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晚趣第二春

2021-12-02 15:15陆明华
养生月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根雕树根老爸

陆明华

老爸退休后迷恋根雕,总是坐在小凳上投入地工作,身边放着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工具。他时而皱眉,时而微笑,时而点头,时而冥思,似乎已忘记了其他事物的存在。

在他的书房里,摆有许多亲手制作的根艺精品。不少老友光顾老爸的根艺精品,总会被那些意象纷呈的树根感动。于是,就想跟老爸学一手。老爸说学根雕很难,单是“寻根”之难,就超乎一般人的想象。想找一些好的根料,得一次次攀爬贫瘠的山岭,需耐得住艰辛,耐得住寂寞和荒凉。他先从自家附近做起。郊外有座山,不少人喜欢上山锻炼,老爸到山上却喜欢寻找树根,只要有废弃的树根,他都会认真看看有无做根雕的价值。比较适宜用来进行根艺创作的树根,往往来自深山石缝里的硬质灌木。

老爸说,郊外农村的树根是不能做根雕的,因为当地的土壤太肥沃,树根生长得太自在,受的挫折少,肌肤就分外光滑,少有褶皱,身躯也没有大的曲折,只是呈现出笔直的态势。用这样的树根创作是很难达意的,因为它调动不起人的艺术想象。荒山僻岭上的那些灌木根就不同了,由于生存环境恶劣,它们不得不拼命在薄土中汲取养分,在乱石罅隙中一点点寻找生存空间,苦难造就了它们百折千弯的畸形躯体,和那瘤痂累累的粗糙皮肤。这样的树根也许是“丑陋”的,但它们丑得不俗,木质坚硬傲骨铮铮;丑得个性鲜明,千姿百态绝不雷同。这些丑到极致也美到极致的树根,才是根雕创作的上好材料。艺术贵在曲折,这一点与人生极其相似,太顺利的人生往往是平庸的,只有那些经过大磨难,受过大挫折而又自强不息的人,才有可能奏出生命真正的强音。

老爸对做根雕最大的体会就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一点最重要。同样一个树根在别人眼里啥也不是,可是在他的眼中就是宝贝。最初制作时他先从小型的树根下手,诸如做个笔筒,小鸟衔石子之类的东西。做着做着就有了起色,你看那件用榆树根制作的《舞女》就很有韵味,线条流畅,动感强烈。他说根艺的艺术关键是要利用原型,正如行家所言,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要巧妙结合,要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只有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悟出道理后他对根雕的制作就有了质的飞跃,有一次他发现了两块较大的槐树根,一块横着放在下面,另一块立在上面,经过一番加工他起了个名字叫《在望》。寓意是,这就好比一个人站在那里远望,你可以想象这是站在岸边,也可以想象是站在平原,这个人物既可以是老者也可以是青年,想必每一个观者都有自己的审美理念。

老爸说,要像做根雕一样去生活,一刀一刀雕刻人生。第一,你不要快,太快了就会粗糙,就会忽略很多美好的东西,或者会有许多败笔。你要耐着性子,慢慢地享受那一刀一刀雕刻的过程。第二,你要明白做根雕是化腐朽为神奇,去伪存真,去腐为美的过程。每一个树根本身都是美的,你要做的便是把那些遮蔽它们美好的东西一一清除。第三,你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它们,你从这个角度看它们可能不美,可你有一天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时,它们可能突然变得美好起来。

难怪好的根雕作品能动人心弦催人奋发。因为根雕展示的不仅是形式的美,更是生命在苦难中的绚烂舞蹈,能把树根变成艺术品是所有喜爱根雕人的共识,也是老爸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对根雕有着不舍情怀的原因。他笑呵呵地说,只要生命不息,我就根艺不止。老爸在根雕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晚趣。有时看见父亲在后院拿个矬子在忙碌,我心里也很高兴,是根雕滋润了父亲退休后的生活,找到了人生的第二春。

猜你喜欢
根雕树根老爸
为啥扔了
巧夺天工
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有趣的根雕》
树干和树根
老爸
木根雕艺术创作实践与思考
这些老爸,“爸”气十足!
根雕艺术品正逐步进入收藏领域
刘勇根雕艺术新作
树枝和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