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角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2021-11-30 22:12全媛媛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17期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文化自信创新

全媛媛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与发展,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与交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及形式发生了很多变化,文化自信不断被提及。在多种文化浪潮的挑战与冲击下,文化自信深深影响着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力度。因此,在文化自信的视角下,本文以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层社会创新的观点及对策。

关键词:文化自信;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7-0124-03

0 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有着丰富的人文底蕴,有着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经历岁月的沉淀,在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中,形成了坚定富有魅力的文化自信。而这种气势磅礴的文化自信,正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本源。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目标是释放治理活力,减轻服务压力,实现社会良性运动,有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在社会成员之间公平公正的分配,协调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冲突,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为此,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措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为社会治理贡献力量,为社会繁荣贡献智慧。

1 文化自信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内涵与作用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身禀赋和文化价值的自我认同与充分肯定,并积极实践,对其文化的特色、生命力和价值观保持坚定的信心,并摒弃不良部分,传承优秀精华的态度。从内涵上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方面,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价值不仅应具有鲜明的认同感还应有强烈的自豪感,在各种文化观念的冲击下能够坚定主流價值观念,并以此为荣;另一方面,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并能把握自身文化发展的美好前景,在实践中能抗击劣质的意识形态的挑战,保全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避免不良多元文化的侵蚀;再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能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扬弃不合理的文化部分,结合时代需要增添有益的文化价值,促进文化大发展,文化自信是文化繁荣与建设文化强国的基础。

1.1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自信是基层社会治理价值的体现

历史上,先秦时代,是中华文化发展期。诸子百家的“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而孔子忧国忧民,面对“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现实社会,创建了儒家学派,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思潮。道家治国,无为而治的背后是臣下有为,“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法家治国,是先秦诸子中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天下。中华文化的源头是关注社会民生问题,解决国家基础问题,而不是娱乐为主的文化主流。随着经济的发展,后期演变成不同的文化流派,但是经世致用的特质一直贯穿其中,即文化的价值蕴含着基层社会治理的成分。17世纪初明清实学思潮的兴起,倡导“实学”为主要特征,为救亡图存而务实革新。以及林则徐为代表,目的是“匡世济民”的社会治理的近代经世思潮的演化,都无不关系着基层社会的治理内容。但是后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把中国近代失败的根源归结为孔孟学说。虽然新文化运动有着积极的一面,号召民众觉醒,解放了思想,但是也存在的不足之处,情绪化片面的理解了孔孟思想的内涵。而李大钊等人提出的“真假孔子”,认为“真孔子”的思想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假孔子”是需要摈弃的,这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但是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等,却是文化不自信的做法,给社会治理带来了负面影响。

1.2在传承的文明中文化自信推动着基层社会治理的转型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变革,从低级社会到高级社会,不同民族及地域的差异还是存在的,而每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通过传统的继承着推动基层社会的治理的转型[1]。秦统一六国,从基层的社会关系协调和行为规范,以及化解社会矛盾上,都体现着皇权社会和家族社会文化的特质。在儒家文化熏陶下,德治蔓延在基层社会秩序治理上,社会行为深深受到这一文化的影响。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则是统治并影响着当时的社会风气,基层社会治理问题深受其熏染,反对新文化,导致文化革命兴起,出现了资产阶级新文化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社会治理的转型。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文化有了新的时代意义,解放思想,勇于改革的思潮,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事实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

1.3 在国际交流中文化自信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特色

我国是文明古国,四大发明家喻户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明未曾间歇,明礼守信、爱国爱家、生生不息等的优良文化特质,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而这些历史沉淀下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社会治理的价值所在。在对外交流上,我国的文化艺术如音乐、舞蹈、文学、绘画等,都曾深远的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文化发展,是世界文明中璀璨的瑰宝。我国秉承和谐、和睦、和平的价值观,在国际交流中彰显着这一精神。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企业、机构或民间之间也受到国外文化的冲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让文化自信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特色。

1.4在实践中文化自信能够丰富基层丰富社会治理的内容

纵观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类似同心圆的结构,中心为信仰,然后依次是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三个文化层次在实践中容易脱节,并产生或牵引出一系列基层社会治理问题。例如文艺作品不能只追求数量,还需要提升质量,不仅有范围有宽度,精神层面也需要有深度,避免浮躁、抄袭、模仿、黑化、丑化、颠倒黑白、颠覆三观等不良现象发生,而是应该追求内涵、弘扬真善美。坚持文化自信,在处理各种问题时可以从不同层面进行问题处理,在基层社会治理上如甄别文化优劣、网络文化引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满足当代民众的精神需求。在基层社会分工上,从文化自信的角度,鼓舞退休人员发挥余热,鼓舞在职人员努力创新,鼓舞失业人员学习上进。

2传统基层社会管理模式中文化自信缺失导致的主要弊端

近年来,部分地区积极探索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在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些地区在基层社会管理措施上,遭到质疑与批评,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没有很好地解决,从原因看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化不自信,或者说没有坚持文化自信造成的。

2.1 缺乏合理的包容性

基层社会治理是对人的服务,必须坚持服务优先,以人为本,在服务中进行科学管理。在文化不自信的前提下,部分地区面临压力与挑战,将基层社会的治理理解为片面的社会服务问题,将社会基层治理创新理解为防范性的手段。在文化不自信的角度下,对基层的社会治理成了对基层防范社会危机,在方式过于呆板,以硬性的控制和制约为主,忽视了采用文化弹性的管理优势,导致社会稳定需要镇压或压制民众的利益表达,影响了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进行。没有文化自信的引导,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会出现在基层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得不到深入贯彻,对社会基层事件的包容性及治理措施匮乏。

2.2 缺乏延续性

基层社会治理,需要连续性或连贯性,而这种连续性需要文化自信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现代社会的基层治理,是需要合作公制的。没有文化自信的支持,设计的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不能广泛的组织群众投身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也无法实现政府的顶层设计和社会的自我调节,更无法实现居民自治的良性运动。没有文化自信,基层社会治理可能会变成单向的政府控制,一方面,政府控制当成任务包揽,另一方面,把治理措施当成考核方法,会自导自演或错位互动的局面。没有文化自信,会导致基层治理规模膨胀,社会治理成本增加,治理内容单一或片段化,治理质量不高或不稳定,无法形成治理的连续性,对居民日益提高的文化素养无法满足。

2.3 缺乏先进性

缺乏文化自信的支持,传统基层社会管理模式会缺乏先进性[3]。文化自信是文化优越的一种体现,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是价值观的体现,能带动落后地区进行基层社会治理的速度与引进先进的治理方法。然而,在受到世界多元化的影响的冲击下,文化不自信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拜金文化的侵蚀,基础社会治理出现了重视资金回收率,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基层治理的精神需求。没有文化自信的先进性的支撑,不坚持实事求是,没有契约精神,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基础社会治理的绿色环保性,出现机会主义或投机主义兴盛一时,导致社会贫富分化,导致冲突不断,治理难度增加,治理方式落后,致使社会经济出现滞缓或衰退。

2.4 缺乏信仰忠诚性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需要治理人员秉承对党对国家的信仰及忠诚度,而从文化自信的深层次看,自信是以信仰为核心的一种辐射。没有文化自信的助推,党员干部和普通民众的信仰会失去科学性,因为科学与共产主义信仰是同心圆的关系,正如马克思主义是党员的骨气和底气,也是党员干部的素质要求。没有文化自信的支持,信仰会失去力度,基层社会治理的“按需分配与各尽所能”会失去真实度,信仰根基不牢,会失去政治灵魂,社会行为会失去节操,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实现就会困难重重,美好的共产主义的实现就成了空谈。

3 从文化自信视角出发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基层社会的管理理念,基层利益分配,机制建设等各个方面。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与实践,必须重视文化自信的包容性、延续性、先进性和信仰性等,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多元化参与和强化法制观念等,进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4]。

3.1 加强包容性,以人为本,推动服务治理

文化自信下,加强包容性,推动服务治理工作。一方面,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服务意识,改变传统的治理理念,转换管理思想,从文化的内涵上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在服务中进行管理,在管理中进行服务,从过去的经济建设型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转变为公共服务型的治理观念。另一方面,在文化自信的指导下构建服务平台,利用电子商务、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并进行整合,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网络化、现代化和服务化的模式,构建基层的街道、村镇等的管理体系,实现高效快捷服务。再者,在文化自信的包容性下,加强服务方式的创新,例如通过竞争的服务方式,选择适合基层社会管理的分支服务机构进行部分治理内容的服务承担,并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推出合理的服务评价机制[5]。

3.2 加强延续性,以公平正义,促进源头治理

文化自信的视角下,基层社会治理需要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与时俱进的调整着思维方式与观念的更新,保有文化精髓的稳定性和继承性,以此支撑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一方面,在坚持延续性的同时,应坚持文化中的公平正义的理念,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从源头上进行,建立健全社会各阶层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等文化内容为基础,创建基层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建立合理的基层社会治理改革成本分摊,获得机会均等的补偿机制,并完善落后村落及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实现共同富裕,不断塑造中国梦,努力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再者,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健全群众利益保障体系机制,例如通过拓宽互联网渠道创建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加强居民矛盾处理机制等,对投向基层建设的物力、财力和人力在文化弹性的指导下进行合理配置,保证各方利益,用文化的魅力與智慧对社会矛盾及时化解[6]。

3.3 加强先进性,以多元化参与,推动系统治理

在文化自信的视角下,加强先进性基层社会系统治理的措施。一方面,在政府治理为核心指导的前提下,强化当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从制度设计、全局规划、治理指标体系建设、绩效考核创建等,多元化贯穿文化自信极其先进性,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在文化自信的支持下增强社会的自我调节的能力,以文化自信,多元化推进良好风气的社会公德、敬业爱业的职业道德、和睦友爱的家庭美德、诚实善良的个人品德、诚信和谐的社会道德等的建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者,通过网络平台,宣传普及文化自信的含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科学情绪引导机制,也通过社会舆论引导,构建绿色和谐的网络文化,降低和防范社会风险,减少基层社会矛盾。又如,通过文化自信,鼓励基层民众参与基层治理创新,尊重群众的创新精神,建立民众参与机制,定期收集民众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建议,拓展群众参加的范围,以多元参与的方式,实现基层社会系统治理创新[7]。

3.4 加强信仰性,以强化法制观念,推动依法治理

文化自信,涵盖深层次的信仰折射,也包含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理念,这都有利于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一方面,积极开展法制教育,通过文化宣传使民众认识法制建设在基层建设中的重要性、基础性和根本性,通过普及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意义,引导基层管理人员和民众,敬畏法律和维护法律,在个人诉求上采用合理的健康的方式进行,遇到问题有法可依,违法行为则依法处理。另一方面,积极完善社会规范体系,化解社会基层矛盾,通过法律法规明确政府处理基层事务的职能,以及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法律有效性,强化法制权威,并通过文化的柔性化解社会矛盾,并让民众利益有法可依,进而实现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8]。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 37-41.

[2]陆学艺.21世纪中国的社会结构:关于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J].社会学研究,1995(2):3-11.

[3]江晓军.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2.

[4]彭霞.公平正义视域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D].广州:广东商学院,2012.

[5]杨建顺.行政法视野中的社会管理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1):102-109.

[6]赵光勇.治理转型、政府创新与参与式治理[D].杭州:浙江大学,2010.

[7]唐铁汉,袁曙宏.社会治理创新:中欧政府管理高层论坛[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8]唐晋,谈火生.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民主(民主参与)[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责编:陈静姝)

猜你喜欢
基层社会治理文化自信创新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考
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价值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