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生态健康养殖技术要点及常见病防治

2021-12-01 23:33
乡村科技 2021年31期
关键词:猪丹毒猪链球菌圈舍

陈 叶

(太仓市畜牧兽医站,江苏 太仓 215400)

生态保护理念对各行各业的发展建设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养殖业作为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一类产业,也需要在各类牲畜养殖中进行优质养殖技术的引进和推广。随着生猪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生猪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养殖户在生猪养殖中并未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导致实际规模化养殖中存在高消耗、高污染的情况,生态环境受损程度较为严重,加上生猪规模化养殖中防疫防控措施不当,导致各类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各类传染性疾病混合感染发生,加大了生猪养殖的患病率,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对于生猪的健康养殖造成不利影响。为了能够促进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的推广,需要对生态养殖技术的优点进行总结,并明确养殖技术要点,完善疾病防治措施,保证生猪生态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生猪生态养殖技术的应用优势

1.1 提高猪肉品质

传统养殖中为了加快生猪的增重速度,养殖户会在生猪饲料中添加各类金属元素或者药物添加剂,如锌元素、铜元素是较为常见的添加元素,此类元素添加量过多,会导致其在生猪体内大量积存,再加上抗生素药物的滥用,会导致生猪的肉制品品质下降,直接威胁猪肉食用者的身体健康[1]。而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重点强调了对添加剂、药物及金属元素应用的控制,从根本上确保了生猪养殖的安全水平,能够提升生猪肉质品质,为生猪的健康生产保驾护航。

1.2 优化生态环境

无论是传统的农户散养式生猪养殖还是集约化生猪养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生猪养殖业属于高消耗、高污染的农业产业类型,生猪养殖场周围的生态环境也在日益恶化,甚至威胁到周围水源、土壤、大气的质量,影响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加大各类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概率。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实施提升了对各类养殖资源的利用效率,在生猪养殖中可以通过沼气发酵技术、粪便回收技术及种养结合技术等各类健康养殖模式的应用,降低生猪养殖中污染物的排放,减轻生猪养殖造成的生态环境受损问题[2]。

1.3 符合市场需求

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在生猪养殖中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各类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及发展,降低人畜共患性疾病的传播及大范围扩散,且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非常高。随着消费者对于生猪相关产品需求量及要求的不断提升,生猪养殖模式也需要不断优化。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实施能够生产出高品质的生猪制品,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3]。

2 生猪生态养殖的关键环节

2.1 生态养殖环境的选择

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及相关模式在生猪养殖中的实施,首先需要对生猪的养殖环境进行调节,需要确保生猪养殖地区环境优良、通风顺畅、地势宽阔且周围无污染区域;要求生猪养殖场远离村庄、远离交通要道、远离水源、远离河流及化工场所;需要确保生猪养殖场与屠宰场或牲畜交易市场相距较远,但交通便利,且在生猪圈舍建造时需要进行各个功能区的划分,需具备无公害化处理区、隔离区、生产区及生活区,在各个区域交接位置需要进行缓冲带的建造[4]。其次,养殖场的生产区域需要进行一定的封闭及隔离管理,要严格按照防疫要求进行各项消毒管理工作。再次,所有养殖场工作人员均需要参加生态养殖技术的培训及考核,只有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够在养殖场继续工作,否则需要再次进行培训考核[5]。最后,养殖场内部需要进行交通道路的合理规划及水路、电路的完善布设,确保生猪养殖过程中的饮食、饮水安全稳定,避免生猪圈舍内部存在放射性物质或污染物质影响生猪的健康。

2.2 饮用水调控

生态养殖模式对生猪的饮水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生猪饮用的水源需要清洁干净,不可存在异味、异物,并且需要检查有无沙门氏菌或大肠杆菌超标情况。生猪饮用水大多为弱碱性或者中性水,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对生猪的饮水系统进行一次检查,及时对饮水系统中的细菌、虫卵或者重金属进行处理[6]。

2.3 饲料搭配

饲料供应及营养搭配对生猪生长周期和生长质量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对饲料进行合理搭配,能够提升生猪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各类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另外,如自配饲料,需要确保饲料原料质量合格、安全卫生,需要到正规厂家购买合格饲料原料。饲养生猪时需要定时定量投喂饲料,并根据生猪的品种特点和生长阶段进行饲料配制方案的调节,如有必要使用添加剂,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选择养殖许可范围内的添加剂,并且需要严格控制好添加剂的使用剂量及使用频次,确保生猪养殖安全[7]。

2.4 科学选择生猪品种

生猪品种不同,其养殖质量及所生产出来的相关制品品质也存在一定差别,需要从猪的品种选择入手进行生猪生态养殖质量的强化。选择生猪品种时,需要以生产性能强、报酬率高、养殖周期短、适应能力强且抗病性能力优异的品种为主,同时需要考虑其肉质品质及饲料报酬率,既要保证生猪的高产养殖,又要降低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5 加强污染防控

在实际建造生猪圈舍时需要进行排污系统的合理规划及各类排污装置的布置,需要严格按照规划方案进行尿液储存池、沼气收集池的建造,并确保沼气系统的正常运转,以便及时对生猪养殖中的废弃资源进行综合利用,降低粪便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避免生猪养殖中污水的大量产生,可以通过引进干清粪技术,对传统的粪便处理模式进行调整。所有生猪粪便经厌氧发酵之后,可直接作为有机肥在农业种植中应用,可与农业种植配合,实现生猪养殖排泄物的合理处理,优化排泄物处理质量,降低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8]。

3 生猪养殖中的常见病类型及防治方法

3.1 生猪养殖中的常见病类型

3.1.1 猪瘟。猪瘟是生猪养殖中威胁性最强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猪瘟病毒传播是猪瘟病的主要原因,该病为病毒性传染病,消化道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及眼结膜接触等均可能成为猪瘟病毒的传播渠道。生猪感染猪瘟之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体温持续升高、皮肤出血、眼部分泌物量明显增加且呈黏稠状;公猪尿液可见明显浑浊样变化。对患病生猪解剖可观察到其咽部淋巴结及胃部存在大量出血点,肺部切片检查可见大理石样纹路,病变脾脏有明显的出血性坏死样表现,肠黏膜也存在溃烂或者出血情况[9]。

3.1.2 猪丹毒。猪丹毒杆菌传播是生猪患猪丹毒的主要原因,猪丹毒属于人畜共患疾病,且为细菌性传染病。猪丹毒疾病的发病速度较慢,患病生猪的病变表现主要为关节组织炎性变化及皮肤坏死等,病猪患病部位能够观察到明显的肿块。生猪猪丹毒急性发作时会发展至败血症程度,且与之接触的人类也可能染病,3~6月龄的架子猪是感染猪丹毒概率较高的生猪类型。日常养殖中当生猪养殖地区的环境温度变化较快、湿度较高时,猪丹毒的发病及传播能力会有所增强。生猪身体上损伤位置是猪丹毒入侵的主要渠道,除此之外,该病毒也会通过生猪的消化系统进行传播、感染。生猪感染猪丹毒之后出现的症状主要为体温在短时间内快速升高,皮肤表面颜色变成红色。对猪丹毒致死的生猪进行解剖可见其全身淋巴结存在出血肿胀情况,小肠黏膜及胃部黏膜有明显充血或溃烂出血症状,心内膜和心外膜也伴随不同程度的充血表现。

3.1.3 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病是由致病性猪链球菌传播感染所致,该病分为急性发作和慢性发作两种,如为急性发作,则生猪会快速出现败血症或者脑膜炎症状;如为慢性发作,生猪会出现淋巴结肿大、关节炎性病变。生猪链球菌疾病的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上半年(5月)和下半年(11月),如生猪养殖地区的环境较为干燥,其发病率会明显升高。消化道系统、呼吸系统是生猪猪链球菌病传播感染的主要渠道。患病生猪会出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或者皮肤部位充血等症状。对因猪链球菌病致死的生猪解剖可观察到其淋巴结存在肿大及出血情况,胸腔部位也有大量纤维性渗出物。

3.2 生猪养殖常见病的防治

3.2.1 猪瘟的防治。生猪猪瘟疾病属于世界性生猪养殖疾病,传播性较强且目前尚无完全有效的治疗药物。生猪如感染猪瘟病毒,初期可使用抗猪瘟血清进行治疗缓解病情,但治疗难度较大,死亡率较高。作为养殖人员需要从日常生猪养殖管理入手,进行猪瘟病毒的预防控制。30日龄是生猪仔猪接种猪瘟病毒疫苗的最佳时期。另外,需要在其生长至70日龄时再次进行接种。母猪与种猪每年需要进行两次猪瘟疫苗接种。

3.2.2 猪丹毒的防治。针对猪丹毒,需要通过免疫接种力度强化的方式降低生猪的患病概率。如生猪出现猪丹毒病毒感染,可使用青霉素药物进行病症的缓解及治疗。另外,可根据生猪病变组织的发展情况,使用土霉素或者磺胺类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3.2.3 猪链球菌病的防治。在实际防控管理中,需要加强对生猪养殖圈舍的清洁及消毒,一旦发现圈舍内存在生猪感染猪链球菌病的情况,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在生猪患猪链球菌病初期,可以通过注射磺胺类药物的方式起到缓解作用。但如果生猪已经发展至淋巴结肿胀情况,则需要在外科处理的同时增加抗生素的应用,尽早治疗。

4 生猪养殖常见病的综合预防

4.1 做好饲养管理工作

生猪养殖中各类常见疾病的预防处理均离不开养殖工作的优化。首先,需要从饲养工作入手,保证生猪日常养殖中的营养供应充足,如此才能稳定维持生猪的抗病能力。生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饲料营养成分的需求不同,需要充分考虑生猪的实际生长情况,进行合理的饲料配制。其次,季节的变化也会对生猪的生长环境产生影响,温度、湿度出现变化时也需要对生猪的饲喂工作进行调节。最后,需要严格做好生猪饲料的保存及使用,切忌在生猪饲料中混入发霉饲料,需保证饲料的清洁度和新鲜度。可以根据季节变化,在饲料中添加适量脱霉剂,保证饲料的品质安全。

4.2 做好圈舍的清洁与消毒

加强生猪养殖圈舍的清洁和消毒也是降低生猪常见病发生率的重要措施,需要做好圈舍的清洁处理,定期进行圈舍、喂养器具以及活动区域的消毒。在对生猪圈舍进行清洁时,需要重点关注食槽、水槽的清理,及时将食槽、水槽中的残渣清理干净,并且需要做好蚊虫鼠蚁的防控管理,避免病原菌的传入和滋生,降低生猪常见疾病的发生率。

4.3 做好生猪保健工作

生猪保健工作的强化对于常见病的防治尤为重要,要尽可能以自繁自养为主,避免外部引进的仔猪携带病菌,如必须引入外部仔猪,则需要对引入地区的防疫情况及仔猪生存环境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其未携带任何病菌,如此才可以进行仔猪引进工作,在仔猪引进之前需要对养殖圈舍进行两次以上的喷雾消毒或火焰消毒,并且需要对新引进的仔猪进行隔离饲养观察,完善各项检测工作,确保其无疾病或者未携带病菌后才可混入大群中饲养。同时,需要根据仔猪的日龄情况,及时进行各类疫苗的接种,提升仔猪的抗病水平。

5 结语

生猪养殖中实施生态健康管理技术的优势非常显著,不仅能够提升生猪养殖的经济收益,而且能够在养殖过程中强化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对生态稳定的维护,通过生猪养殖技术的优化,能够减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污染。但是,当前大部分基层地区对于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的认识及学习能力不强,相关部门需要提升对生猪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推广的重视程度,加强各类生猪常见疾病的宣传以及防治措施的指导,帮助生猪养殖户尽早发现生猪养殖中的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保障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猪丹毒猪链球菌圈舍
浅析猪链球菌病的诊治与防控措施
猪丹毒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防控
羔羊安全过冬留意五方面
简述猪丹毒的屠宰检疫、处理对策
一种畜牧养殖圈舍的设计
猪链球菌的诊断与防控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猪丹毒的鉴定与防治
猪丹毒病的检疫要点及防控措施分析
冬季种猪蹄裂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