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大肠杆菌病及防治措施

2021-12-02 10:42张文梅姜德荣
贵州畜牧兽医 2021年6期
关键词:白痢病原母猪

张文梅,姜德荣

(1.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2.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乡村振兴局,贵州 兴义 562400)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养猪业逐步转向现代规模化发展,从养殖模式到生产方式和生产能力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规模化猪场实际生产中还存在技术水平相对低下、饲养管理粗放等问题,猪病的预防与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而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在生产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仔猪大肠杆菌病(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是猪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四季均可发生,严重影响仔猪的健康生长和猪场的经济效益。本文就仔猪大肠杆菌病的特点和防治进行综述,以提高对该病的防治意识和效果。

1 大肠杆菌病的特点

1.1 病原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il)属于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为革兰氏阴性菌,是规模化养殖中的常见病原之一[1]。大肠杆菌病是造成仔猪消化系统紊乱、发生腹泻的主要原因,一年四季多发,特别在哺乳仔猪中高发,又称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断乳仔猪表现为水肿病,发病急、病死率高[2]。大肠杆菌寄生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大多数在正常条件下是不致病的共栖菌,在特定条件下可致病:一类是细菌寄生部位发生改变,成为机会致病菌;另一类是病原性大肠杆菌,与人和动物的大肠杆菌病密切相关,正常条件下极少存在于健康机体。与动物疾病有关的病原性大肠杆菌可以分为5类:产肠毒素大肠杆菌、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败血性大肠杆菌、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抗原主要有O、K、H 3种,是该菌血清型鉴定的物质基础,已确定的大肠杆菌O抗原有173种,K抗原有80种,H抗原有56种,用O:K:H排列表示其血清型[3]。病原性大肠杆菌进入仔猪肠道后,利用菌毛运动吸附并定殖在肠黏膜产生肠毒素,致使仔猪剧烈腹泻,机体脱水[4]。病原性大肠杆菌在肠黏膜的定殖、增殖能力以及产生毒素的能力共同决定其致病力的大小[5]。仔猪黄痢的常见病原菌是溶血性大肠杆菌 O60、O101、O115等[6];L类K抗原的大肠杆菌(K88阳性菌)常引起仔猪白痢。O60、O101、O141、O147、O8:K88、O5:K88等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均可以引起仔猪白痢[7]。

1.2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潜伏期短(最长7 d,多数在出生后12 h左右发病),在同窝仔猪中迅速传播,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发病的典型特征为排出黄色或黄白色稀粪,粪便中常可见未消化的凝乳块,发病仔猪精神沉郁,目光呆滞,皮肤发绀、皱缩,停止吸乳,体重快速下降,迅速发生脱水症状[8]。大部分仔猪发病后出现严重腹泻、排便失禁、肛门松弛,甚至发生抽搐、衰竭或无症状突然死亡[9]。剖检常见肠道病变,多见十二指肠处有严重的急性卡他性炎症,肠系膜有弥漫性出血点,颌下、肠系膜和腹股沟的淋巴结肿大,肝、肾有出血点和坏死灶[10]。

1.3 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多发于2~4周龄哺乳仔猪,病程约7 d,排灰白色、腥臭的糊状稀粪,粪便中可见血丝、黏液和气泡,被毛粗乱无光泽,食欲不振,畏寒,体温逐渐上升,出现弯腰、弓背的现象,精神状态较差。剖检可见肠黏膜充血,黏膜脱落,胃底出血,肠壁变薄,肠系膜淋巴结水肿[10,11]。

2 发病因素

2.1 母猪因素(1)母猪肠道中带有病原性大肠杆菌,随粪便排出,污染猪体表、饲料、饮水和圈舍等,仔猪和母猪接触、舔食饲料、饮水发生感染[12]。(2)哺乳母猪患病、体温升高、生理代谢紊乱导致乳汁变性,仔猪吸乳后发生消化不良,间接导致病原性大肠杆菌在仔猪体内大量繁殖[13]。(3)母猪营养过剩,乳汁过多过浓,仔猪食入过浓的母乳难以消化,产生下痢[14]。(4)经产母猪产胎次数越高,仔猪发生黄痢或白痢的概率也会随之增加。

2.2 环境因素仔猪出生后,由于机体各项机能还未发育完善,体质较弱,极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寒冬和盛夏是仔猪白痢易发的高峰期[15];潮湿、多雨的天气也会增加仔猪患病的概率[16]。在老鼠、蚊子、苍蝇等较多的环境下,猪舍没有定期打扫、消毒,也会致使仔猪感染病原发病[17]。此外环境应激因素也会增大仔猪发病率,尤其是入秋后气候多变、天气寒冷,导致10~30日龄的仔猪抵抗力下降,引发仔猪白痢[13]。同时运输应激、圈舍或饲料改变等也可导致仔猪发病[18]。

2.3 仔猪因素新生仔猪胃肠机能尚未发育完善,胃酸、胃蛋白酶分泌不足[19]。大肠杆菌在肠道内易大量繁殖,导致消化机能紊乱,乳糜异常分解产生的有害物质也会刺激肠道黏膜,继而发生下痢[16]。

2.4 饲养管理因素为了满足母猪泌乳的需要,通常会加大母猪饲料中能量饲料的比例,致使乳脂含量增加,仔猪难以消化,导致仔猪发生下痢。此外,仔猪饲料中油脂含量过多、饲料霉变或青粗料比例过大,也会导致仔猪无法消化,造成消化机能紊乱。仔猪开食后,食欲旺盛,对水的需求量大,如果此时供水不足,仔猪极易饮用粪尿污水发生下痢[13]。同时,在饲养管理上未做好仔猪保温、圈舍消毒、母猪乳头消毒等工作都有可能导致仔猪发病。

3 防治措施

3.1 预防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冬夏气候变化大,是仔猪黄白痢的高发季节,应保证夏季通风降温,减少热应激;冬季防寒保暖,勤换草垫,减少低温影响。保证猪舍环境干燥清洁,温度适宜(可以设置保温箱以适应仔猪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适宜温度),及时清理粪污,定期消毒杀菌(交叉使用消毒液),控制饲养密度;尽量采用“全进全出、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降低猪场外带入病原感染的风险,引入时必须隔离观察,加强检疫工作[20]。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保质保量给母猪提供营养均衡的全价日粮、清洁饮水,促进分泌高质量的乳汁,临产前2 d 应减少临产母猪的精料饲喂量[21],以保证乳汁浓度适宜,防止新生仔猪消化不良。哺乳前还应清洁母猪的乳房和阴部,保证哺乳卫生。在做好环境消毒和清洁等饲养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还应从母猪预防、仔猪预防两方面入手。(1)母猪预防:在母猪产前2个月要逐渐适量地增加营养,饲喂全价日粮,为泌乳做准备,同时做好临产母猪疫苗接种,如双价苗、三价苗:仔猪腹泻基因工程K88、K99双价灭活苗,母猪产前 21 d 左右耳根皮下注射,主要预防仔猪黄痢;仔猪大肠埃希氏菌病三价灭活疫苗K88、K99、K987P,母猪产前15、40 d各肌肉注射1次,预防仔猪黄白痢[22]。(2)仔猪预防:做好新生仔猪的清洁护理工作,做好保温措施,保证圈舍温度在 20 ℃左右;保证初生仔猪尽快吃到初乳,增强免疫力;对出生2~3 d的仔猪及时补充足量的铁、硒等微量元素,增强造血功能;7日龄时开始饲喂乳猪料,增强肠胃功能,更换饲料要逐渐缓慢进行,减少对胃肠的不良刺激[23]。

3.2 治疗

3.2.1 抗生素治疗多年来由于长期、大剂量滥用抗生素,导致交叉耐药、多重耐药的发生,以至于一部分抗生素已经无法有效防治大肠杆菌病。相关研究针对仔猪黄白痢比较分析12种抗菌药物,最后筛选出头孢曲松不仅治愈率高,而且对仔猪增重也有良好的促进效果[24]。此外,防治仔猪大肠杆菌病在临床上使用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磺胺嘧啶钠、土霉素、新霉素等也被证实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5~27]。一旦发现病猪要及时隔离,根据症状使用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治疗中辅以喂服微生态制剂(乳酸菌类、酵母菌类等),调节胃肠道的微生物平衡,提高免疫力,促进仔猪健康生长[18]。仔猪黄痢常用庆大霉素肌注治疗,或混料喂服“百痢停”制剂(主要成分硫酸粘杆菌素);仔猪白痢可口服庆大霉素、恩诺沙星、氟哌酸、二甲氧苄啶(敌菌净)等;若病猪脱水严重需适当进行补液,静注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溶液补充电解质和营养[23]。症状严重者还需母仔同治,母猪每天静注1组葡萄糖、盐酸林可霉素或青霉素,连续给药1~3 d;仔猪每天静注或腹腔注射2组糖盐水、地塞米松和氨苄青霉素[28]。由于大肠杆菌具有严重耐药性和多种血清型,最好根据药敏实验结果用药,治疗期间不宜随意更换药物,严格按说明书要求给药[29]。

3.2.2 中药治疗从中医的角度分析,仔猪黄白痢的病因由湿热泄泻、温热毒邪内蕴所致[30],治疗遵循的辨证思路为固肠、止涩、止痢、清热、化湿、健脾、解毒[6]。白头翁散、消痢散、穿心莲注射液是目前防治仔猪黄白痢较常见的中草药制剂[17]。白头翁散是《伤寒杂病论》中的白头翁汤组方,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4味中药组成,是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良方[31],在母猪生产前后拌食喂服,对于预防仔猪黄白痢有一定效果,临床上可根据实际发病情况、数量、病程对组方进行适当加减。有研究显示,采用过奶止痢法在母猪分娩前后6 d混饲拌食“黄白散”(白头翁50 g,白芍50 g,穿心莲50 g,黄连50 g,黄芪70 g,黄柏50 g,苦参50 g,鱼腥草50 g,诃子50 g,藿香30 g)有良好的防治效果[32]。

4 小结

病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白痢是哺乳仔猪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发病率与病死率较高,一旦发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治疗效果也因耐药性等因素而有差异。因此在养殖中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应以预防为主,降低感染发病率,在治疗上可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提高治愈率,从而提高仔猪成活率和养殖效益。

猜你喜欢
白痢病原母猪
能繁母猪存栏半年减少235万头
一株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发酵及后处理工艺研究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空怀母猪饲料配制注意事项
膳食纤维对母猪肠道的作用
后非瘟时代生产母猪饲养关键点详解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2014~2018年门急诊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变化
鱼类烂身病病原研究综述
鸡白痢病的诊断与防治探讨
探究禽病清散治疗鸡白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