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校合作模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2021-12-02 18:35
江苏教育 2021年59期
关键词:复学精神疾病心理障碍

韩 秀

一、医校合作模式在学校推进的必要性

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学校和家庭关注的焦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至今,已经从刚开始的心理问题咨询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发展到心理疾病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这是一项以学校领导、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为主,学科教师为辅的全员参与的工作。

在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素质普遍得以提升的情况下,每年还是会出现小部分严重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的学生,人数不多但不容忽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明确规定,心理咨询师不得从事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只能转介给医院。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被转介给医院的学生讳疾忌医,拒绝诊断、治疗;有些被医院确诊的学生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擅自减少服药剂量或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这些情况既不利于学生康复,又给学校教育管理带来诸多问题,因此,推行医校合作模式显得尤为需要。

二、医校合作模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为了深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为有严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学生提供针对性和人性化的服务,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于2016年成立了“胡伟明专家工作站”,搭建集“咨询、诊断、治疗、督导、培训”为一体的工作机制,规范化、制度化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医校合作工作。胡伟明是衢州市精神卫生医院院长,擅长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及各种心身疾病、神经症、心理障碍的诊治,其团队成员均为该院精神心理科医生。“胡伟明专家工作站”的成立为医校合作模式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1.心理普测筛查问题学生,医校联动辅导。

为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学校每年都会通过线上测评和线下摸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筛查。线上测评采用《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对所有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测评结果作为筛查心理问题的初步依据。但仅凭一个心理测验并不能准确地测量出学生是否真实存在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师会将测评结果整理成表发给班主任,班主任结合家访和对学生平日的观察及谈话,将需要重点关注对象的基本情况填入心理预警登记表中并上报。心理健康教师对其逐一进行访谈和评估,视问题轻重进行系统辅导或转介给胡伟明专家团队,由专家团队对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做进一步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2.心理咨询透视心理问题,医校协同化解。

学校共有9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均持证上岗,每周轮流在心理咨询室值班,并将谈话内容和辅导策略记录在案,及时归档。他们通过心理咨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准确“透视”,找到解决不同层次心理问题的针对性策略。心理咨询后,采取二级跟踪关注制度,由班主任与心理健康教师定期进行辅导、沟通,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胡伟明专家团队隔周到学校心理咨询室坐诊一次,鉴别诊断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否已发展为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视情况采取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医校协同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及时的诊断与治疗,为避免隐性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3.家庭系统衔接问题学生,医校共同干预。

家长是学生的法定监护人,在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时,家长应发挥监护作用。然而,很多家长缺乏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知识,对心理咨询与治疗心存芥蒂,对此,胡伟明专家团队每学期会为家长开设家庭教育讲座或家长沙龙活动,在“如何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家长如何积极应对”等方面为家长指点迷津。对于已确诊为抑郁症等心理障碍的学生(含休学后返校),学校组建家长群,定期开展针对性的家长沙龙活动,让患病学生的家长理解医疗的必要性,消除对药物治疗的误解,积极配合治疗。对于接受心理治疗后能坚持学习的学生,学校与家长签订监护承诺,要求家长切实履行好监护责任,如确保学生接受治疗、保证按时服药等。同时,胡伟明专家团队、班级、心理健康教师三级跟踪关注,提供心理支持。若确认心理障碍进一步升级,学生不能正常学习时,学校立即对学生采取监护,同时联系家长,建议其接受专业机构诊断与治疗,并办理安全责任移交。

4.评估休学学生可否复学,医校联动把关。

一些因严重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休学的学生,为了不影响学习及毕业,希望次年可以顺利复学。其中,有的学生因为积极配合治疗恢复较好,可以重新适应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但也存在一些病情并不稳定、不适合复学的学生,这时就非常需要精神专科医生把关,判断其是否适合复学。

学生提出复学申请后,需前往精神专科医院进行评估并由精神专科医生提供书面意见,提交学校同意,并在学校心理辅导中心进行谈话记录后方可复学。学生复学后,胡伟明专家团队通过门诊或到校咨询继续为学生提供治疗,并以讨论或督导的形式,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复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

5.校园心理文化活动优化心理素质,医校合作预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发现“学生的问题”或“问题学生”,更重要的是挖掘学生的优势和潜能,培养其积极人格。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一直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如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各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助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课,通过播放心育视频、开设趣味主题讲座、开展团队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自我调节、主动解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生涯规划指导、心理文化节等活动,力求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趣味性的同时,营造和谐共济的心育氛围。胡伟明专家团队在心理健康活动周中,以宣传图片展、讲座和沙龙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递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心理认知,达到隐性干预的目的。

三、医校合作模式助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精神卫生科普培训体系。

随着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复杂,对心理咨询需求的日益增多,学校应形成科学、实用的精神卫生科普培训体系,对中学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等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对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的预防和识别能力。尤其是参与心理咨询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应掌握常见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能对精神疾病进行初步判断,并接受心理咨询疑难个案的专业督导。

2.完善就医学生的个案管理制度。

对于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学校不仅应该完成转介至医院就医的工作,还应对他们的情况进行追踪管理,建立完善的个案管理制度。通过建立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档案等形式,完整记录从转介到治疗以及基本康复、复学评估的过程。在学生复学后,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通过详细的心理档案了解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持续关注。

3.健全心理危机个案的信息通报制度。

出于对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病耻感,一部分需要医学诊断和心理治疗的学生自行前往医院,服药和治疗过程并不告知学校,其中不乏自杀倾向的高危学生。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无法及时关注,相关学生也不一定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会比较被动。由于就医属于学生的隐私行为,精神卫生医院虽无法将其就医情况直接反馈给学校,但一旦发现自行就医的学生中有明显的自杀、自残或伤害他人的倾向,应按照心理危机个案信息通报制度告知所在学校,以更好地保护就医学生及其学校师生的权益,这与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是一致的。

猜你喜欢
复学精神疾病心理障碍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探讨退役复学大学生生活与就业再适应问题的解决路径
数据挖掘技术的心理障碍预测模型研究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开心复学
全面复学后疫情防控工作如何做
严把“四关”唱复学大戏
精神疾病康复护理注意事项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17岁前恋爱,日后易出现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