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画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探讨

2021-12-03 07:25张巍
河北画报 2021年20期
关键词:国画美的创作

张巍

(作者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国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浓厚的民族审美特征与民族精神追求及民族文化底蕴。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加强对高校国画教学改革的重视,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发现美与表达美及创造美的学习过程中,快速提升审美能力与集成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推动高校国画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一、在高校国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强化审美与鉴赏能力

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呈现方式,也是美术学科常见的教学内容。虽然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到了大量的国画作品和技法,但对国画精神的领悟相对浅显与片面,直接限制了国画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加强对高校国画教学改革的研究,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深度认识国画,充分感悟国画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逐步从专业角度鉴赏国画的细节,与作者近距离对话,充分其创作的思想情感,更利于提高的学习质量与效率。

(二)培养高尚品质

在国画鉴赏中,挖掘文人墨客的豁达乐观与坚韧不拔及高洁傲岸的精神品质和哲学理念,能够深入了解国画中蕴含着的丰富精神文化理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实现国画等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等情感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在国画欣赏中洞察传统艺术哲理,潜移默化的受到古人真善美的影响,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健全高尚的品格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三)强化思维能力

在高校国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创作美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国画传统文化传承的真正践行。国画创作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对所学国画知识与艺术精髓的学以致用,通过艺术与生活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确保国画创作成效。除此之外,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的迁移,让学生发现与理解课外的美,留意生活美与自然美,间接带动学生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

二、高校国画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固化

影响国画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因素较多,其中教学方法因素的影响程度不能忽视。但在实际上,我国高校国画教学在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固化的问题,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课堂氛围不活跃,不利于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发展。教学方式以讲课和临摹及写生为主,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对传统文化教育不重视

高校国画教学,不仅注重知识与技法的传授,更注重创作者精神内涵与文化修养的挖掘,让学生充分理解与感悟国画的气韵和灵魂,从而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尽快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但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在国画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注重国画绘画知识技巧教学,忽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学生对国画的文化内涵理解片面,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强化,促使其创作的国画作品,在气韵与精神内涵等方面相对缺失,使国画教学形式化与机械化。

(三)审美能力培养力度不足

教师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无法将学生从传统的学习观念与态度及方法中脱离出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足,自身的审美能力等职业素养与教学水平不达标,无法满足高校国画教学的要求。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国画中的创作技巧和文化底蕴,引导学生发现美与表达美及创作美的流程不完善,导致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不全面,促使学生在国画理解、欣赏及创作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

三、高校国画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

首先,加强审美教育。在中国画的创作技法教学中,多讲解画笔法与墨法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笔墨的渐变形象呈现出事物的形态与神韵,让学生发现国画技法的巧妙之处。在名画欣赏中讲解笔墨的运用技巧,使其了解如何用笔墨的变化呈现出物的神形。要想呈现出画面的意境美,需加强对线条与水墨等创作技法的应用了解,通过融合笔墨的特征与情感表达和审美表象,营造出清冷孤傲或优美寂静的画面意境。从诗画同源的角度入手,让学生了解诗文与书法等工具,在表达情感与营造国画气韵美等方面的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在创作中的意图和思想情感及作品体现出的审美价值。

其次,注重审美情趣的引入。在国画教学中融入音乐等艺术元素,更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艺术元素的密切关联性入手分析,在教学中过程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和音乐元素,引导学生加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记忆。如在《抱琴归去图》等美术作品的学习中,利用多媒体呈现出作品中人物弹奏古代乐器的动画情景,并播放背景音乐,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与审美能力。

最后,加强国画赏析。在国画赏析中,注重欣赏知识面与眼界的拓展,引导欣赏多角度鉴赏美术作品,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间接带动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的提升。我国的国画文化历史悠久,不乏优秀的国画作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国画的发展史,参观大量的国画作品展览,鼓励学生多阅读国画文化相关的画册或书籍,更利于熏陶学生的艺术感。引导学生赏析不同历史时期的国画名作,让学生切身感受各时代下画作蕴含的时代气息,理解各时代画作的绘画形式与技巧,使其将国画看作是一门艺术,并在国画赏析中有美的享受与感悟,而不是机械化和被动性的完成国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了解。通过国画欣赏的形式,丰富学生的艺术情感,强化其视觉艺术语言的领悟能力及审美能力,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引导学生表达美

首先,采取提问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自然过渡。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有可能是画家的创作素材,画家用心观察,从中发现事物的自然美,并通过深刻的认识,将生活中的内在精神在创作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如齐白石的画作蕴含着丰富的求真与求善和求美的内涵,学生从作品的观察中难以发现其创作的意境和幽默感,要求教师掌握艺术提问技巧,除了提出构图与笔法和色彩等创作技巧相关的问题外,多提出与章法和节奏等气韵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齐白石笔下的蝴蝶与飞蛾和蟋蟀等草虫,以及菜园子里的萝卜与白菜和辣椒等庄稼,体现了作者哪种思想”与“齐白石作品的本质”及“从作品看出齐白石的哪种人性本意”等问题,让学生从齐白石的真善美艺术创作主题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写实画家及农民的出身等方面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得出完整性的结论,表达出“齐白石的求真与求实的创作思考”与“齐白石大师的善良人性本意”及“作品自始至终蕴含着的率直、真挚、朴素、清新的本质”等想法。教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整理性的概括,让学生意思到了解美术作品韵致和美感的同时,还需具备能够用话术表达对美的感悟的能力,从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

其次,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充分挖掘与表达出作品的艺术美感。教师呈现优秀的国画美术作品,向学生传授鉴赏国画的学习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交流中,充分挖掘作品的题材之美与构图之美和气韵之美、线条之美、书法之美、提跋之美、印章之美等艺术元素,并能够用完整的话术表达出美的具体所在。小组在学习中引申出的新问题,通过班级集体的力量解决,使其讨论交流中,掌握更多发现美与表达美的能力。

最后,采取对比分析的教学方式,对国画有全面与客观的理解。教师呈现出优秀的国画作品与西方画作,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充分了解国画与油画及素描的差异之处。并通过对比分析的学习方式,充分了解国画在线条与笔墨等造型手段与民族特色的关联,通过分析“用线条勾勒事物形态与神韵”的国画造型精髓所在,充分体会国画的审美意境,最终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表达,对中国古代大师的画作有全面且客观的了解。

(三)引导学生创造美

美育可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力,更注重学生创造美能力的培养。为了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应当摆脱传统临摹等教学方式,在讲解国画创作技巧,并强调突出国画特征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进行创作,减少对学生在国画创作中的色彩表现及构图安排和作画对象等方面的限制,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自身思想情感和国画技法的融合。引导学生在国画创作中,利用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倾注自己的高尚审美理想。尽管是在相同画作对象的前提下,学生创作出的画作格调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是学生自身个性与绘画特色的充分体现。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在思想与创新意识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将所发现与表达的国画美,利用融入自己思想的艺术语言进行个性化的创造,促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素养等综合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四、结语

在国画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需注重学生感性与理性心理活动的整合。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进行感受与体验和鉴别及领悟、评判、再创作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审美享受,并产生审美快感,最终实现学生学习潜能与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但前提是教师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了解美的所在,才能更加具体的表达美与创造美。因此,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转变教学观念和手法显得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国画美的创作
国画《鲦鱼》
国画《鲿》
打破平衡
《一墙之隔》创作谈
国画欣赏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创作随笔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创作心得
国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