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有效建议

2021-12-02 18:12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巷道镇正远小学蔺多钰
家长 2021年34期
关键词:轴对称行为习惯规则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巷道镇正远小学 蔺多钰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教师要想让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上升,需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并着重在开展教学时适当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而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落实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应有的规则意识,规则意识会影响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自主意识,也影响行为习惯养成的质量。以小学数学为例,教师应加强规则意识的培养教育,打造一个具有德育色彩的高效课堂,让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更佳。

一、小学生的规则意识不足现象

所谓规则,实际上是指某些事物的运行规律或者固定要求。人们在各个领域都应该遵循规则,让自己的行为规范化、合理化。在教学领域,教师要让学生的学习行为规范化和合理化,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对此,教师应先正确认识学生规则意识不足的教学现象。目前小学阶段的学生显然存在规则意识不足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其一,小学生的辨别能力比较薄弱,导致他们对规则的认知与理解能力较低,影响了他们规则意识的发展。其二,小学生缺乏较强的自控力,很少会主动严格遵守规则开展学习,长期下来,他们很难形成严谨的规则意识,甚至可能会养成不良的学习行为习惯。其三,小学生对规则意识重视度不够,且不知道不遵守规则对自己学习产生的影响,因此容易忽视学习中的规则,不会主动遵守规则。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有效策略

在德育视域下,教师可选择从以下几个教学策略入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着重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

(一)从数学知识内容中挖掘与规则相关的要素

在数学领域,数学公式、数学定义、数学定理、数学法则等内容蕴涵丰富的规则意识,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时,要重视这些数学内容中蕴涵的规则内涵。教师可在实际展开数学知识教学时,引导学生挖掘与规则有关的知识点,让学生学会站在规则的角度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例如,教师在“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围绕着“轴对称图形”的数学定义,探究其中蕴涵的数学规则。为了降低这一环节的数学教学难度,教师可换一种说法启发学生的思考:“轴对称图形的主要形成条件有哪些?”这一数学问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数学规则:形成轴对称图形需要遵循哪些固定的要求或规律。于是学生很快就能发现轴对称图形数学定义的规则要素包括:(1)要沿着某条直线对折;(2)对折后的两个部分要完全重合。这意味着学生在运用轴对称图形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时,必须要遵循轴对称图形的规则,即要抓住轴对称图形数学定义的重要规则要素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在亲自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时,也需要遵循相应的规则进行。比如当学生要将轴对称图形对半后的两个部分剪下来,要先将轴对称图形对折,然后找出对称轴,再使用剪刀沿着对称轴剪下去。此外,学生在判断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时,也需要遵循某些规则辨别,即学生在观察图形时,要看看这一图形是否符合“轴对称图形”的固定要求,如图形是否有对称轴?对称轴在哪?沿着对称轴对折后,两个部分是否真的完全重合?学生在解答这些疑问并正确辨别出轴对称图形之后,意味着学生的规则意识有了一定的强化,数学学习效果也得到了保障。

(二)引导学生根据数学学习错误反思数学规则

学生在规则意识不足的情况下展开数学学习,实际上很容易犯错误。然而很多学生在犯错误时,也很难认识到原因是自己没有遵守数学规则。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犯的数学学习错误,展开自主的学习反思。在学生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领学生朝数学规则方向进行独立思考,探索数学规则在数学学习中的运用意义,学会从数学规则入手,找到自己纠正数学学习错误的正确道路。

例如,在“圆的周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先给学生呈现一道数学题,并给出没有根据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进行计算的解题过程,然后让学生检验这一解题过程,再回答自己的检验结果。学生在检验解题过程后,发现解题过程是错误的。此时教师可以引发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你们知道为什么没有根据圆的周长计算,会导致计算结果错误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深刻意识到数学规则在正确解题方面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也会意识到遵循数学规则进行解题的必要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规则意识。

(三)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深刻理解数学中的规则

“质疑”是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学习过程,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入地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内涵。学生是否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决定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成效。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上落实规则意识教育,也可以考虑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提出质疑,然后对数学知识中蕴涵的规则内容进行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分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分数”的知识时,提出了这样的质疑:“为什么分母不能为零?”这一数学问题能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分母不能为零的原因。在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学习时,他们可深刻理解到“分母不为零”是分数的一个基本规则,要求学生在解答分数相关的数学问题时,要排除“分母为零”的情况。学生通过合理的质疑探究数学知识,可有效理解数学知识中的规则,学会遵守相关数学规则解决数学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规则意识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让学生通过自主创造规则增强规则意识

规则虽然是某些事物的运行规律或者固定要求,但并非绝对一成不变的。小学数学教师可释放小学生的天性,激活他们的创造力、创新意识,引导他们自主创造新的规则,用新的规则展开数学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能打破学生的固定思维,避免学生的思维出现僵化的问题,同时也可针对性地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还能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例如,在“统计与可能性”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轮盘,让学生自主创造合理的轮盘游戏规则。学生在创造规则的过程中,要确保参与者赢得游戏的可能性相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游戏规则具有公平性和合理性。

三、结语

综上可知,小学生规则意识不足现象比较常见,教师应从小对学生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使学生懂得将规则作为衡量自己的行为习惯是否规范的重要标准。小学数学教师应认识到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教学作用,并在肯定规则意识培养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推进数学教学与规则意识培育的深度融合发展,在提高数学教学实效的同时,改善学生规则意识不足的问题,让小学生始终遵循规则开展自主高效的数学学习,从整体上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猜你喜欢
轴对称行为习惯规则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轴对称》巩固练习
农村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究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让规则不规则
“轴对称”复习点睛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感受“轴对称”的洪荒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