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2021-11-30 04:09杨崇演
散文诗世界 2021年11期
关键词:秋声声声语速

杨崇演

喜欢一个词牌名:声声慢。

宋朝人蒋捷有一首《声声慢》,一共用了十多个声字: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词人以秋声写出了自己的心声——思念亲人故友,故人不在,思念中恍惚错把“檐玲声”当成故人腰间佩玉声;“砧声”,邻家未熄的灯火处又传来捣衣声,砧声入耳勾起对亲人的思念。

时值秋日,北雁南飞,“雁声”悲切,横空而过,引起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

“豆雨声、风声、更声、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秋夜漫漫难捱直至曙光渐现,凄凉秋声,声声入耳,层层紧逼,特别是征乱、破亡之声“彩角声”、“胡笳声”刺耳、动心魄,亡国之痛无处诉说。

同个年代,李清照也有一首词《声声慢》,全词如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独自在房间内寻觅,但究竟在寻觅什么呢?自己也说不清楚,在这冷冷清清的陋室里,哪里还有什么东西可以隐匿?能失去的,早已经失去了。心爱的人、珍爱的画、校订的书……一切都已经失去了。乍暖还寒的时候,最难调养保息。只能独自一人饮三两杯酒,来抵御萧瑟的寒风了。抬头望,大雁南飞,仔细想来,我和大雁应该算是老朋友了。而如今,物是人非,伤感涌上心头。

满地黄花堆积着,谁能同我一起摘一片花瓣?从太阳升起直到落下,从月亮升起直到落下,时间,是无聊的,对于词人是一种煎熬与折磨。好不容易挨到黄昏,却又下起了恼人的细雨,滴滴答答地拍打着梧桐叶。此情此景,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呢?

农家出生,自小在农村长大。记忆中,乡下的生活总是慢的。吆喝声,鸡鸣狗吠声,邻里互助声,声声入耳。

“卖冰棍啰——”

“磨剪刀嘞,戗菜刀来——”

“破铜破铁、胶皮鞋底换糖喽——”

……

一声声嘹亮而悠长的吆喝声,是伴随着“扑棱棱……梆梆梆”一通拨浪鼓或木梆子声传来的。

“磨剪刀嘞、补锅缸来——”这是召唤爷爷奶奶的。“大针洋线桃木梳、换锅碗瓢盆嘞——”这是吸引妇女的。“旧书本,废酒瓶,换哨子喽——”这是馋着小孩子的。

瞬间,左邻右舍的院门“吱嘎”开了条缝——人们知道货郎担来了,连耷拉着眼皮的狗儿也“汪、汪”地叫了两声。迅即,应者云集,各取所需。

乡下的吆喝声,季节感十分明显。往往刚开春,来的都是卖鸡、鸭、鹅的小贩们,拖着长长的吆喝声,叫卖着希望。装在纸箱子里的小鸡仔,淡黄色,毛茸茸的,挤在一起,纤细的唧唧声,像极了小孩子们,十分可爱。所谓鸡鸭成群、六畜兴旺,到长大膘肥了,全是家用的补贴。而卖冰棍、换西瓜则在盛夏,磨镰刀、修雨伞在立秋。

小孩子们最关心的当属那小糖球、小汽球之类的东西了。没有旧物换,也可花钱买,那年月物价便宜,几分钱就可哄得孩子不哭。也有兄弟姐妹多的人家,给小的买了,大的就撅着嘴,给男孩子买了,女孩子就泪汪汪。小心眼里的酸甜与苦涩,大人是无暇理会的。于是,货郎所经之处,有的孩子心满意足,有的孩子哭闹不休。

拨浪鼓的咚咚声、铜锣的当啷声、打铁叮当的节奏聲,声声急,也声声慢,有滋有味,构成了一幅浓郁乡情的风景画面。再回首,多想再听几回。

乡下原声态中,有春声,也有夏声;有秋声,也有冬声;有植物的声音,也有动物的声音。最萦绕我的还是邻里间的互助声。

我家毗邻的,是五公家。五公早早去世,只剩下五太一人独居。“远亲不如近邻”,因了父母平时的照顾和逢人便说的道道。五太对我们家也是照看有加,特别是老天爷的喜怒哀乐都逃不过她的眼睛。每当天上有细微的不易察觉的雨丝飘落,她都会抬起头,朝我家的窗口喊道:

“阿鲁媳妇,下雨嘞!”

这是五太在提醒我母亲,阿鲁,我爸小名。无论谁在家都能听到,然后赶紧收进晾于窗外的衣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五太神清气朗,喊声响亮,语速不快不慢。

“阿鲁——媳妇,下雨——嘞!”这还是五太在提醒我母亲。只是进入了上个世纪90年代,她的精神已不如先前,语速也减慢了一些。但这并不影响她提醒的效果。

“阿——鲁——媳——妇,下——雨——嘞!”这依然是五太在提醒我母亲,一如既往。只是自本世纪头几年,五太的老态日见明显,故而喊声略微弱了一点,语速又放慢了一些,但这同样不影响她提醒的效果。

三十年来,五太那一声声热忱善良的提醒,从未间断,使我家躲过了一场场突如其来的阵雨、大雨、暴雨,使晾晒在外的衣被始终避免了叫雨淋湿的尴尬。只到有一天,五太的呼吸连同她的关照打上了永远的休止符。

每次回到老家,我的耳边就好像会响起五太的关照声,犹如点点滴滴的甘露注入我的心灵。

小孩子蹒跚学步扑向大人时,父母总是情不自禁地提醒:慢一点,慢一点,慢慢的,慢慢的。

送客人出门,总是叮嘱:您慢走!慢走,才会更安全。慢走,步履舒泰,神态从容,那是从身体到内心的一份怡然。

“声声慢”里,总有着友人和父母的牵挂和体贴。下面,把你我的成长感受摘记如下:

开始要走路了——听过多少句“慢点”?记不得,想不起。每一步都要说一句“慢点”,明明父母已经用双手紧拽着了,却还是会忍不住说出那句“慢点”,好像不这样说,孩儿就会跌倒一样。

跌倒了——又是一阵唠叨,“叫你慢一点慢一点,就是不听!”“路要慢慢走,知道吗?”“乖,听话,慢慢走。”

学吃饭了——刚拿起筷子,一声“慢点,别扎着嘴”应景而出,端着碗,又一句“慢点,别烫着,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饭食进口,“慢点,慢慢吃啊,没人跟你抢呢。”

学写字、学读书了——耳提面命教诲的,总是那句“慢点写,把字写端正了”,“慢点读,先把书读厚了,再把书读薄了”。

上学了——一声声调高了的声调“慢点,别跑”“过马路时,千万要记住:一慢二看三通过”不绝于耳。

记忆最深刻的,是学骑车时——那一声声惊慌失措的“慢点骑,别慌张,看着远处,别看车轮”,已看不见人影了,还能听见风送过来一声声“慢点骑,别着急,摔倒可是大问题”。简直你是风筝他们是线,恨不得跟着你的车子跑。

谈婚论嫁了——他们心中那个愁呀,却还是安慰说,“慢慢来,这事急不得,总会有一个人等着你,缘分还没到呢”。

及至后来,长大了,成人了,结婚了,生子了。贯穿生命的每个过程,都会听见那一声声“慢点慢点”的提醒和叮咛,那声声“慢”已经融入骨血里,剔除不净——父母的“声声慢”,蕴含着深情无限。父母的“声声慢”,饱含着几多挂牵。

“慢”,是生命的另一种王道。这是父母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的生活经验。

从哲学的角度看,“快与慢”和“成与败”,不成正比。许多时候,许多事情都一再证明:速度快,不一定办事效率高,欲速往往不达,慢工才会出细活哩!

猜你喜欢
秋声声声语速
辩论赛之语速
插秧有感
说话时语速慢点有益身心
偶感
秋声
收集秘密的男孩
冷月无声
秋雨声声
语速里的微妙心理
谁是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