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平常”中的“不平常”
——评张丽峰老师的作文指导课

2021-12-01 10:49王家伦
初中生世界 2021年24期
关键词:长颈鹿张老师课程标准

■王家伦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必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既然是循序渐进,其目标指向就不能各自为政。就目前而言,初中语文教学必须以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纲。然而,课程标准的指向毕竟比较抽象,所以,更应该以深得课程标准精髓的教材体系为纲。相对于课改以来的各套教材,统编教材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较为精确,可以这么说,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当前应该甚至必须以统编教材为纲。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上)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正如张老师在“教后反思”中根据助读系统与训练系统所归纳的那样,无论是就阅读还是就写作而言,该单元最主要的教学目标都是“说明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因此,张老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不蔓不枝,环环紧扣,体现了“一课一得”的原则。

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张老师颇为注重“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颇为注重读写能力的转换。这堂课中,他几乎每一步都从本单元所教授的课文出发,然后指向具体的写作。如此,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能力,正是学生日后生活中所需要的。从另一个维度来说,这何尝不是对前面所学的巩固与复习!

张老师的这堂课看似很平常,但是,这个“很平常”又体现出“不平常”。他并未故弄玄虚地“创新”,而是老老实实地进行“很平常”的教学活动,只不过,这个“平常”不是“平庸”。

首先,张老师“借”来了一只长颈鹿,一步一步地导向长颈鹿的主要特征——脖颈、声带、花纹等。从表面上看,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际上则是告诉学生,说明事物必须抓住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掌握了说明事物的要义。实际上,长颈鹿又是教会学生“打比方”这一说明方法的“道具”。

其次,张老师自如地运用了比较法。在长颈鹿“退出舞台”之后,他又引进了学生较为熟悉的“东方之门”,将这一写作对象与央视大楼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体现“东方之门”的特点。这一步虽说没有奇特之处,但对学生掌握事物的特征有着重要作用。我们知道,评价一堂课的最主要的标准,并不是教师的设计是否新颖,而是学生究竟得到了什么。学生所得是课堂评议的首要标准。同样,央视大楼也是教会学生“同中辨异”的必要“道具”。

最后,张老师重视教学评价,评价量表的设计,颇见其思考周密。就是在这种自我评价与升格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螺旋式提升。

我们的教育对象,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并不是少数的“精英”,而是占绝大多数的“平民”。总览这堂课,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大多数教师都有可能操作,而一般的非“精英”学生也都能有所得。也就是说,张老师的课体现了“平民”意识,这何尝不是当今教育教学所应当追求的境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紧扣新课程标准、紧扣新教材的教学活动何尝不是“创新”?而将一些“很平常”的方法相加运用于一节课中,又何尝不是“创新”呢?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既然授课者已经认识到了,这里也就不再赘述。

猜你喜欢
长颈鹿张老师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不要小看长颈鹿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张老师喝茶
长颈鹿的烦恼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长颈鹿
长颈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