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6+3”产业背景下宜宾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2021-12-02 03:04叶春燕高丽丽
农技服务 2021年2期
关键词:宜宾市现代农业培育

叶春燕, 尹 超, 高丽丽

(1.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宜宾 644208; 2.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7)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一致强调要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通过该工程的实施以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1-2]。新型职业农民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的一类特殊职业,其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日常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农业生产,需要具备一定的农业发展技能,达到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其在农业生产领域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能够起到带头示范作用[3]。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20年宜宾市发布了现代农业“6+3”产业规划,提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现农业各部门配合,做好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加强产业结构指导,实现宜宾市现代农业“6+3”产业发展。为在此背景下完善宜宾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力推进宜宾市现代农业“6+3”产业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这一产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1 现代农业“6+3”产业背景下宜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

宜宾市现代农业“6+3”产业规划中提出,要整合与利用宜宾市现有各类农业资源,围绕现代竹产业、现代茶产业、酿酒专用粮产业、现代特色水果、现代蚕桑产业、现代油樟产业、现代生猪产业、现代肉牛产业和现代水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对当地农民的培育工作,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以农民为主题,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建立长期发展机制,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新型职业农民在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现代农业“6+3”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保障宜宾市现代农业“6+3”产业各项工作全面落实的关键因素。

2 现代农业“6+3”产业背景下宜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作用

2.1 为现代农业“6+3”产业注入新活力

生产力是推进一切社会生产活动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现代农业“6+3”产业发展必须有充足的人才力量储备,才能保障最大程度发挥生产力优势。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可为宜宾现代农业“6+3”产业注入全新的活力,推动宜宾乡村经济发展。

2.2 有效弥补乡村农业经济发展人才缺口

宜宾市虽然是四川省重要的农业经济发展区域,拥有多元化的农业产业,但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与模式与现代农业“6+3”产业不相适应,现代农业“6+3”产业发展亟需各方面农业人才。通过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源,可在很大程度上填补宜宾市农业人才缺口,更好满足现代农业“6+3”产业对专业人才的现实需要,进而有力推动其发展。

3 现代农业“6+3”产业背景下宜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明确培育目标

现阶段宜宾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缺乏明确培育目标,大多只针对农民群体与返乡农民工,较少涉及农业相关专业高校学生及从事农业的城市居民,具有一定局限性。

3.2 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多数农民的生计模式发生变化,普遍存在一定的兼业现象,其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各异,需因地制宜地面向不同文化程度与经营内容的农民开展培育。而目前宜宾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以传授基础性知识为重点,没有根据不同群体制定相应的培育方案,如管理型职业农民与实践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存在交叉,二者区分度模糊不清,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也不理想,影响培育工作成效。

3.3 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

开展新型职业农业培育工作,需要有健全的机制和制度作支撑,但宜宾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相关制度和体系建设不完善,导致政府部门在培育工作中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其他社会群体缺乏参与热情与积极性。同时,培育的主题与内容都比较单一,缺乏一定的专业性,教师力量也比较薄弱。

3.4 职教体制不适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首先,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许多大中城市集合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而乡村教育资源十分紧缺。其次,涉农职业院校与高等农业院校的数量不断减少,结构布局不合理,农业专业建设不断弱化,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以后,更多的职业院校与高等院校开始倾向非农产业,农业相关教学资源建设受到限制。再次,教学内容与农民需求不匹配。新型职业农民更多需要实践性强的农业生产知识,而从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教师缺乏实践能力,过于注重理论知识,无法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需要。

4 现代农业“6+3”产业背景下宜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

4.1 做好培育准确定位

政府部门需要明确培育目标的主体,对农业人才的目标群体做好定位,实行分层过滤,加强对不同农业人才的筛选,确定好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目标与定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立足于宜宾市农业发展现状,完善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与培育机制,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群体接受现代化教育,有效推动宜宾市现代农业“6+3”产业发展。

4.2 完善培育内容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科学技术创新不断发展,因此,在宜宾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中需要对培育内容不断创新。首先,相关政府部门需要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目前农业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调研,对于不同文化层次与不同年龄段,或类型(管理型、技术型、服务型)不同的培育目标群体,因材施教,制定适合的培育计划和内容,尽可能让培育内容符合其需要。其次,根据宜宾市现代农业“6+3”产业的发展实际,加强农业部门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围绕加强培训对象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在培育内容上融入新技术和新成果,不断更新与完善培育内容。此外,应始终将农民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贯穿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过程,改变农民的传统思维,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

4.3 创新培训方式

根据宜宾市现代农业“6+3”产业发展要求和当地农业发展现实,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性选择适宜培训方式,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针对性与创新性发展。除采取常规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外,可组织农民外出参观与考察,还可构建教师与学生间的微信交流平台,通过互动学习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同时,建立完善的跟踪与反馈制度,培训工作结束后定期对农民的生产经营进行跟踪,以便后续培训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实现全过程培育。

4.4 健全培育机制

充分借鉴国内外优秀发展经验,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尽快出台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资金扶持力度,采取就地办学、农学结合等形式,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群体重视专业技能和素质的提升。加强农业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充分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在宜宾市建立培育试点示范区。针对现有教育机构,加强对培育师资力量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同时,积极邀请农业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或农业专业教师深入现代农业“6+3”产业一线中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服务。另外,培育工作的开展需要秉承公平公正原则,充分接受群众监督,聆听大众诉求。

4.5 完善培育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更要不断完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与培训体系建设。应加强多部门之间的合作,凝聚各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农业院校、农业部门、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各方资源,吸引更多力量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宜宾市形成以农业教育为主、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4.6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宣传引导,改变社会公众对农民的传统刻板印象,引导公众给予农民应有的尊重,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同时,充分发挥农村广播电视的宣传导向作用,提高广大农村对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工作的认识和认同感,共同为农民营造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助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5 小结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宜宾市推进实施现代农业“6+3”产业发展规划,需要立足当地农业农村及地区发展实际,按照规划要求,有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应以政府作为培育工作的实施主体,激励其他组织和群体参与,组织协调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农业教育和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多方力量,有效整合资源,完善培育内容、形式、机制与体系建设,营造全员、全过程育人的社会氛围,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助推宜宾现代农业“6+3”产业发展,促进宜宾市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宜宾市现代农业培育
四川省粮桑复合种植现场培训会在宜宾市召开
宜宾市三江新区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宜宾市推动蚕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实践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