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发展*

2021-12-02 00:02孟烈钢
中国食用菌 2021年2期
关键词:食用菌生产专业

孟烈钢

(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长治 046000)

目前我国食用菌产业仍是以个体散户和小型经销商为主,这种粗放的生产方式一方面导致了食用菌产量、质量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提高;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我国食用菌整体产业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1]。农户个体经营,单独面对市场,无法形成规模,生产利润无法得到正常保障,严重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2]。而食用菌合作社的参与者大多是个体农户,用合作社的交易代替个体农户与市场之间的交易,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节约交易成本,提升交易利润[3]。

1 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1.1 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概念

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为中心建立的为个体农户提供生产资料配备、机械化服务、市场销售服务的组织[4]。其定位是以“循环经济+生态农业”为经营核心,在重视农业生态性的同时,也考虑经济效益,是一种可循环发展的管理方式[5]。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提升菇农收入、促进我国食用菌产业现代化进程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能够解决目前存在的食用菌商品化程度不足的问题。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保障食用菌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以集中管理的方式实现食用菌产业由“分散自营”向“统一经营”转变,有助于发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统购统销”功能,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和“可追溯式销售”[6],对保障食品安全也有重要的作用。

1.2 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形式

作为一个专业的食用菌统一经营组织,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管理相当于将菇农个体的权益进行集中[7]。依托合作社平台,加强区域内菇农及其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的管理和监督,利用统一平台更有利于在菇农之间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意识,实现了适度的规模经营[8]。在改变原有土地形式、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形成了规模运营的模式。有利于集体经济模式的发展,促进了食用菌产业化、规模化。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应该坚持“绿色、生态、安全、高效”的管理宗旨,积极实施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统一措施;结合实际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促使其生产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菇农增收,推进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

2 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管理内容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质量监督

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功能,从产品种类入手,承担食用菌菌种选购和检验的功能,引导菇农从生产环境的选择到食用菌废料的处理全流程实现无公害操作。过去,部分合作社以栽培食用菌为主,比如香菇(Lentinus edodes)、金针菇 (Flammulina velutipes)、平菇 (Pleurotus ostreatus)、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 等。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市场的不断扩大,栽培这些品种的农户越来越多,个体经营户收益下降[9]。此时若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要在食用菌产品质量上取胜,同时,还要善于开发新品种。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要承担起采摘后食用菌的质量检查工作,根据菇农的情况指导他们进行销售前的加工包装,减少因质量不达标引发的损耗。

2.2 资金协调

目前凡是涉及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进一步的发展,均离不开资金的问题。合作社可与政府部门接洽,参与政府部门的各大农业类项目,寻求投资融资渠道[10];另一方面,也可以参加各大展销会,吸引集团公司、企业家来洽谈合作,以建立更大的经营规模,提高示范效应,全面提升合作社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合作社也可以与市场上的销售公司合作,一方面可以解决食用菌的销售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市场,获得更多的资金,以进一步投入生产,提高技术水平。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对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具有直接的影响,其决定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后劲。资金协调能力从侧面显现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能力,是打造和发挥食用菌品牌效应的根本保障[11]。加强合作社资金协调管理能够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食用菌产业化发展。

2.3 技术调整

食用菌产业要发展,必须不断的更新技术和产品,扩大规模,并对食用菌产业结构进行技术性调整。可以引进自动化生产线,在生产食用菌的过程中实现全流程机械化。运用机械化进行生产,一方面可以提升单位时间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幅度的节约人力,保守估计,全流程机械化可将生产效益提高10倍以上。政府在后续充当管理者的角色,加强农业类高校与合作社的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将书本知识融入实践生活,培养农业人才;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合作社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将知识直接转化为了产业价值。例如,曾有食用菌合作社与东华理工大学合作,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对野生虎奶菇(Pleurotus tuber-regium)进行了驯化栽培。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培育出了一个菌类新品种——临川虎奶菇0121号,同时掌握了人工栽培的整套技术,该项技术还获得了江西省科技奖[12]。

2.4 机制建立

在食用菌生产管理过程中,为了保证品种特色,合作社在生产过程中就要做到加强管理,实现统一供种、统一选择生产原材料、遵循严格的技术培育标准,对于覆盖的土壤质量均要严选。技术人员更要在培育开发品种的同时,做好已有品种的鉴定、制袋、发菌、采收、病虫防治等工作[13]。合作社可以设置生产资料的使用标准,在管理层面上首先保证环保,在第一环节保障产品质量;同时在采收后进行统一的定价、分级、包装及销售,最大程度保障个体农户的经济效益[14]。

3 加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管理的路径研究

3.1 打通上下游从而形成产业优势集群

目前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产业链不够广阔、技术水平低、规模小。在后续的生产生活中,可以建立一个管理部门,从上至下联通物流、商务、交通、财政等部门,协同办公,延长产业链,推动转型升级。为提高竞争力,可以由合作社建立统一品牌,主动谋求产品升级,打造优质品牌,共同在此品牌下进行生产、采收、营销。这种模式一方面有助于检测全过程,侧面保证了食品的安全性[15];另一方面也可以统一进行销售和品牌管理,使得食用菌类在市场化、商品化的道路上迈进新的一步。加强合作社在资金、销售、物流等多方面的信息联通,加强互动,打造区域性的联合组织,构建品牌效应,实现互利共赢。

3.2 引导食用菌栽培向精细加工的方向发展

合理科学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以设施栽培为主,进一步实现农村食用菌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严选具有技术和经验的农民参与,统一规划设计、建造大棚;统一资金管理、技术指导、包装与品牌销售[16]。目前,部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已经与市场监督管理局携手,研究制定了《无公害香菇》和《无公害香菇袋料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向精细化生产方式转变[17]。以市场为导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可以根据当地食用菌实际资源,针对现有品种研发新兴栽培技术,开发新品种;提高食用菌作为保健品等方面的药用价值,提高食用菌栽培的精细化程度,进一步促进产业链发展。

3.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激励与监管并行

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自身首先要完善内部管理,要将生产的安全性、流程的清晰性、溯源的可靠性摆在首位。向一些做得好的专业合作社进行学习,出台《生产技术规范流程》《质量监督控制措施》《安全操作规范》等文件,对食用菌生产的各个环节从源头把关,做到让消费者放心。国家相关部门需进行定期检查,加强监管,检查食用菌产业合作社的经营和合作状况,设置相应的奖惩机制,促进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机械化设备进行换代改造,加强保鲜及储存工艺,在各个环节上,提高机械化水平。在完善政策的同时,也要利用政策,更好地实现规模经营,实现产销一条龙,创造良好的经济效力[18]。

3.4 创新打造食用菌文化综合农业观光旅游园

在食用菌产业发展初期是以消耗自然森林资源为代价的,而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就是为了改善这样的局面,实现食用菌产业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和谐共生发展。合作社应该肩负起责任,在对食用菌资源进行必要的开发之后,还应探讨合作社继续发展的创新路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19]。在食用菌行业充分得到发展后,应建立一个集生产、观光、旅游、采摘、餐饮于一体的食用菌文化综合农业观光旅游园区。该计划虽然需要庞大资金进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链完善,但是相信未来在食用菌产业得到稳定发展后,可作为一条创新性路径为合作社采用。

4 结论

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主要是针对个体菌农成立的组织,在自愿自主的原则下为个体菇农提供互助性的服务,承担起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储藏的管理工作,是改善食用菌产业发展途径的重要手段。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有其自身特点,要善于利用当地优势,打通产业链条,建立集群优势,促使食用菌产业由粗放化向精细化方向发展。通过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建立严格可行的管理机制,通过监督与激励并行的制度推动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要善于开拓产业转型的领域,利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将食用菌产业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其他产业结合,促进食用菌的产业升级,真正发挥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力、生产力和创新力。

猜你喜欢
食用菌生产专业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阿宽的生产小组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