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教育现代化新高地建设

2021-12-03 02:27
江苏教育 2021年44期
关键词:研学园区教育

沈 坚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作为科学技术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培育对象,高科技产业集聚,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发机构云集,高层次人才和创业精英汇聚。园区教育将向高水平现代化转段升级,探索未来教育的新样态,打造教育现代化的新高地。

一、学习模式的新探索

高水平教育现代化,能够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优质教育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智慧化”变革,能够促进学习革命的发生。

1.打造“学习链”。

未来教育要努力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转型。教师将更多地致力于引导学习、纠正学习、评价学习和促进学习,教学行为从以讲授、训练、测试为主转变为动机激发、路径引导、学习支持和辅助评估,打造学生自主可选、自主可测、自主可评的新型“学习链”。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校内校外一体多元,形成资源优质丰富、支持技术可靠、学习测试智能、教学指导精准的学习新样态,促进学习者获得更加优越的学习体验、学习能力不断提升。一是围绕课堂,打造课前可学、课中可拓、课后可展的“学习链”;二是围绕问题,打造发起提问、平台响应、人机共助的“学习链”;三是围绕兴趣,打造自主选择、菜单定制、智慧支持的“学习链”;四是围绕话题,打造申请发言、鼓励质疑、促进反思的“学习链”。“学习链”支持学程管理,提供学法指导,促进学力提升。不同类型的“学习链”可以组合、交叉、叠加运用,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习真正发生。

2.创设“研学营”。

未来教育鼓励开展深度研学,以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深度研学的机会和平台。研学以项目研究、现象教学、综合探究、团组赛学等为基本形式,结合地域文化、世界话题和经济社会资源,在多领域开辟研学线路与探索空间,开展诸如地理研学、工业研学、艺术研学、社会研学、生命研学等专题学习活动,推动跨科学习、知识活用、问题探索、方案设计、实践改造行动,打造综合性、系列化、主题式、探究性、体验式、仿真型研学体系。在研学的场域中,学生且行且研且学,将学习置身于真实的情境,注重课程融浸、成长体验,强调知行合一,学做结合。

3.构建“创新港”。

二、服务体系的新构建

1.完善立体化教育资源服务体系。

园区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着力回应“上好学”热点话题,大幅度增加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供应,满足百姓不断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美好需求。持续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多元发展,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发展,高等教育优质创新发展。各类学校资源融通,师资互通,课程共享,协同发展。特别是形成横向联合、纵向沟通、立体开放的协同育人体系,促进资源最大化、服务最优化。

2.建立开放式学习交流服务体系。

创新能力培养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中之重。“创新港”将应运而生,并呵护童心、激发潜质、保护创新,让学生从小像科学家那样做研究、搞发明。园区将立足区域资源优势,与国内外顶尖高校、知名实验室、科研机构、高新企业等单位合作,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孵化器,为创新护航。以区内高中为例,星海实验中学将聚焦苏州一号产业“生物医药”,着力打造“生命科学后备人才培养创新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纳米科技城合作,开展“纳米科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实验项目”;苏州大学附属中学与苏州大学合作,打造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主题的“创造力中心”,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提前启动人才早期培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苏州附属中学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合作,启动“雏鹰计划”飞行员早期培养课程基地班,培育“飞翔文化”,推进课程综合改革,创造学校和学生发展的新空间。

一方面,建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库,构建鲜活课程,培养学生的中华情感、家国情怀。另一方面,修订区域国际化优质教育资源指南,建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普及模式,制定区域教育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深度开展跨境修学、国际研学,培养更多全球科技文化交流少年新苗和青年学者,在互动交流、浸润学习中增进国际理解,拓展国际视野,培育国际精英。

3.建立融合型特殊教育服务体系。

促进普特并行,推进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实现残障和特殊儿童少年享有学前到高中十五年一贯制优质和适合的教育,并适时向高等教育延伸拓展,培养中国的“霍金”。建设区域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形成以中心为枢纽,以普通学校为主体,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布局,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面向生命全程支持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融合教育师资队伍,将园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建设成为国内“特殊学生个别化教育”“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基地。

4.建立个性化特色教育服务体系。

以“特色教育中心”为载体,架构片区紧密共建、师生共同发展、学校文化协同的发展共同体,全时空服务人才特色成长。例如:在生命科学领域,以冷泉港亚洲DNA青少年学习中心和园区生命科学创研工坊为核心,完善生命科学课程群,形成生命科学学习探究共同体。在技术工程领域,以ISmart Home“智造之家”为基地,开设智能机器人、创新设计、创意编程、3D技术、智慧木工坊等特色课程,建设STEM创新“实践梦工场”。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完善天文研学基地建设,开设天文观测、星际探秘、国际合作、社区科普等相应课程。在物质科学领域,依托独墅湖学校纳米实验室,建设区域材料科学青少年研学中心,形成以纳米科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域探究性学习研究共同体。在人工智能领域,建设AI研究共同体,打造“智享云廊”科技长廊,带动相关学校进行人工智能方向的STEM教育探索。

三、教育机制的新担当

园区教育应完善管理和评价机制,从而保持区域领先优势和高位均衡发展态势。

1.完善“5+1”闭环管理机制。

园区教育基于“易加”枢纽平台,加强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建立区域教育大数据标准,完善区域教育大数据采集、清洗、分析、应用技术,形成“5+1”教育质量闭环管理机制。“5”即五个步骤:一是数据采集,研发配套工具,科学实施监测;二是问题发现,坚持问题导向,确立工作项目;三是分析诊断,科学分析数据,精确诊断问题,形成改进方案;四是行动改进,推动实施方案,落实教育变革;五是督导跟踪,责任督学跟进,适时评估效能,及时总结表彰。“+1”是指积极反思五步闭环管理经验得失,促进管理过程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不断修正、改进相关技术、方法和工具,实现整体提升。

2.完善学校综合发展评价机制。

持续激发办学主体积极性,有效引导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教育评价,完善园区学校年度综合发展评价制度。构建以“学校发展水平、学生发展水平、教师发展水平”为重点,以内外部满意度为抓手的中小学综合发展绿色评价体系,强化过程监测和实证管理,形成“两随机一常态”新格局,即广泛性随机问卷调查、广泛性随机现场督导,建立绩效评估新常态,进一步增强区域教育评估的引导、激励和矫正功能。

3.构建学生素质发展“小五星”评价机制。

全人教育,五育并举,让绿色评价在新时代更好、更实、更有力地落地生根。园区从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架构区域学生“小五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用大数据记录学生成长轨迹,绘制学生成长素养图谱,既保护隐私,又促进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激励,让“天生我才必有用”装点快乐的校园和多彩的生活。

四、人才培养的新保障

1.教育人才指数监测成为新常态。

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队伍优秀,才能肩负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职责,进而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园区将把“苏州工业园区教育人才指数”升级为“苏州工业园区‘四有’好教师建设测评指数”,以“四有”好教师要求作为教师发展评估主轴。按照江苏省教育厅“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要求,着力推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教师队伍建设,树立一批师德师风典范、教研科研模范、教书育人标兵。以区级“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为引领,实现校级“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全覆盖。到2035年,培育100个区级“四有”好教师团队,力争打造20个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四有”好教师团队。

2.项目推进内涵建设成为新常态。

高水平的教育现代化,呼唤办学的特色化、个性化。一大批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未来学校的涌现,也是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将设立“学校内涵发展”资金,支持未来学校创新项目孵化、课程基地培育、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促成学校文化创新与育人方式快速转型,发挥“人才孵化基金、高位均衡基金、项目引导基金、创新引领基金”的独特价值。力求到2035年,园区每一所学校都能在内涵发展、特色建设上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新要求,校校有亮点,家家有特色,基础规范、质量优异、特色鲜明。

3.“未来学习”研究成为新常态。

面向未来,需要以学习为研究对象,建立“未来学习”研究中心。园区将积极联合国内外脑科学、认知科学、儿童研究、课程研究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区域交流、名校联动和国际合作,解决好“未来学习”研究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面向即将开启的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联的5G时代和工业4.0新局面,积极探索动机激发新方案和远程互动、混合教学、AI评测、智能管理、行为评估的新路径、新方式,探索未来学校、未来学习的新样态。

猜你喜欢
研学园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题解教育『三问』
待疫散云开,来园区赴一场春的修行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研学之旅
孔学堂 纯粹的国学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