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21-12-02 02:49故宫博物院王中旭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御窑仁和钟馗

故宫博物院 | 王中旭

自晚明董其昌等倡导“南北宗”论以来,不仅对晚明以来的绘画创作有深刻影响,而且对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的格局也有重要影响: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一脉的文人画的研究受到重视,李思训、南宋院体一脉的职业绘画相对受到轻视。事实上,在北宋后期文人画产生之前,包括宫廷绘画在内的职业绘画一直都是绘画史的主流,即使是文人画兴盛的元明清时期,职业绘画也大体能与文人画呈相抗衡之势,此外自明中期吴门绘画以来,文人绘画职业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在明中期吴门绘画兴起之前,属于职业绘画系统的浙派与宫廷绘画是明前期绘画史的主流。关于明前期浙派及宫廷绘画的研究,一般认为日本和美国学者起步得较早,东京大学铃木敬于1968年出版的《明代绘画史研究·浙派》,及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高居翰于1978年出版的《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368—1580)》,堪称是该主题研究的奠基之作。值得注意的是,博物馆举办的该主题的展览、研讨会,及博物馆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一直都是推动该主题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早在1962年故宫博物院穆益勤就策划了“明代院体、浙派绘画陈列”,其后一直致力于该主题的研究,并编著了《明代院体浙派史料》。故宫博物院单国强自80年代起陆续发表了该主题研究的系列论文,2003年故宫博物院还主办了“中国宫廷绘画展”及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故宫博物院陈芳妹于1981年出版了浙派重要画家个案研究的专著《戴进研究》。耶鲁大学教授、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顾问班宗华于1993年在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达拉斯艺术博物馆策划了“大明画师:宫廷与浙派”展,并发表了系列研究论文;2008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了“追索浙派”的展览,并有研究人员持续地对该主题进行研究,等等。

本期“明前期浙派与宫廷绘画”栏目推出五篇研究论文。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赵晶著有《明代画院研究》,在该领域长期耕耘、研究已经长达十余年,他在《钱塘还是仁和?也谈戴进的籍贯问题》一文中对杨卫华在相关著作及论文中提出戴进的籍贯为仁和而非钱塘的观点进行了辩驳。该文还分辨了嘉靖《仁和县志》中所记居住地和籍贯的区别,证明戴进只是曾居住于仁和,戴进的籍贯问题,应和他本人的署款及与他有交往的文人的说法一致,仍以称钱塘为宜。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胥瑞頔、杨博然的论文分别是对戴进《钟馗雪夜出游图》、明宣宗宫廷鼠题材绘画的个案或专题研究。胥瑞頔《钟馗图、节令与杂剧:明戴进〈钟馗雪夜出游图〉研究》将戴进该图置于钟馗图像样式自唐宋以来演变的大背景中,阐述了戴进是在前代钟馗捉鬼、钟馗出游等图式的基础上,融合春节节令需求创作出了“钟馗雪夜出游”的新图式。该文还指出,戴进创作该图应是受到了明前期宫廷杂剧的影响:该图不仅在细节图式上体现了杂剧因素,而且对钟馗正直忠勇形象之突出,也迎合了统治者对包括杂剧、图像在内的文艺作品突出教化功能的需求。杨博然《子鼠入画:明宣宗宫廷鼠题材绘画的艺术趣味与创作动机》注意到,宣宗宫廷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鼠题材的画作,包括宣宗本人及宫廷画家孙隆、商喜都曾绘制过该题材。鼠题材绘画至少在宋代文献中就已出现,但是之后很少有人绘制,为何明宣宗宫廷会重新较为频繁的出现呢?该文着重从宣宗本人及宫廷绘画中所融入的文人趣味、平民趣味进行了解读,对宣宗宫廷突然频繁出现鼠题材绘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书画鉴藏也是书画史研究的重要一环。故宫博物院郭怀宇《明前期仕宦鉴藏家的寓目范围与视角》依靠现存及文献中记载的书画题跋,首次对明前期仕宦鉴藏家的鉴藏活动作了整体的勾勒,该文结合实例总结出明前期仕宦鉴藏家寓目书画的三种主要途径,即通过自藏、同僚收藏、内府及宗室收藏,指出明前期仕宦鉴藏家题跋时主要关注的是作品明劝诫、助人伦的政治教化意义,而非作品的艺术风格及水准本身。除宫廷画家创作的卷轴画、壁画外,御窑瓷器绘画也可视为宫廷绘画的一类。故宫博物院器物部蒋艺《从诗意到世俗——明宣德御窑青花仕女图瓷及后代仿烧现象研究》系统梳理了明宣德御窑青花瓷仕女图像的三种类型:诗意图、仙道题材及孝子题材,尤其是关注了诗意仕女瓷画的特点,该文还讨论了明中晚期和清代御窑对宣德青花仕女图的仿烧,指出仕女题材瓷画风格、意涵从诗意到世俗的转变。

猜你喜欢
御窑仁和钟馗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御窑生产制度
钟馗嫁妹
鉴赏
钟馗千年【百变秀】
皇帝的瓷器破了怎么处理?
明御窑瓷五百年一聚
我怕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