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带延”美育课程方案研究
——基于对高校工科类大学生开展艺术工作坊的思考

2021-12-03 07:25张柏寒
河北画报 2021年20期
关键词:工作坊工科感性

张柏寒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

关于美育的内涵和意义历来观点众多,新的时代也赋予了美育许多新的内容与思维角度: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越来越多地发挥实操作用,同时美育的延伸性作用也被更多地挖掘、关注,审美能力、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形象思维、联想思维等概念逐渐与美育密切关联 。本文结合实践经验与数据,以艺术教育为实践主要内容,聚焦美育对高校工科类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和培养效果,试图探索出一套适用于工科专业大学生的美育教学方法。

以往大量的美育教育都主要是集中在人文社科学科,针对理工科的美育教育研究则较少被人关注,工科学生对美术教育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这其中反映出的问题和深层原因有待进一步思考。其实,美育对于工科专业类大学生而言具有独特的作用。物理学家李政道在谈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时,将科学和艺术比喻成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他认为“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所以从功用的角度而言,美育教育有助于促进工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造能力、设计审美能力的提升。

本文依托“艺术工作坊”美育研究项目针对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类专业的本科大学生开展美育活动,探讨适合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开展的美育课程方案,从而进一步讨论工科类大学生美育教育开展的教学方法问题。

一、工科类大学生美育素养的现状与问题

关于美育概念、内涵及意义的探讨一直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话题,但从“美育”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来看,不同时期,其内涵和被赋予的主要任务确实是不同的。20世纪初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将“美育”一词送入了高等教育学的视野。当下,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新时代的“美育”,除了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和对艺术兴趣的培养外,正在从人生教育的角度探索、形成更广泛意义上的美育目标,从单纯追求美的形式体验到引导提升人生的审美观念,强调美育对人生的促进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

这就引导我们思考,美育对当代大学生具体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什么样的美育方法能够更直接、有效地的提升人生美感与幸福感?但在思考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当前社会美育和工科大学生美育的现状和问题。概括而言大致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对艺术的“敬畏”心理,觉得听不懂、看不懂、欣赏不了就干脆不去接触艺术,“要看懂,要正确理解”的要求,使观者背上了沉重的理解负担、束缚了想象力。 二是教育观念存在局限性,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没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感性素质较低,教育出现了缺环;另一个极端是在“功利主义”观念的驱使,对艺术抱有一种实用为上的态度。三是大众美育关注不够,还没有形成权威、科学的教育方案,即社会美术教育理论没有统一整合,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美育体系。 而工科大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长期以来受文、理分科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工科院校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水平普遍偏低;加之工科院校男生偏多,较女生而言,男生艺术情绪欠丰富、艺术敏感度较低。 再加上工科学生普遍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压力较大,缺少生活情趣和接触文艺活动的资源。最重要的是缺乏适合的美育方案,当下高校没有针对适合工科类大学生的美育课程。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本研究试图探索一种适合工科大学生快速提升审美素养的美育教学方案,打破目前美育工作中的一些隔阂和挡板,尝试向前迈进。随着“工作坊”概念的引入和发展,中国部分高校特别是艺术类院校逐渐在实际办学中发展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艺术工作坊或称艺术工作室教学模式,并逐渐推广。所谓的“艺术工作坊”,就是以某艺术领域中较为有经验的人为核心组成的10人左右的小团体,通过讨论、交流与活动等方式就某一共同话题或主题进行自我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方便性。

二、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艺术工作坊”实践案例

以提升工科大学生感性素养为目的,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艺品工作室”针对机械工程学院的工科类学生开展了系列主题“艺术工作坊”活动和延伸艺术教育活动。活动分为前期问卷调研、中期活动开展和后期问卷反馈三个步骤,试图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可以推广的美育培养方案。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艺品工作室”规划并开展了五期主题“艺术工作坊”和多期延伸性艺术活动,包括“陶艺工作坊”、“探秘鲁班枕”、“沙画工作坊”、“碑拓工作坊”等。最后进行反馈问卷,总体反响效果良好。

工科类大学生向往美但不知美、追求美但不会美成为普遍现象,这是工科学生美育培养所需面对的问题和痛点,较文科生而言更加复杂和严峻。所以要想解决工科学生艺术素养的特殊性问题,就要试图探讨出一套针对工科类大学生可适用、有效果的美育课程方案。

三、工科类大学生“主带延”美育课程方案

鉴于以上所讨论的关于美育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实践的大数据分析和经验,本文试图探讨的深层要旨其实是“艺术如何在当下社会传播、生存才能被当下人们所接受”的问题。本文从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入手,聚焦到亟需提升美育素养的工科大学生,探讨如何把传统美育理念和艺术技能转化成能被当代大学生理解、接纳、吸收的美育知识体系或教育方法,而由此提出“主带延”美育课程方案的设计构想,供实践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主带延”美育课程方案是先根据前期选定的学员感兴趣的艺术主题设计并开展“主”课程,后续再根据“主”课程的有关内容拓展具有纵深性或延展性的艺术活动或涉及背景文化知识的“延”课程,以此来形成一个“主带延”的序列课题组;一个工作坊即对应一个序列课题组,多个这样的艺术工作坊共同构成艺术主题、种类各不相同但内容涉及广泛的“主带延”美育课程体系。

这种美育课程体系的创新性在于,首先是打破了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实践动手为主的艺术工作坊形式,工作坊具有灵活性和自主性,注重学员的感受和审美培养,切实打造体验式教学;其次是通过前期调研或咨询,选取学员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最大程度调动积极性、满足学员需求,注重兴趣培养;再次是“主带延”的课程设计符合教育规律,特别适用于审美基础较弱的工科生,先以动手实操培养兴趣,再深化融合艺术和鉴赏知识,不是灌输式的一次性输出,而是循序渐进式传授;最后是以“主”带“延”的模式既传授了艺术技能,同时还延伸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将美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是可作为“课程思政”的有力抓手。

最后,我们说高校美育工作的意旨,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感性素质的发展,这种感性素质需要看、听、触、嗅等实践体验,要有体验幸福生活感受的素质。感性素质所指向的“感性文明”的高低会导致国家和人民价值取向的差异,导致文明的高低:感性素质低的人不会享受生活,所以很多社会问题都与感性素质、美育素质低有关。一个完善的人获得幸福生活的条件要求理性素质,但体验人生幸福的感受则要有感性素质,感觉敏锐、体验细腻,生活质量才能更高,所以我们说艺术教育或者说美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国民感性素质与感性智慧。

猜你喜欢
工作坊工科感性
面向用户感性意象的纵列双旋翼无人机造型研究与设计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工作坊:独立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赫山区小学语文工作坊促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