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年—2025年)》解读

2021-12-01 11:01霍艾湘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黑土保护性耕作

霍艾湘

(西安培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

近几年来,我国东北黑土地区实行了保护性耕作措施,基本上已经定型了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模式,关键机具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已经具备了完全推广的条件。农业农村部为了能更好地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应用,制订了未来五年的计划,颁布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年—2025年)》(下文简称为《行动计划》)。

1 总体要求

1.1 行动的指导思想

《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贴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遵循党和国家的指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方向。工作的总体布局是在稳定发展中谋求进步,发扬创新的工作理念。改革的主要方向是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的方向为主,重视生态环境的维护,对土壤既要科学地使用,也要进行合理地养护。通过政府的调节,市场的配合,把农艺和农机进行深度的融合,借助科技的应用,加强农业主体的培育,在保障稳产丰产的同时,也要兼顾节本增效,渐渐在东北三省地区以及内蒙古东北部地区适当的区域进行推广,加强对东北黑土地的保护,发展可持续农业,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1.2 行动的主要目标

《行动计划》为了确保能顺利地实施保护性耕作工作,制定了详细的目标。其实施范围主要是我国东北黑土地区,大体上包含了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地区。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应用主要是以玉米生产为主,同时对小麦、大豆等作物的生产区也会适当地进行推广。争取在五年后,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面积要占据东北地区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七成,即超过1.4亿亩,并且初步建立完善的推广应用体系、技术装备体系以及政策支持体系。努力让保护性耕作成为东北黑土地区的农业主流耕作技术,稳定提升东北黑土地区的耕地质量,提高整个区域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生态的和谐发展,提升该区域的经济效益。

1.3 行动的技术路线

在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中,把秸秆覆盖还田免耕和少耕这两种技术类型列为推广的重点方向。各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的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实施区域的土壤结构,水分含量,土地经营规模等具体的状况,并且及时采纳农民的意见,根据农民的意愿,对种植区域进行创新,发展适合本区域发展的技术模式。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时,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不能强求农民执行保护性耕作。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扩大秸秆覆盖还田的应用推广,增加其应用比例,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提升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中的肥沃力。另外对东北黑土地区应采用少耕作,或者不耕作的措施,避免扰动了土壤,减缓水和风的侵蚀,尽量避免出现土壤退化的情况。提升高科技的使用率,多应用性能高的免耕播种机械,以此来提升播种质量。各地区应当依据当地土壤的实际情况,必要时要采取深翻,确保土壤的质量。

2 具体内容

2.1 推进组织整县

在《行动计划》中,为了推广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的顺利实施,提出了要进行组织整县的推进计划。对此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稳定发展,逐渐增加保护性耕作面积的实施范围。东北三省地区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地区的当地政府要根据已经在进行的工作内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障粮食生产稳定的基础下,稳定地推进保护性耕作面积的逐步扩大。对于具有良好的应用基础的地区要优先进行推广,以县做为单位,进行整县推广,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来完成县域的推广,建立可持续性运行且技术到位的保护性耕作机制。计划保护性耕作面积要超过县域内适合推广的一半面积。对于尚未有良好应用基础的地区,则建立示范点,逐步推进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切勿急于求成,要按班就部,不追求速度,应当讲究质量,逐步地循环渐进,等到条件成熟时才进行整个区域的推进。二是发展高质量的保护性耕作。在实践的过程中,其重点是要从整体上进行推进,而载体应该选择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大力促进科研技术的应用,并且借助政府政策的帮扶,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保护性耕作的基地,为此后的大规模推广做好示范作用。

2.2 加强技术应用

在推进保护性耕作计划时,需要科学技术做为支撑,发展高质量高标准的保护性耕作,因此在《行动计划》里提及要提升技术的应用,对此需要从三个方面的内容出发。一是成立专家指导小组。因为保护性耕作涉及了多方面的专业内容,有农业种植栽培技巧,农机的使用,土壤的肥料施加以及植物的生长等多学科知识,因此需要由农业农村部牵头,组建一支高水平的的多学科专家小组,为东北黑土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定期进行农业种植技术的培训,开展农业学术的交流,提出指导性的意见,研究可行性、高适应的技术模式,并制定技术标准,专业地引导地区实施保护性耕作。二是进行长期的合理布局,建立保护性耕作区域的监测点。长期地监测耕地土壤的结构变化、农作物的生产变化、病虫草害的变化以及农业机械装备的适用状况等具体的农业发展情况,并进行合理地试验,适时地优化技术模式,升级农机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三是加强基础性、长远性的技术研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具有实力的企业、推广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主体合作,提高科技的研究,提升科研成果的使用率,构建并完善适合东北黑土地区的保护性耕作体系。

2.3 强化装备能力

在进行保护性耕作工作的推广时,装备能力决定了其进度的快慢,因此需要提升装备的能力。装备能力的提升可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进行着手,一是鼓励创新研发。保护性耕作装备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升级,对此适当地引导机械制造企业、科研院所以及材料工厂进行资源的集中,共同创建一个研发平台,为保护性耕作装备的建设提供基础。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研发,打造高性能免耕播种机,促进农业生产走向产业化的发展。二是建立标准化的保护性耕作制度。根据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以及重点生产环节的质量,制定相关的标准和操作流程制度,以此来规范保护性耕作工作。其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是标准化的保护性耕作制度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农作物来制定。三是增加有效供给。指引关键机具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对免耕播种机械的技术进行改造升级,提高机械的适用性。加强政策的引导作用,合理进行农机购置补贴,鼓励农民购置保护性耕作机具,加快保护性耕作工作的推进。

2.4 扩大实施主体

在推广保护性耕作工作时,还要重视扩大实施主体,促进保护性耕作地区的使用推广。对此首先要全面发展服务的主体。鼓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分担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工作,积极引导农户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育保护性耕作专业服务队伍,促进保护性耕作工作的快速推广。其次对服务机制进行创新。积极引导农户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共同合作,彼此借助对方的优势,全面地发展保护性耕作内容。这两者的合作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鼓励采用生产托管的方式,或是是订单作业的方式,建立新型的服务类型,以此达到共同享有农业机械设备,互相促进,形成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经营模式。最后还要强化保护性耕作的内容培训指导。加强对农民的培育工作,定期为农民提供农机培训,教授农民农机的正确操作方法,培育专业的农机作业能手,提高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操作熟练度。大范围地进行“田间日”的培训,培训的形式要多样化,以农民比较能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培训,可以是以参与或体验的模式,以便可以更好地科普保护性耕作的相关内容,利于其工作的开展。

3 实施方案

3.1 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东北三省加上内蒙古东北地区要重视保护性耕作工作,将《行动计划》提上议程,确保在适宜的地区推广应用,把工作落实到位。省级和市级政府要积极地进行引导,带头成立行动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保护性耕作的推进工作,鼓励带动基层的配合,各部门共同完成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政府部门要制定行动方案,建立工作体系,对重点实施区域进行明确的划分,合理科学地安排工作,以技术模式为主要发展方向,并有序地推进保护性耕作工作的实施。另外政府除了对工作进行统筹之外,还要保证资金落实到位。农业农村部则对整体工作进行安排分配,统筹各部门的协作,合理调度组织,并且定时进行第三方评估,了解保护性耕作工作的进程,及时发现问题,保障保护性耕作的顺利实施。

3.2 强化政府政策扶持

要将在东北黑土地区推进保护性耕作工作适当融合安排到其他的农业工作中,其中包括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农田水利、粮食安全、自然资源等农业工作。在东北黑土地区推进保护性耕作工作要进行全局统筹布局,在诸多的农业工作中,将其做为目标导向,有机地衔接到各项农业工作中。此外,中央政府要强化政策的扶持,加大资金的投入,扩大东北地区推进保护性耕作的工作。地方政府则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政策,完善保护性耕作发展政策体系,合理分配资金的使用,优先支持将农作物秸秆覆盖还田的生产方式,扩大绿色耕作,从根本上完成《行动计划》中所提出来的主要内容。

3.3 积极进行宣传引导

政府部门要积极进行保护性耕作内容的宣传,充分利用传统的纸质媒体以及新媒体等进行宣传推广,拓宽宣传渠道,加强宣传力度,可以在电视上播放保护性耕作的相关内容,也可以在报刊上刊登推广应用的重要意义,向民众介绍并解释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民众。另外对于已推广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区域进行宣传,加强民众的认识度,提升社会共识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猜你喜欢
黑土保护性耕作
我国将对黑土耕地“建档保护”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严格耕地用途管制
基于数字孪生的农业耕作监控系统
如何打击盗土
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可溶性碳淋溶的影响
精神疾病患者保护性约束使用的现况调查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老年患者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调查与研究
小麦种植不同耕作措施的对比
抗御多种不利因素 大力实施保护性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