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视角下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运行机制初探

2021-12-02 07:00罗融华
文教资料 2021年25期
关键词:双师教师队伍应用型

罗融华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2015年10月底,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地方本科高校要实现办学思路的转变。办学思路要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转到增强学生创业能力上”[1]。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颁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味着国家已将产教融合上升为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创新驱动。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找准办学定位及办学方向的“衣领子”,抓住就业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的“牛鼻子”,握紧构建素质精良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刀把子”。基于供需模式探索地方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共育双师型师资队伍,能有效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正在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高校制定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一、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校企合作浮于表面,程度不够深入

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急于回报,不能放眼未来,不重视科研,忽略挂职教师的培养。51.2%的企业管理人员表示挂职教师不属于企业员工,人数少,且不方便管理。76.7%的企业表示更愿意接受顶岗实习学生,他们通常让学生在实习中从事低层次作业或相对简单易于操作的工作,这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通常是“单行道”“一次性”合作。80.3%的校企合作是高校师生流动到企业定岗实习或挂职锻炼。仅有28%的校企合作达5年以上。校企双方很少开展持续性、系列型的技术研发,忽视长远发展规划。常有教师到企业挂职时抱怨——企业对待挂职教师不冷不热。

(二)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缺少第三方监管,不能得到政府的大力维护和支持

43.5%的校企合作的“媒人”是中介公司,但许多中介公司并不提供监管服务。除部分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外,鲜有政府扶持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相关事宜。部分教师不愿意将自身研究成果转化到企业,因为自己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或者政府的相关合作政策不允许。因此,各种问题纠纷产生时,往往不能得到妥善处理。

(三)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双师团队的能力水平及综合素养对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等产生了关键性影响。首先,当前我国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是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以理论知识为主导,普遍缺失实践能力。另外,根据本科教学评估双师型教师的定义,57.5%的教师获得双证后(职称证书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被高校聘为双师型教师,尚未到过企业一线从事实践锻炼。22.3%的教师曾经在企业工作两年以上,有些甚至是十几年前的工作企业工作经历。其次,高校在职称评审、评奖评优时并未强调教师的实践经历,更看重的是其学历、论文、项目等可以量化的指标。

地方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令人堪忧,困难重重,校企合作的“桥梁”——双师型教师常常被忽略。然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是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重要纽带,是地方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是提高地方本科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抓手。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仍旧停留在考察、参观层面,势必影响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基于供需模式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相关机制意义重大。

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分析

校企合作是提高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企业的实践环境培养和熏陶。校企合作常见的模式有专业共建模式、科研合作模式、实践培养模式等。各种模式都对双方提出不同的要求,是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互利互惠的运行模式,离不开双方的管理与维护。建立一系列相对稳定的运行机制,才能保障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有序进行。

(一)校企合作培养师资的基础——因素关联分析

实践经验是串联校企合作模式的关键媒介,而双师型教师则是该媒介的重要载体。企业提供机会给教师锻炼,教师获得实践经验后传授给学生,学生知晓实践经验后去企业实习或工作,将所学实践运用于生产,形成无缝对接(如图1所示)。

图1 实践经验媒介与载体

另外,利益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动力,也是企业考虑颇多的因素。校企双方经考虑权衡,甚至是“博弈”,达到一定层面的“共赢”。还有一个较为隐蔽的媒介——科研技术成果,其也可以是实践经验的产物,是推动企业革新的主要媒介。

(二)校企合作培养师资的前提——供需匹配分析

地方高校是创新发展智库的聚集地,企业是市场商机的猎头,双方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可以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

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北部湾建设等一系列大发展战略的实施,急需大批新兴工程技术人才突破核心科技。这给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机遇和挑战并存,地方高校要“盘家底、清库存、补短板”——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优势学科,裁减薄弱专业,追求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对接地方企业经济发展需要,注重产学研合作,培养具有丰富的行业背景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的新型技术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2]地方高校须坚持以科研和社会服务为抓手,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贡献和技术支持。调动校内教师、教学服务地方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优势学科、科研实验平台、产业孵化园等积极对接地方主导产业;鼓励毕业生积极投身于地方经济发展建设中。

教师作为执行者,对学生的技能、思维和价值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双师型教师要落实创意、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秉承“培养满足生产一线”的人才培养观,引导学生将理想与现实相连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秀的双师型教师能让学生的实践最大限度地“回归一线”,授予学生现场工程师岗位职责所需的硬核知识,着力模拟工作一线的生产实际,实现学业到工作的完美衔接。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3]。校企合作是产学研融合的方式之一,能有效地把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结合在一起。校企合作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产业化为目标,企业为主体,依托地方高校科研平台,借助双师型教师之力,培养适应企业生产需要的合格应用人才。企业可在资金和设备等硬件设施方面为地方高校提供支持;可将企业工匠与高校双师型教师相对接;可将科研技术平台跟高校共享共研;让能工巧匠和双师型教师共研课程设置与开发(如图2所示)。

图2 校企双方供需匹配

(三)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路径——合作途径选择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已成为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便利途径。政府牵头、科研联结和第三方介绍是较为常见的校企合作途径(如图3所示)。

图3 校企合作途径

(1)科研联结。服务社会和科学研究是高校的两大职能,在产学研协同合作视角下,高校把自身的“智库”、科研资源和成果与企业有效联接,才能使产学研协同政策落到实处。实践出真知,双师型教师的科研成果放到企业的“炼丹炉”检验才能产生真正的社会效益。

(2)政府牵头。校企合作不单单是地方高校与企业的联手合作,还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激励、引导性政策,为企业与地方高校牵线搭桥,多措并举,形成校、企、政通力合作,人、财、物、策等各方面的闭环式服务体系。政府一方面要鼓励校企合作,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扶持力度,如税收优惠、科研经费帮扶、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等。

(3)第三方介绍。现有的部分地方高校是曾经的高职高专等升格而成的。因此很多高校在办学实践过程中累积了一定的企业资源。这些资源的整合能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较为便捷的途径。部分教师可通过曾经工作过的企业或者在企业兼职作为联系纽带,为校企合作搭建更多更广阔的平台,带动更多专业教师走向生产一线。此外,一线城市里有不少中介企业,能够为校企合作提供指导性服务。

三、建议

(一)构建保障体系,加强互信机制

法律是国家发展最有力的保障,教育亦是如此。制定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法律法规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借鉴优秀经验,修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行业企业和本科高校在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做到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法可依。此外,在教育政策方面,可借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制定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发展专业标准,避免用“一评定终身”这种非发展眼光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在高校层面,学校在职称评审、薪酬福利、工作量等方面可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

(二)“产学研”与“转创用”结合,创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平台

地方高校应服务于地方,应充分以政府的战略规划为推手,结合地方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搭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平台。在高校专业与企业完全对口的情况下,校企双方保持密切的联系,解决兼职教师流动性大的问题,如汽车行业、制冷专业等,可以通过积极主动搭建双师型教师平台来解决。一方面,安排高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积累工作经验,逐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聘请大量企业里的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甚至可以突破一定的壁垒,校企合作进行人才资源共享,不断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教授可到企业进行研发,使得“产学研”与“转创用”无缝衔接,实现校企双赢局面。

(三)注重人文关怀,共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校企双方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双师型教师身份的认同感,不断给予人文关怀。高校方面应积极建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高校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应及时关心双师型教师心理及日常生活,对在实践锻炼中表现优异的双师型教师给予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调动其积极性。企业方面应敞开胸怀,接纳实践锻炼的双师型教师;适当地普及企业文化及理念,推广企业产品,共同构建企业发展新蓝图,不断增强双师型教师的责任感与归属感,使其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与科研工作。

四、结语

地方高校与企业追求的核心目标是不一致的,高校的目标是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栋梁之才。企业追求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即便如此,学校和企业也应遵循市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从供需分析寻找双方合作的利益结合点,实现校企合作互利互惠的共赢局面。校企合作为地方高校加快发展提供了着力点,地方高校应把握好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机遇进行路线设计;教师应领会学校意图,并能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中落实;学生能够将自身的职业规划跟上教学节奏,各司其职,在步调一致中形成校企合作多方共赢的局面。

猜你喜欢
双师教师队伍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