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课后育人活动的实践探索
——以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馨园分校为例

2021-12-01 22:07陈素琴
中小学校长 2021年8期
关键词:劳动学科家长

□陈素琴

2021 年5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会议指出,“‘校内减负、校外增负’ 现象突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学校作为育人的主阵地,不仅要保障教学质量,还要提供特色化、多样化的课后育人活动。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馨园分校经过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实效,希望为家长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满足家长的课后育人活动需求提供经验。

一、“馨”中有政策——提质减负,社会需要的实干校园

“课后服务,提质减负”是社会的需要。依据教育部 《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基于北京市、朝阳区基础教育“提质减负”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围绕学校“创造幸福教育,享受教育幸福,让生命阳光般灿烂”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以科技为主的多元课程体系,开展学生课后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困难,减轻家长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的经济负担等,进一步增强学校教育服务能力。

垂杨柳中心小学馨园分校有着70 余年的建校历史,是全国航空示范学校。馨园分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回应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场地条件和管理服务的优势,积极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必要的课后服务,不断丰富课后服务供给,缓解学生家长实际困难,与课内学习相结合,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局面。

在全体教师学习理解政策精神的基础上,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深入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学校制定了课后服务实施方案,突出实践的过程。学校充分发挥一线骨干教师作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下,落实课后服务。与此同时,增加了学科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学科兴趣,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消化,真正实现了课后服务与课上学习的融合,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二、“馨”中有规划——优化资源,学生渴望的多彩课程

学校设计课后服务的总体目标是让每位家长放心,对每位学生负责。面对家长,学校满足家长合理需求,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不断提升学校公信力。面对学生,学校以课后服务为平台,组织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享受幸福、健康成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推进的策略是教师全员参与、场地充分挖掘、课程精心设计、学生自愿参加。

学校现有76 名教师,全员参加课后服务工程。从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始,学校全面启动了课后服务管理工作。全校教师积极响应,成立课后服务领导工作小组,由校长任组长,中层管理人员任副组长,全体教师为成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使课后服务这一新生事物在摸索中平稳推进,努力帮助家长解决困难,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课后服务安排在校园内进行,充分挖掘校内场地资源优势,合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无偿提供教室、运动场、功能教室等场所,提供一切体育器材、劳动工具等。此外,还提供一切后勤保障、安全保障等,学校全面管理为学生的在校学习和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条件和服务保障。

在“双减”精神的指引下,馨园分校精心设计了服务课程。第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学校尝试突出班级科技特色,发挥馨园科技、航空航天方面的独特优势,从普及做起,组织学生参与航空知识的收集整理、舰船模型制作等活动,增加学生对航空科技的兴趣。第二,加强了学生特色社团的建设。学校开设了具有体育学科特色的啦啦操、篮球、田径、轮滑等;具有艺术特色的合唱、民乐团、儿童创意画、扎染、软陶等;结合英语特点的课本剧、科技英语歌、动画角色配音等;具有科技特色的航模、车模、海模、建筑模型、模拟飞行、无人机、智能模型(机器人)、创新金鹏等,30 余个高品质社团有学生团长、辅导员、专家顾问。丰富的社团活动内容与课程选择,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致。第三,学生参与的精品社团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个别社团甚至全国知名,如杨伟枫模型工作室,是孩子们心中向往、极力争取参与的社团。目前,新开设的编程社团,每周2 次课,每次不低于1.5 小时,信息化编程也将成为馨园接下来加强攻势的学科。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级别竞赛,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在各大赛事如创新、金鹏、机器人、模型等活动中,馨园师生都荣获了多项奖励。目前,学校一至六年级1,086名学生全部参与了15∶30—16∶30 时段的课后服务,实现了全覆盖。16∶30—17∶30 时段,有300余名学生参与,参与率近28%。课后服务发挥馨园科技、航空航天方面的独特优势,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三、“馨”中有措施——全面助学,家长喜爱的高效活动

(一)扎实推进,提高课堂效率

课后服务的内容是否能告别“托管式”育儿,获得辅助学习的效果是家长更为关心的一个方面。课后服务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要想真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就要向课堂40 分钟要质量,这样,才能助力学生健康发展,对于常态课,采用“重点听课+专题调研”的形式进行诊断。主要看教师是否关注教学方式的转变,做到“两关注三还给”: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关注学生的有效表达,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质疑和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认知和习得的过程还给学生。对于巡视的情况,巡视干部每天都会针对学生的闪光点第一时间向教师反馈,三言两语的评价每月累计都在5,000 字以上,使得常态教学课的管理扎实有效。为落实市区“双减”精神,数学故事会、快乐绘本等课程,让学生在快乐探究中获得满足,并彰显智慧。

(二)课题引领,研究活动内容

学校教师参与多个专项课题,深挖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设计,打造高效的学习活动。研究“变教为学理念下小学课堂教学方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中得以应用,实现了对学生倾听与表达的训练,促进了思维提升,使原本靠教师讲授的课堂变成了由生动活泼的学生绽放的舞台。“基于数学学科素养的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借助于戏剧教学提升小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等课题研究,为减负提质奠定了基础,教师针对学科内容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加强合作交流,利用在一线课堂实践中发现的难点和学困生出现的问题,设计学科实践活动,通过制作的学具、补充的知识、生生互助等多种途径加以消化,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开展跨学科学习,促进学生的学科思维与学科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学校在体、艺、科、综等学科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大融合,通过建立起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班级、年级界限,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陶冶情操。教师深入课题学习,设计了属于学校特色的专题实践课程,如“汉文化早期阅读”“创意彩泥”“童心绘本”“scratch 编程”“五子棋”“剪纸”“绳结艺术”“创意纸模型”“口风琴”等。还有一些科技特色课程,如“建造绿色环保空中菜园”“让资源再生——制造再生纸干花贺卡”“废旧品智能设计感应灯”“垃圾分类在行动”等。每个社团都有独具特色的课程,并以独特魅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课后服务的全体化、社团化、特色化,为学生的课后生活增添了靓丽色彩,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三)多重实践,丰富服务活动内容

增强体质,坚持大课间活动。学校15∶30—16∶30 的大课间安排有集中、有分散,既体现了体育教师的个人特长,又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集中时段是“搏击操”训练,之后是门类丰富近40 类的大课间活动。活动的开展做到每周轮换、随时更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切实给予学生愉快的心情、健康的体魄,更创出了优异的成绩。在学校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提升,获得北京市啦啦操比赛一等奖。

多彩活动,落实育人任务。学校课后服务实践课程还融合了传统文化、科技教育、安全教育等内容。为了响应“垃圾分类”政策,学校参加了“无废校园挑战赛”,学生们格外踊跃,设计了《无接触电梯控制终端》 《自动感应开盖垃圾桶》 《自动感应洗手液机》等获奖作品。教师们的多项设计也荣获证书,并有美术教师呈现“减速有我,绿色生活”主题研究展示课,获得好评。开展“红心向党、匠心育人”主题系列活动,办画展、画英雄,庆祝建党100 周年书法绘画;创意大飞机制作、大飞机竞距、大飞机载物;“校园内水循环再利用”设计征集活动;设立了班级劳动岗和校级劳动岗,让学生每天有任务,每周都有统一开展劳动教育的时间,同时与劳动课程结合开展劳动实践。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落实了育人功能。

因材施教,服务全体学生。结合家长的实际需求,学校课后服务的重点是开展答疑辅导。在此工作中,学校做到了全员、全学科、全参与。工作基本要求是:因材施教,服务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精彩。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时段,主要是把基础课程辅导作为全体学生延时服务中的重要内容,语、数、英任课教师轮流服务,同时辅导学生尽量在学校完成家庭作业,教师主要在“及时、精准”上着力。第二时段,针对部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进行课后托管的辅导工作,教师主要在耐心、细致上下功夫,包含对薄弱学生学业的面对面细化辅导。在答疑辅导方面,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不仅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解决课程学习上的疑难问题,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还要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提升,开展拓展化阅读,因材辅导,分层提高。

劳动教育,收获快乐人生。学校通过劳动教育课程主渠道育人。本着学生只有课上“做得好”,回家才能“愿意干”的思路,以技术为载体,通过校本、区本与国家课程相结合的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此外,还注重活动拓展,让劳动教育在多彩的活动中绽放。学校各部门联动,对学生开展日常劳动教育。例如,教学部门抓好教师劳动技术课,依托课堂主渠道落实劳动教育。卫生部门组织各班级开展每天的班级值日劳动和每周的大扫除活动。德育部门开展“今天我值日”“今日我上镜”“今天我分饭”系列活动。学校每周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安排一次全校卫生大扫除,针对劳动开展情况,由卫生教师做专项反馈,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劳动技能。此外,在班级中,每天都会设立不同的值日生岗,每个学生监管不同的卫生服务区,各班学生做好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等;在家中,则通过家校合作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劳动岗上,感受家长的辛苦,增进亲子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劳动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劳动习惯,增强了劳动观念,提高了劳动技能,树立了劳动光荣的意识。

四、“馨”中有实效——遍地开花,师生校三方全面发展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由全体教师参与,覆盖全校学生,既有普及大多数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又有能照顾学困生的学科实践活动。这增强了学困生的学习实践兴趣,照顾了优等生参与高品质社团及活动、竞赛等的需求。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在学习中找到了快乐,学生变得敢想、敢说、敢演、敢辩,无不体现出学科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带来的成效。

不仅如此,教师教研活动以及课后学科实践活动的开展,打开了跨学科融合的大门,使教师形成了合力,能够进行精准备课。在跨学科教研和实践中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对于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难点,教师通过在学科实践中制作、使用学具,使学生兴趣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增强,逐渐找到了学习的方法,学生间的关系拉近了,主动互助意识增强了,师生间的互信提升了,课堂实效性也得到了提高。

学校特色工作室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京津冀乃至全国手拉手校际的教师互动、学生互动实践活动,将优质资源辐射到更多有需求的学校和学生,学生间加强了交流,提升了互信和自信。此外,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调研本班学生所报校外辅导班的情况,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尽量针对学生实际需求提供及时精准的校内课后服务,向家长提出倡议,合理、理性地选择报课外班,把更多的学生吸附在校内,从而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

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初见成效。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在活动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课后服务见成效的同时,我们深知,课后服务工作要想精益求精,学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学校还需要深入挖掘教育内涵,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内容和丰富的实践形式,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紧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方式,深化家校协作,凝聚教育共识,减轻学生负担,减轻家长焦虑,把开展好课后服务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劳动学科家长
【学科新书导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热爱劳动
“超学科”来啦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