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隐性信息的特征

2021-12-02 09:03仝艳锋
艺术探索 2021年2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技艺

仝艳锋

(山东艺术学院 艺术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非遗中的隐性信息是掌握非遗内容的人员所拥有的个人经验、特殊技能,及留存在少数人或普通民众记忆中与非遗实物密切相关并不为实物所直接呈现的信息。非遗产生于传统的社会环境,由特定人员发明、创作、制作、使用和传承,并且在特定的时间、场合使用,依赖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普通民众不能通过视觉感观的直接接触获得隐性信息的全部内容。隐性信息的存在,保护了传承人对非遗内容的享有,保障了其获得利益的权利,也增加了非遗传承的难度,限制了年轻人学习的途径,因此它对非遗的持久传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非遗中的传统技艺广泛存在于社会生产生活中,其包含的信息内容庞杂,普通民众接触机会较多,部分项目由于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具有较高的保密性,传播范围也受到严格限制。传统技艺的隐性信息具有表述的不确定性和非理性、对个体和环境的依赖性、随意偶然性、转化的相对性、稳定性和整体性等特征。

一、隐性信息表述的不确定性

传统技艺的隐性信息依靠人的头脑记忆和特定表述符号如语言、文字、图像等来呈现,是极其依赖信息掌握者身体和记忆力、理解力的具身性知识,掌握者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隐性信息。隐性信息的表现形式包括技巧、经验、诀窍、直觉、思维模式等。技艺的掌握者需要通过实践与表述符号相结合的形式将隐性信息表达出来,表达过程中会受到自身文化水平、思想情感和技能水平的影响。因此,隐性信息具有表述的不确定性,部分内容甚至难以通过操作演示和语言文字表达。显性信息是可以使用语言、文字、图像等来表述的知识,能够被各种类型的存储载体存储,能够使用系统化表述符号进行广泛传播;而隐性信息存在于掌握者的头脑中,载体就是人,同时还部分依赖特定环境中的原材料和工具,难以使用表述符号进行交流和传播,是技艺能够持续创新的关键知识。隐性信息主要来源于技艺掌握者对外部世界物质、知识的认知、加工,源于社会知识的持续积累和个人知识内化后的经验。[1]50隐性信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成果,虽然部分能够通过表述符号进行转化,但是很难使用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来明确说明,这也是隐性信息的本质特征。[2]138

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在操作技艺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隐性信息。这些抽象、内隐的信息存在于掌握者的头脑中,难以表达,也不能使用记录符号完整地进行传播。如果使用显性的表述符号将隐性信息表达出来,则隐性信息就不具备原有的完备状态,而必是经过拆分、重组、整合后以零散的、碎片化的、非连续的形式呈现出来。

隐性信息的表达、接收并不是对称的信息交流过程,呈现出信息沟通链的矛盾性。在作为信息输出方的表述者看来,这种重新表述是要尽量将隐性信息的内容全部表现出来,因而其表述的信息是整体的、连续的、完备的和全面的;在信息接收者看来,这种方式表述出来的隐性信息总是零碎的、片面的、难以理解的,并不能使他获得完整、全面的传统技艺信息。隐性信息表述与接收的过程决定了传统技艺中隐性信息表述的不确定性,除了传统技艺传承人,其他人即使对传承人非常熟悉,也不可能完全领会传承人的意图并且准确地操作和表达技艺。

侗族建筑的建筑设计图和尺寸标识均是刻在竹签上,这些简易图形符号所代表的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隐性信息只有侗族的建筑师才能读懂。侗族建筑师工作时可不用图纸,他们对建筑结构已经烂熟于心,依照建筑物的地理环境,在内心画出“图纸”,计算出各种数据,仅以简单的竹签为标尺,以独特的“墨师文”为设计标注,使用普通的工具和木料就能制造出样式各异、造型美观的建筑。1983年广西三江县程阳风雨桥被冲毁,需进行维修,建筑工程队将冲毁的廊桥部件标记后拆除,但却不能重新建造起来。侗族建筑师杨似玉和父亲二人仅用十多天就把所需木料备齐,成百上千的梁、枋、柱的尺寸全凭心算设计制作,而那些拆下来的原建造构件,他们根本不看标记,指挥着工人按照原有结构,很快就恢复了程阳风雨桥的昔日风貌。[3]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简单的显性信息符号仅仅起着提示技艺内容的作用,技艺隐性信息的表达全凭建筑师的技能、经验,外人很难准确解读出这些隐性信息。

二、隐性信息表述的非理性

传统技艺的显性信息能够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获得,因此这部分信息能够归纳、论证并以记录符号完整呈现出来;而隐性信息则是人们通过感官、直觉以思考、体悟的方式获得,不能进行归纳、推理、论证,是非理性的知识。正是由于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认识,传统技艺的隐性信息通常只能够被掌握者记忆、理解,尤其是熟练掌握传统技艺的传承人,表述信息的时候常常带有非理性的内容。

隐性信息很难通过规模化的手段,如学校教育、技能培训、大众媒体等形式传授、传播给广大的传统技艺学习者,因为隐性信息不管是技艺熟练的传承人、掌握者还是对其较为了解的研究人员都很难以理性的形式清晰地表达。隐性信息的传递、接收方式与普通的显性信息有多方面的不同,例如通过“师传徒受”“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统技艺的掌握者和传承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隐性信息的传授过程、质量和效果,他们对待隐性信息的主观心理状态与自身的其他情感、感受、思想和信仰不同。学习者需以高度的责任心、高尚的职业操守、虚心积极的学习态度,跟随技艺熟练的师傅,在外部环境和物质材料配合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技艺的隐性信息。而对于传承人,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无私的授业精神、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才能将技艺的隐性信息全部传授给徒弟。可见,传承人、学习者对于技艺隐性信息的个体感受不同于普通的主观情感,二者在传授技艺、学习技艺和加工技艺信息的过程中受到了公认的、约定俗成的外在维度制约。总的来说,由于不能排除传承人自身知识水平、技艺水平、思想情感的影响,隐性信息的掌握者在表述信息时,会带有部分非理性的内容在其中。

传统技艺的传承大多以师徒相传方式进行,具有较为明确的师承传续关系,因此师傅的个人技能甚至个性特点都会影响到技艺的传承。师傅传艺的主观意识、情绪情感和传授能力,都影响着技艺传授效果。传统技艺中的隐性信息与传承人融为一体,体现在他的心理意识和言谈举止中。传承人在传授技艺时有些知识是可以外化于言行甚至通过文字表述的,这些知识可以表达得清晰准确,但还有很大一部分非理性的内容是不能明确表达出来的,需要徒弟仔细观察、思考、体会、揣摩,并在实践中继续内隐和固化。

三、隐性信息的个体依赖性

掌握隐性信息的传承人需要使用合适、贴切的符号才能将传统技艺的隐性信息转化较为清晰的显性信息。此时所有关于传统技艺的核心内容均通过传承人个体来外化呈现,也就是说,隐性信息的外化高度依赖于传承人。传统技艺隐性信息依靠传承人的记忆来承载,离开传承人的信息外化手段,或者传承人毫无外化信息的积极性,抑或传承人身体健康出现问题乃至不在人世,隐性信息就不能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甚至于实质性的核心内容完全消失,技艺也就无法顺利传承。因此,传承人尤其是熟练掌握技艺信息的传承人是决定传统技艺能否持续传承的主要因素。

隐性信息的传承需要以传承人为表达者和信息输出者,以学习者为接受者和信息内隐加工者,两者互为信息传输对象,离不开任何一方的信息接收、反馈。传承人输出信息时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反馈来决定传授信息的广度、深度和进展,学习者接收信息时要根据外化后的信息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来将信息内化为自己记忆中的隐性信息。

除了必备的物质条件,传统技艺对传承人个体高度依赖,一旦离开了传承人,隐性信息也就没有了表述、传播的可能,更谈不上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一般情况下,对传统技艺部分显性信息的学习,学习者能够掌握其中的大部分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并不是为学习者所独享的,而是能够为普通民众所共知的。而由于传统技艺显性信息的内容要比隐性信息少得多,甚至很多技艺没有显性信息留存于世,而且很多隐性信息只有少数传承人能够完全掌握,因此要熟练掌握传统技艺中的隐性信息就更离不开特定的传承人。传统技艺隐性信息对传承人与学习者个体依赖性强的特点限制了传统技艺在更广范围的传播。

四、隐性信息的环境依赖性

传统技艺的隐性信息来源于特定环境中人的技能实践、经验总结,受到外部条件中的自然环境、设备材料、产品使用场合和适用人群的限制。传统技艺产生于传统的社会环境中,由技艺掌握者在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利用必需的工具、材料来完成,并且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或场所中使用和传承。传统技艺由于制作方式、传播范围和学习人群等方面的限制,普通民众在接触时只能通过原材料处理、产品使用来感受技艺水平的高低,而很难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直接接触获得深层次的隐性信息。

传统技艺隐性信息的接收并不能由个体学习者通过观察、领悟来完成,也不能通过集体学习和培训完成。传承人在操作技艺的过程中,要和原材料、工具物品等相配合,才能完整地将传统技艺的隐性信息表达出来。因此,隐性信息的输出与接受,仅靠传承人和学习者的行为是不能实现的,必须配合相应的物质条件和结合适宜的环境才能完成。

在制约传统技艺隐性信息的环境因素中,物质实体是重要的一种。传统技艺是不可能离开物质载体而独立存在的,承载传统技艺隐性信息的物质实体有不可移动的古建筑(包含石窟寺、石刻)和可移动的陶瓷器、青铜器、铁器、漆器、古籍等,以及延续到当代仍然在使用的生活、生产、文化、艺术中的实用性物品,如以吊脚楼为载体的苗族民居传统建造技艺,以银器为载体的鹤庆白族民间银器制作技艺,以蜡染为载体的苗族纺织印染技术,以古琴为载体的古琴斫制技艺和以纸张为载体的剪纸技艺、绘画技艺等。

磁州窑瓷器烧制使用的坯体原料、白化妆土严格限制了烧成瓷器的颜色和器型。制瓷原料分布区域及性质特征主要分为三类:彭城张家楼村的大青土,粘性好,可塑性强,杂质少,适合手工拉坯成型,烧成后瓷色较白,适合做高档艺术瓷;彭城西南部三合底村出产的二青土,杂质多,土质差,含铁多,烧成后瓷质粗糙,瓷发黄灰色,适于做较大型器物,如黑釉盆、大缸;彭城北义井镇拔剑村出产的二青土,比张家楼大青土质略差,适合做白面盆、白碗等中档产品。原材料的性质特征是磁州窑瓷器烧制技艺隐性信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对其没有全面、清晰的了解,就不可能完成瓷器的烧制过程。

五、隐性信息获取的随意偶然性

传统技艺隐性信息主要存在于技艺掌握者、研究者和传承人的头脑中,带有极其强烈的个人主观认识和思想倾向,存在较大的随意性。隐性信息受到传承人的文化水平、思想情感和技艺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需要结合传承人具体的操作演示才能呈现出来,因此学习者和普通观众对隐性信息的获取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可能有时就在一瞬间,内容也比显性信息要晦涩难懂。有些隐性信息甚至根本无法使用适当的语言、文字、图像和动作表达、演示出来,也就无法进行广泛的传播交流。

口传身授是传统技艺不可或缺的传承方式,因为传统技艺的实践特性,学习者想要较完整地继承技艺中诸多的隐性信息,如审美趣味、手工经验、工艺风格等内容,需要在和传承人长期共同的实践中学习体会,即从传承人的言谈举止、技艺操作过程等方面及时捕获隐性信息。这些瞬时性的、碎片化的信息会在传承人的感想、感悟中随时出现,很多时候并无规律、痕迹可循。即使传承人是在其专门设置的传习场所,认真、细致地传授隐性信息,但是信息输出的内容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有所不同,学习者也就很难在同一技艺学习阶段获得同样的技艺信息。

木版年画制作的刻版流程中,刻版师需要将画稿反贴于木版上,然后用手工依样刻出线条式的套版,刻版要求保持原作的精神气韵,不能走样,需要刻版师保持足够的耐心、专心和平常心。刻版师会根据画稿先用拳刀刻画出点、线、块,然后用拳刀、弯凿、扁凿、剔空、针凿、韭菜边、扦凿等工具灵活采用发、衬、挑、复、剔等刀法,刻出婉转流畅的线条,工具运用的力度、角度和接触时间决定着图稿整体的协调和美感。刻版师操作工具的每个步骤会随时出现隐性信息,这不仅增加了学习者的学习困难,也增加了技艺传承的难度。

六、隐性信息转化的相对性

传统技艺隐性信息的相对性大致包括两方面:第一,在适合的外显条件下,隐性信息可以转化为显性信息,显性信息经过内隐吸收可以转化升级为更高级别的隐性信息,即信息内容之间的转化;第二,同一信息对于某些人来说是隐性信息,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可能就是显性信息,反之亦然,即隐性信息的承载人群之间的相互转变。可以认为,隐性信息与显性信息的相对性为技艺知识信息之间相互转化提供了可能,也为更多人学习、传承传统技艺中的隐性信息提供了理论上的可操作性。

传统技艺中的隐性信息在转化为显性信息时,会遇到许多阻碍,既有转化技术上的原因,又受到传承人表述隐性信息的能力以及传承范围和人员的限制。隐性信息的转化过程繁琐,需要传承人长时间坚持,反复传授,转化的成功率、准确率并不会很高,信息转化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与掌握隐性信息的传承人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关。而当传统技艺的显性信息经过再次内隐吸收转化成更高级别的隐性信息时,对学习技艺的人要求就会更高。此时传承人依靠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已掌握的技艺信息,在面对其他传承人新的技艺信息时,能够迅速融会贯通,将显性信息吸收内化为隐性信息并使自己的技艺更加精湛、熟练,使自己生产的产品品质更高,也就意味着传统技艺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传统技艺隐性信息承载人群之间的相互转变,表现了不同技艺水平的传承人在学习同一技艺过程中掌握隐性信息的深浅程度、学习前后顺序的差异。一项技艺的某一种隐性信息,能够熟练掌握它的传承人认为其可以作为自己的技艺经验和诀窍,而对于没有掌握它的传承人,就不能得其要领。在不同技艺之间也存在这样的隐性信息,对于掌握某种技艺的人来讲,这一技艺的很多信息相当于显性信息,然而对于其他技艺的信息,他们可能就知之甚少甚至毫不知晓。

隐性信息的相对性特征使得传统技艺的传播范围能够迅速扩展,接受人群不再局限于传统范围内的学习传承者,使得普通民众有获知传统技艺隐性信息的可能性和便利性。师徒关系的传承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技艺的流动,或是人口的迁徙,或是异地谋生,无形中带动了技艺信息的传播。[4]124技艺熟练的徒弟自立门户后,不再受到师傅的约束,而徒弟也会成为师傅,完成传统技艺的向下传承。此时徒弟完成了由隐性信息的学习者向传承者的身份转变,徒弟把师傅传授给自己的技艺隐性信息内化吸收,再把新的技艺隐性信息外化传承,隐性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转化和提升。

七、隐性信息的稳定性

传统技艺的隐性信息同传承人长期形成的性格、思想、观念、信仰等一样,具有稳定性。虽然隐性信息某些外在表现和外化表述方式会有所改变,但是它的本质和内核是基本恒定不变的。传统技艺隐性信息的核心内容掌握在传承人手中,受到传承人健康状况、技能水平、知识水平的直接限制,不易受自然环境、社会传统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在社会环境变化和文化发展进程中,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文化内涵。即使传承人年龄增长,但只要他们保持清晰的记忆、清醒的心智,隐性信息也就不会被遗忘。而当他们的身体、心智变差时,传承人就难以对隐性信息进行本质上的改造。同时,由于隐性信息具有稳定性,它的显性化建构需要在传—受过程中进行。

隐性信息的主要载体是传承人,只要隐性信息的传承人身体健康,能维持正常的语言、文字、动作等信息输出手段,传统技艺的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就会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可以说,传承人及其使用的语言、文字、动作等信息外显方式是表达传统技艺隐性信息的关键。在传统技艺应用和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技艺水平越来越熟练,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强,动作演示越来越娴熟,信息输出手段也越来越丰富,这些变化对于隐性信息的外显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促使信息内容更加全面、清晰地呈现出来。

师傅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在技艺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逐一传授给徒弟。师傅们代代相传的经验总结,如石雕技艺中的敲坯口诀“敲开宕门第一天,主次山峰分两边;溪流曲折三个弯,基准树亭要高大”和雕刻松、竹、梅的口诀“无‘女’不成梅,无‘工’不成松,无‘个’不成竹”等,[4]123成为最为直接的技艺隐性信息理论。这些程式化的外显信息被徒弟领悟内化为稳定的隐性信息。

传统技艺隐性信息的继承也是技艺风格的延续,体现了隐性信息的稳定性。技艺风格并非师傅刻意传授,是徒弟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师傅的技艺习惯,包括原材料的选择处理、工具的用法、制作的手势以及审美趣味等。但师傅总会青睐最为接近自己技艺特点的作品,久而久之师傅的技艺习惯就成为徒弟的习惯,形成了同一派系的统一风格。[4]124技艺学习过程中,徒弟依靠模仿、仿制练习技艺,必然会继承师傅的技艺风格,此中的隐性信息也得以稳定传续下来。

八、隐性信息的整体性

尽管传统技艺的隐性信息往往分散呈现,显得缺乏逻辑性、系统性,外人很难把握它的出现时机、核心内容,但隐性信息是传统技艺的掌握者、传承人思想认知、信息处理、知识整合的结果,已经在这些人的脑中根深蒂固。隐性信息保障了部分传承人可以通过独自享有和长久使用传统技艺的核心内容来使自己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以隐性信息为主体的传统技艺是传承人员谋生、立身的本领,他们不会轻易将隐性信息遗忘和把全部内容向所有人展示。

传承人员通过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来提高对隐性信息的认识,重新审视、消化、吸收传统技艺隐性信息中的关键内容,使得隐性信息的表达更加详细、全面、准确。同时,隐性信息影响着传统技艺传承人员的技艺表现、社会地位和传承行为,为传承人员的身份地位提升、技艺认同以及经济利益获得提供保障。传统技艺的隐性信息以传承人员为媒介,同社会环境中的物质、人员发生联系,形成整体、统一、不可分割的信息表达体系。

传统技艺的隐性信息往往需要至少两种表达方式来实现信息的外化呈现,表明它与其他信息外化形式的有机统一。侗族建筑营造技艺、苗族服饰制作技艺、傣族贝叶经制作技艺、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等传统技艺,都是通过物质实体和技艺操作实践所承载的隐性信息、技术方案相结合而形成。这类传统技艺隐性信息的价值只有在由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少量显性信息、传承人员口传信息与技艺所需原材料、工具等物质实体有机整合的基础上才能得以体现,如中药炮制技艺过程中存在的大量隐性信息,必须与中药原材料(动植物药材)、炮制设备、工具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效用。

结论

传统技艺的隐性信息是极其依赖信息掌握者身体和记忆力、理解力的具身性知识。隐性信息在表述过程中会受到掌握者的文化水平、思想情感和技能水平的影响,虽然部分内容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图形等表述符号得以转化,但很难收到显著效果,这是隐性信息最本质的特性。隐性信息是人们通过感官、直觉以思考、领悟的方式获得,不能行归纳、推理、论证,是非理性的知识。传统技艺隐性信息对传承人有着高度依赖,离开了传承人,隐性信息也就没有表述、传播的可能,更谈不上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传承人尤其是熟练掌握较多技艺信息的传承人是决定传统技艺能否顺利传承、持续留存于世的主要因素。

隐性信息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的传授和学习者的接收,仅靠人的行为是不能完成的,必须以相应的物质条件为媒介,结合适宜的环境才能完成。隐性信息受到传承人的文化水平、思想认识水平、个人情感和技艺水平的影响,需要传承人具体的操作实践、演示才能呈现出来,因此学习者和普通群众对隐性信息的获取具有偶然性、随意性。隐性信息与显性信息的转化为传统技艺信息之间的相互转化提供了可能,也为更多人学习、传承传统技艺的隐性信息提供了理论上的可操作性。隐性信息具有持续稳定、平衡的性质,虽然某些外在表现和外化表述方式会有所改变,但是它的本质和内核是基本恒定不变的,仍然是技艺整体得以传承的关键。传统技艺的隐性信息以传承人员为媒介,与环境中的物质、人员发生联系,形成整体、统一、不可分割的信息表达体系,传统技艺的隐性信息往往需要至少两种表达方式来实现信息的外化呈现,表明它与其他信息外化形式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