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失败”与“伟大的胜利”

2021-11-30 06:37陈瑜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茨威格斯科特传记

摘 要:斯蒂芬·茨威格在他的人物传记《南极探险的斗争》中,发人深思地选择了失败者斯科特船长作为主角,以饱含激情的语言,描述了斯科特带领的探险队在面对大自然厄运时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在死亡的考验面前,斯科特和队友们互相扶持,不离不弃,把人性的光明和美好发扬得淋漓尽致。虽然斯科特在绝对优势的、不可战胜的大自然厄运面前失败了,但作为南极探险的殉道者,他顽强的斗志和悲壮的业绩,始终激励人们探索未知领域的意志和勇气。

关键词:茨威格 斯科特 南极探险 传记

1911年,英国人斯科特船长率领的英国探险队和挪威人阿蒙森率领的挪威探险队,为争夺第一个踏足南极极点的荣誉,展开了一场史诗般的竞赛。最终,阿蒙森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点,并顺利返回营地。斯科特则比阿蒙森晚到了一个多月,直至1912年1月18日才抵达南极极点。然而在返程时,斯科特带领的探险队却遇到了南极秋季罕见的恶劣天气,探险队五人全部遇难,长眠在了茫茫冰雪之中。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根据两个探险队的探险事迹,创作了人物传记《南极探险的斗争》,并收入1928年出版的传记作品集《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中译名为《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并未选择胜利者阿蒙森,而是发人深思地选择了失败者斯科特作为主角,以生动而饱含激情的语言描绘了斯科特在面对厄运时的不屈不挠,及其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悲壮场面。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下)节选了这部作品,并以茨威格的创作原意将其改名为《伟大的悲剧》。

研究南極探险史的学者普遍认为,阿蒙森的成功和斯科特的失败,并不在于勇气和意志力的比较,而是在于事先计划是否周详。阿蒙森主要依据丰富的北极探险经验制定计划,而斯科特则凭推理设想制定计划。例如,阿蒙森根据自己在北极探险的经验,使用了数十条爱斯基摩狗顺利完成了到南极极点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却认为狗的食量太大,南极没有可猎的动物来补充狗的口粮(事实并非如此,狗可以和人吃同类的食物),因而使用了西伯利亚矮种马。后来,西伯利亚矮种马因不能适应南极的酷寒环境,在中途就纷纷倒毙。而斯科特寄予厚望的摩托雪橇,也只行驶了几天,就因天气严寒而抛锚报废。最后,斯科特只能依靠人力拉着雪橇长途跋涉,最终使自己和四名队友在返程途中因极圈寒季的提前到来,于饥寒交迫中死去。

除了弃用爱斯基摩狗,斯科特的失误还在于前期行动时没有按照原定计划设立主要补给站。原定计划的主要补给站是设在南纬80°,但斯科特担心矮种马损失过大,最后将补给站设在南纬79°27′,比原目标偏离了67公里。事实证明,这是整个探险计划中最致命的错误。斯科特和其他两名队友的最后驻营地(也是他们的罹难地)离主要补给站仅17公里,如果按照原计划设置补给站,那么他们早就得救了。此外,当探险队行进到南纬87°(距离南极点约241公里处)时,按照原计划应该由准备最充分的四个人做最后冲刺,但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斯科特临时决定增加一人,使本已紧缺的补给物资更加紧张。

与斯科特相比,阿蒙森的运气实在太好。他找到一条新路线,既近又好走,一路坐着雪橇,几乎是轻松地到达了极点。斯科特的队友彻里·加勒德后来总结:“在比较了我们与阿蒙森的行动后,我感到非常吃惊。一方面,阿蒙森的行进路线几乎是笔直的,他们抢先一步到达了极点,然后返回;他们没有牺牲一个队员,没有损失一匹牲畜……而另一方面,我们却经历了可怕的凶险,创造了超越人类耐力极限的奇迹……但在到达极点的时候却发现这次可怕的冒险完全是多余的,而且我们最优秀的队员已永远地葬身南极。”a虽然斯科特和他的队友意志坚定,克服了重重困难,创造了超越人类耐力极限的奇迹,却因为事先没有拟定科学周详的计划而败给了大自然的风云变幻。

在作品中,作者歌颂了斯科特面对艰险和厄运时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面对失败时胸怀坦荡、从容接受的君子风度,面临死亡时奋笔疾书直至最后一刻的平静和安详,却没有对斯科特计划的优劣得失进行分析。因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这样的疑惑:在出发时间相近的前提下,为什么阿蒙森能够以领先斯科特将近五个星期的时间到达南极极点(虽然阿蒙森的基地距离南极极点比斯科特近110公里)?事实上,狗拉雪橇的速度远远超出人拉雪橇,坐在雪橇上的人也因此节省了大量体力。而阿蒙森也可以做到每个星期日都在营地休息,不管天气多么适宜旅行,因此队员们始终保持着充沛的体能。从本质上来说,这根本就是一场不对等的竞赛,虽然斯科特和队友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无法弥补先前计划的缺陷。正如彻里·加勒德说的:“除非有狗的帮助,否则从麦克默多湾到极点,斯科特不可能走得更快了。”

当然,以“事后诸葛亮”的方式苛求前人并不公允。毕竟在斯科特时代,南极的地形地貌还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南极探险也还完全是一张白纸,需要探险者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探究寻查。阿蒙森幸运地找到了合适的方法及合适的路线,因此他成功了。而斯科特却采用了不那么合适的方法,所以他失败了。但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的经历都为后来的探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毋庸置疑的是,虽然斯科特做的计划有很多缺陷,但在执行计划时,他却是一位真正的勇士。当摩托雪橇瘫在地上成为一堆无用的累赘,驮马在中途倒毙殆尽的时候,他和队员完全是依靠人拉雪橇走完全程的。相对于依靠狗拉雪橇,轻松走完全程的阿蒙森,使用人拉雪橇的方式走完1500公里的冰雪征程,中途还要翻越无数高耸的高地冰峰,确实超越了人类体能的极限。斯科特用他那钢铁一般的意志,激励着队员完成了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茨威格在小说中引用了斯科特的日记,生动地描述了他们在这段路程中疲惫与希冀交织的心路历程。“只要再走一百五十公里就到南极点了,可是如果这样走下去,我们真坚持不了。”“还有一百三十七公里就到南极点了,但是这段路程对我们来说将变得非常非常困难。”“只要再走九十四公里就到南极点!即使我们不能到达那里,我们也已走得非常非常近了。”“只要再走七十公里,我们的目的地就达到了。”“离南极点只剩下五十公里了,不管怎么样,我们就要达到目的地了!”b

当斯科特克服数不尽的艰难险阻,千辛万苦最终到达南极极点时,他们看到的是阿蒙森的扎营地和雪原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历经千辛万苦、风餐露宿、无穷的痛苦烦恼——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实现梦想,可是梦想现在已成为泡影。”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艰苦的付出毫无意义,斯科特明白,在这场征服南极极点的竞赛中,第二名就意味着彻底失败。然而,斯科特的行动充分显示了他的胸襟和风度。作者使用了富于感染力的语言,描述了斯科特失去荣誉的失望与痛苦,以及他接受失败的真诚和坦然。阿蒙森在南極极点留下一封信,请求后来者将信转交给挪威国王,以证明是他——阿蒙森第一个到达南极点(阿蒙森明知这个后来者必定是斯科特)。“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项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事业作证,而这项事业却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呀。”

回程比来时危险了十倍,由于时间耽搁过久,他们碰到了南极秋季罕见的恶劣天气,气温低至零下四十摄氏度。长期的艰苦跋涉和体力透支,让人的勇气终于渐渐地被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销蚀。更糟糕的是,严寒导致补给点预先贮存的油箱冻裂,燃油泄漏,而燃料是抵御严寒的唯一防御武器。这个最让人困窘的时刻,显现了斯科特和队友们人性之中最闪亮的一面。冻伤双脚的奥茨,为了不连累队友,毅然走出帐篷,消失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风雪中。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苦跋涉,威尔逊始终没有丢弃采集的15公斤地质标本。最后,食品燃料耗尽,恶劣天气迫使他们再也无法前行,于是他们平静地决定不再迈步,静候死神的到来。斯科特给妻子写信,他说:“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他给罹难同伴的家人写信,“为他们的英勇精神作证,尽管他自己也即将死去,他却以坚强的、崇高的感情——因为他觉得这样死去是值得纪念的,这样的时刻是伟大的——去安慰那几个同伴的遗属”。他给朋友们写信:“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的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他的最后一封信是写给英国公众的,他认为有必要说明,在这场争取英国荣誉的搏斗中他虽然失败了,但是,他“并不后悔进行这次远征,它展示出英国人能够承受苦难,互相帮助,即便在面对死亡时也可以一如既往地保持坚忍、刚毅”。斯科特一直把日记写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字眼:“我的遗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斯科特把人性中伟大而美好的一面发扬得淋漓尽致,在面对厄运不屈不挠的斗争中,他把自己的事迹提升到了与阿蒙森相等的地位。最终,作为南极探险的伟大失败者,他得以和胜利者一道名垂青史。

在斯科特遭遇不幸的时候,留在基地的队友曾两次派出营救队接应,但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去。直到南极的春天来临,队友们才设法又派出一支营救队,找到了斯科特和队友们遇难的帐篷。他们发现,帐篷内十分整洁,几具尸体的表情和姿势都显得平静,各人的日记本以及气象日志、地质标本、摄影底片等物件安放得井井有条。一切迹象表明,他们是安详从容地离去的。从竞争的角度看,斯科特无疑是失败者。但与阿蒙森单纯为争夺荣誉相比,斯科特探险队沿途完成了大量的科学考察,他们拍摄的南极影像、采集的南极植物化石和矿物标本,为后来的南极科学考察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斯科特的队友彻里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他们的探险到底值不值得?后来,他想明白了,他们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竞赛,而是为了科学考察。他写道:“驱使人们到南极去的原因有很多,对知识的渴求绝对能算上一条。……探险就是精神动力在身体上的体现。”

斯科特和他的队友在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勇敢顽强和为科学而献身的悲壮业绩,一经披露就感动了无数的世人。斯蒂芬·茨威格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对这位失败的英雄尽情讴歌:“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失败中会产生攀登无限高峰的意志。因为只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起火热的心,去做那些获得成就和轻易成功极为偶然的事。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的确,在很多时候,“伟大的失败”比“伟大的胜利”更能鼓舞和激励人们的献身精神和斗争意志。1957年,美国在南极极点建立科考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以纪念这两位南极考察的先驱者和开拓者。

a 〔美〕彻里·加勒德:《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周鑫、池俊常、刘宪、李瑞译,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537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b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舒昌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256页。(本文有关该书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不再另注)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M].舒昌善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2] 彻里·加勒德.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M].周鑫,池俊常,刘宪,李瑞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0.

[3] 罗阿尔·阿蒙森.南极探险记[M].李雪,赵玉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作 者: 陈瑜,苏州市景范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文学鉴赏。

编 辑:赵斌?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茨威格斯科特传记
呆伯特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作家的办法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