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与设计困局

2021-12-03 07:25郭凡荻
河北画报 2021年20期
关键词:茧房受众设计师

郭凡荻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一、“信息茧房”概念的形成与体现

信息茧房这一理论是美国学者凯斯·R·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的,“网络的快速发展赋予信息检索和咨询选择更多的便捷,但对公众而言,其往往更倾向于选择能使自身愉悦的通讯领域并只关注于自身偏好选择信息。长此以往,自身便会被桎梏于蚕茧一般的信息茧房中。”这一学说经过数年的发展不断从模糊到清晰,并在现实社会的算法技术发展和信息交流方式的变化下逐渐印证。学界有声音质疑其真实性,认为信息茧房的说法夸大了算法推送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夸大了受众在信息选择上的能动性,他们认为算法个性化的演变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就笔者进行的社会调研的结果以及对网络声音的汇总分析得出,大众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中确实印证了有信息茧房现象的存在,其在许多方面对民众日常活动和心理状态有着显著的影响。同样,对于设计行业,信息茧房现象对设计师心理和设计工作者的生产模式,以及整个设计行业的改变都有着明显的推进作用。

大数据依照设计师偏好进行数据推送,如优秀设计作品、设计师个人专业领域的深挖、相似用户推荐等,确实对设计工作是有益的。新锐且全面的信息扩宽了设计师的视野,加强了他们的工作效率。然而,信息同质化也会对设计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不断依照用户偏好来推送的信息也有可能会造成审美倾向的单一,进而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局限设计师对美的探索。个人获得知识和进行深度思考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去反思、去批判,传统传播方式下人们对直接权威的批判更为热烈,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曾经精英模式下的权威话语权式微,而网络下沉和自媒体的广泛发展使个体有了话语权。每个人都可以在媒体发声、传播,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信息环境,使设计师更不容易筛选出真正具有含金量的作品,增加了接触核心知识和进行精确反思的难度。设计师以为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自由甄别,但在宏观角度,过分繁多的信息反而消耗了更多精力,阻断了更多可能。大数据推送不断强化设计师在特定领域的偏好,这在无形中以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鼓励设计师固化自己的审美取向。

二、“信息茧房”对设计领域的具体影响

(一)信息茧房的形成不利于构建设计工作的独创性

设计工作需要创意,这是每个从业者的共识。创意不全是凭空想象,很多创意的方式是对已有创意进行能动性的改进、完善和拓展。设计师在这一行为中积累海量阅历,最终达成凝结了个人意识精华的独创。所以在不同阶段的设计工作中,对好的作品的鉴赏和学习成为一个必要的环节,这就涉及到了信息的搜集。信息在传递中必然会被多次加工,从原始信息到传播媒介。从媒介再到大数据推送,信息已经经历了多道工序的提取和分配,这些信息被一步步消化分解、再造,形成精致且成熟的片面观点,这些观点往往直白甚至具有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受众自主咀嚼消化信息的空间。

同时,设计师在不断接收精致信息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先接受,再理解的认知过程,没有机会细想就要进行下一轮接受过程的信息,这种模式使得信息接受这一过程占据了认知的大部分,受众进行深度思考和自我表达的空间被挤占。被越发同质化的信息形成的回音房包围,受众所能接触到的权威观点逐渐变成二次加工后的半成品。在设计领域,极易形成设计工作者对一个圈子的最强音进行崇拜的现象,也就是“领头羊效应”。设计工作者如果习惯了对小范围呼声最高的声音奉若经典,依赖其建构的法则来行事,久而久之他们不愿再崭露头角,不敢轻易表达自我,被圈子的统一声音保护的稳妥性使他们妥协,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个性的表达。部分设计工作者愿意牺牲这一部分独立性而去换取适应快节奏工作的效率保障, “沉默的螺旋”就是这样形成的。再者,如果固定领域的人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同质化,并且同质化扩展到生活中,那么交流相似性质的内容会成为一种人们彼此之间认同的途径,个性也就不那么被推崇和需要,受众对好作品的认知被下放,“不合时宜”的独创作品无法激起受众的感同身受,无法达成社会认同。这也势必会加剧整个创意工作环境的单调和沉闷。

(二)有效记忆变少,干扰信息变多

信息茧房的形成使设计师进行信息搜集这一工作的过程变质。“技术异化”这一学术概念基于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异化本质的观点,指的是人类用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不但未对人的本质和实践产生积极肯定,反倒制约、阻碍自身发展和压抑人的力量。基于用户喜好进行数据推送,本是为了用户更便利地获取所需信息,但在资本背景下,大数据网络形成的信息茧房实则阻碍了受众与真正有效的信息的接触。大数据推送需要不断细分信息,使完整流畅的信息被打碎,形成碎片化的信息,这些信息经常是片面的、不连贯的、短促的。“作为大众传播的网络文化具有商品化、快餐化、娱乐化和外来文化明显的特征。”让人产生感官刺激,却不能获得完整自洽的知识,常给受众带来虚假的知识学习体验,不仅有限时间被占据,有限的精力也被消耗。部分设计师在重复行为中把搜集信息当作囤积乐趣;有的设计师被海量且繁琐的信息造成畏难的心理压力;有的设计师则在信息海洋中变得浮躁,漫无目的地搜寻新的风向。海量信息未被物尽其用,成了收集者自我满足的闲置品。

碎片化信息片段不断更迭,不仅容易使人浮躁,更会对原本需要沉静研磨的设计工作流程产生影响。当人们习惯快速接受、整合并产出的工作方式,加之设计本身与商业行为的天然相关性,整个设计的工作环境会被推向更速食的模式。速度的代价是大部分人无法进行深度思考,无法质疑和突破,探索浅尝辄止,更多人倾向于更表面化、传播化的设计。

(三)精神虚化,脱离实际

信息茧房式交流使人长期处于人-机循环投射的状态,与外界形成信息的壁垒,造成设计工作者更关注自己的感受追求和圈子的认同,而忽略普遍大众和有需要的人群的真实情况。当代设计的一大发展重点是个性化设计,这里的个性不是指设计师个性的表达,而是依照受众的个体特征来制定的针对性的定制服务,站在受众的角度去考量。设计师的任务是搭建好人与物的桥梁,而不是远远地站在桥的另一端,让自己成为与受众连接的终端,把用户拒之彼岸。设计师的职业生涯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过程,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而由于圈内竞争,过分关注信息而带来的设计思想脱实向虚。

信息茧房现象带来的对设计环境以及个人的后续影响值得警惕。如何破解信息茧房的环境下设计工作面临的困局,大数据把控方需要改进而个人可以尝试去脱离,构建自己的认知和表达体系。

三、“信息茧房”的破局策略

(一)平台方面

加强信息推送的个性化:完善用户需求分析的广度和时效性,追踪用户不同时期不同思想转变阶段最需要的内容。并且针对不同的用户进行有针对性的推送策略。如知识获取偏好行用户,内容精而深是需求,这时需要更加专业化或多平台共同串联;又或娱乐型用户,就需要充分做到基于实效性的定期变化。这需要数据投放方做好更加细致且贴切的用户画像。要求企业良心和长久发展的眼光以及社会责任,以人为本,而不仅是出于商业目的。

增加受众的主动选择权重。让渡一部分选择权给用户,相当于用户自身成为“把关人”自己定制更适合的内容。在适当恢复媒体“把关人”这方面,设计和艺术领域信息则需要更为专业的把控。设计工作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拥有更多自主甄别权是十分必要的。设计师需要形成自己的审美准则,筛选的过程需要自己判断、分析,花时间养成独立审美标准,通过思考重构建立起来的审美逻辑和工作方法更明确和牢固。这个过程是连贯且动态的,根基稳固且不断新生枝丫,整套观念合理且系统,是真正能够存留下来并可以继续发展的能力。

(二)设计师个人

向上,追根溯源,多去接触一手资料,找寻原始信息。书籍、专业新闻平台的跟踪报道、人物访谈都是可以获取初始信息的媒介。

向下,深入现实社会,适当脱离网络和固有的思维与工作模式,去看看真实的世界的样子。去交流,去关注身边的普通人,从关注普通人入手,再到全世界其他的地方,看看需要被注意的特殊人群。基于此作出的设计,是真实的鲜活的,充满生命力。

猜你喜欢
茧房受众设计师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我是小小设计师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创意设计师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天才设计师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