体达到每一阶段的职业成熟。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多变性。同时,国家新高考改革的实施,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前到了高中阶段,甚至更早,这使得学生在步入大学学习之前就已经具备一定职业认知和职业发展规划的意识。因此,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需要在学生清楚认知专业与未来职业以及岗位的关系的基础上,依托高职专业群架构,分学期分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职业选择与决策等能力,同时,针对每个阶段的任务,运用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采用精准的教学策略,突破教学难点,搭建“高中+大学+职场”一体化职业生涯规划动态循环教育体系。

具体来说,首先,需要针对刚入校高职学生进行职业认知水平和生涯发展意识情况调查分析,并结合数据,了解高中阶段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掌握情况,探究生涯发展教育对大学生专业选择的影响;其次,建立高职毕业生五年职业发展动态数据平台,结合职场数据分析,适时调整高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方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等方面优化教学设计,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水平、职业决策能力以及生涯规划与管理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提升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效的目的。

(三)推动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三融合”教学改革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是依赖于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以及对自身职业发展的预期。积极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及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这也是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所在。一是与专业融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要以专业群为依托,在课程教学中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充分挖掘行业领域中涉及本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素材,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职业探索,理清专业与未来职业,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胜任力之间的关系,储备职业发展所需的各项能力与素质,实现学生在校期间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同步培养与提升。二是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融合。随着近年来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的方向,慕课、微课、行业劳模及优秀毕业生工作事迹等资源都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运用到课程教学之中,建设集专业特色和行业背景的职业生涯规划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和线上课程学习平台。三是与第二课堂融合。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第二课堂各类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及志愿者服务实践项目融合,通过“学习+服务”“德育+专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打造全方位、系统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格局。

(四)努力打造专兼职复合型专业化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效提升的关键性力量。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职业生涯名师工作室”建设为载体,以专业群为单位,打造以职业生涯规划师为核心,专业教师、辅导员、职业规划名师、企业专家参与的专兼职复合型专业教学队伍。工作室在人员结构设置上,要尽可能地利用学校现有师资,采取边培训、边引进的方式,逐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教学水平,从而全面提升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效。

作者简介:徐佳,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综合办主任,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优化路径高职院校
如何引导中职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探索
浅议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外来工子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和对策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