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ASL 与多模态磁共振在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1-12-03 05:53邹春霞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危组磁共振脑梗死

邹春霞,冯 静

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放射科,重庆40005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传统意义上被定义为由于大脑短暂性缺血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一般在24 h内完全消失[1];美国卒中协会又于2009年将其定义为: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认为TIA或急性脑梗死鉴别诊断的唯一依据是有无梗死,与临床症状持续时间无关[2]。TIA是大脑动脉功能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症状,具有血管病变的病因,且被认为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3-4],因此对TIA患者准确诊断、及时治疗以及判断预后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实际临床诊断中,有神经功能缺陷的患者常规MR检查常无特异性变现,常导致TIA患者被误诊[5];而灌注成像对不良组织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检测出常规MR检查无法检测出的阳性TIA患者,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决策。

灌注(单位时间内输送到组织的血液量)是表示组织代谢功能的指标,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是目前比较流行且突出可以产生灌注定量图像的技术,被证明是研究大脑功能一种强有力的临床手段而日益受到重视[6]。3D-ASL是一种无创的动脉灌注成像技术,它的示踪剂由动脉血液组成。3D-ASL技术把感兴趣的层面称为扫描层面,对即将进入扫描层面的上流血液进行标记称为标记层面。追踪者通过对标记层面的血液提供一系列射频脉冲,标记的血液流入扫描层面,所得图像即为标记像,而预先对扫描层面进行一次未标记血成像称为控制像,标记像与控制像减影即得到灌注像[7]。流入扫描层面的动脉血可被连续或者间断标记。传统3D-ASL标记方式一般分为连续性3D-ASL和脉冲式3D-ASL,如今3D-ASL已经发展为更多序列,最常见的是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以及选择性动脉自旋标记、空间非选择性动脉自旋标记、血管编码动脉自旋标记、基于T2的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血管成像、部分容积修正技术,这些脉冲序列拓宽了3D-ASL在临床中的应用。3D-ASL对TIA的诊断可提供一定的依据,当3D-ASL联合多模态磁共振检查时,诊断准确率可以得到提高,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诊疗依据。本文将对3D-ASL与多模态磁共振诊断TIA的现状予以综述。

1 3D-ASL与多模态磁共振诊断TIA

1.1 3D-ASL诊断TIA

TIA实际上是大脑血流动力学改变,而脑灌注的神经影像可以观测到脑的血流改变,因此使用3D-ASL测量脑血流量(CBF)在临床上是可行的[8]。有研究行双时相(PLD=1525、2525 ms)3D-ASL检查,结果显示当选择较短(PLD=1525 ms)时,对TIA缺血低灌注区显示较为敏感,并对区分病变血管部位具有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方式个性化选择提供依据[9]。有研究对24 h内临床表现为TIA的49例可疑患者进行伪连续3D-ASL扫描,计算出的3D-ASL-CBF图表明3D-ASL在诊断TIA时大脑灌注异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55.8%和90.7%,且脑灌注异常区域与TIA神经功能障碍脑区域相匹配[10],这与3D-ASL可以诊断TIA是相符合。研究显示2例TIA治疗后复查时可见3D-ASL-CBF图上血流灌注部分恢复[11],表明3D-ASL在患者诊断为TIA后经过一系列临床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多次反复评估全脑血流灌注情况,从而判断TIA的预后效果。3D-ASL除了对TIA提供诊断依据、预后判断,还可以对发生脑卒中风险进行评估,有学者对此进行了证实[12]。临床上对于TIA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预测主要通过TIA早期卒中风险预测工具(ABCD2)评分[13]。有研究通过对收治的45例临床确诊为TIA患者进行3D-ASL灌注成像和ABCD2评分[12],结果显示45例TIA患者中共有10例在末次发病后7 d内发生急性脑梗死,ABCD2评分低危组没有发生脑梗死,中危组及高危组分别有2例、8例发生脑梗死,3D-ASL成像中正常灌注组和低灌注组分别有1例、9例发生脑梗死,其中ABCD2评分中高危组+低灌注组发生脑梗死高达9 例,因此3D-ASL 联合ABCD2评分在预测TIA后早期发生脑梗死风险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ABCD2评分中高危组+低灌注组发生脑梗死的概率最高,达90%。

1.2 DWI诊断TIA

弥散加权成像(DWI)是反映水分子微观运动的一项技术,是目前唯一观察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14]。DWI常归纳于常规磁共振检查,国内外研究表明TIA在DWI上表现为未见明显阳性特征[15],这与常规磁共振对TIA检查未见明显特异性表现是相符的,但DWI对急性脑梗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接近100%。

1.3 3D-ASL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TIA

MRA是一种无创的、无需对比剂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提供血管形态等信息,还可以提供血流的方向、流速、流量等定量信号,且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MRA对组织或病变的敏感性及准确性都不断增加[16]。有研究显示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造影(PC-MRA)具有评价TIA患者脑血流变化的潜力,总脑血流量减少与TIA临床发作表现一致[17]。于秀英等[18]的研究表明TIA患者3D-ASL 与PC-MRA 图像患侧灌注减低,且3DASL和MRA联合检查的诊断正确率高于单独使用3DASL或MRA检查,从而提高对TIA的诊断正确率。故MRA及3D-ASL技术是两项无创成像技术,临床上可以选择这两项技术联合诊断TIA,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力的证据。与常规MRA相比,对比剂增强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CE-MRA)不仅成像速度快,而且对远端血管显示更加明显,可以更加准确、完整地观察头颈部动脉血管及病变[19]。有研究选取42 例TIA 患者行3DASL及CE-MRA检查,结果显示CE-MRA的诊断准确度高于3D-ASL,当两者联合检查的诊断正确率高达95%,并且3D-ASL显示低灌注区与CE-MRA检查出狭窄血管的供血区一致[20]。虽然CE-MRA诊断TIA准确度高,但CE-MRA需要注入体内示踪剂的成像技术,对肾功能不全或者造影剂过敏的患者不宜使用,所以临床可以根据患者身体耐受情况,从而合理选择CE-MRA成像技术。

1.4 3D-ASL与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成像(DSCPWI)诊断TIA

DSC-PWI是临床常用的灌注成像技术,具有单位时间噪声对比度高、成像时间短等优点,是测量CBF极佳的方法[21-22]。有研究表明无创的3D-ASL在检测TIA脑血流量灌注异常时与DSC-PWI具有同样的效果[23]。但3D-ASL在较长动脉到达时间的患者中容易出错,可能更大范围评估实际灌注减少区域[24],因此将3D-ASL与PWI优越的灌注特性结合可以更精确地测量CBF[25]。研究显示3D-ASL(PLD=1.5、2.5 s)的CBF图像与DSC PWI Tmax对TIA的缺血病灶检出率无差异[26],对于低灌注面积的显示,3D-ASL(PLD=1.5 s)的CBF图像显示的面积最大,其次是DSC PWI Tmax,而3D-ASL(PLD=2.5 s)的CBF图像显示的低灌注面积最小。表明临床上对疑似TIA 患者可以选择不同的灌注成像方法以及不同的PLD,为TIA患者实际异常灌注区域显示提供依据。

2 小结与展望

3D-ASL 为TIA 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对TIA预后或监测脑卒中提供相关信息,因其无创检查优点,在临床广泛应用,但3D-ASL对TIA诊断具有相对局限性。当患者有自身疾病时,例如烟雾病、动脉狭窄和闭塞或者患者高龄可致CBF水平相应降低,从而高估CBF异常灌注区域或者对PLD延迟[27-28],所以行3DASL检查时建议多时相PLD检查。当患者身体耐受时,可以选择3D-ASL与其他多模态磁共振联合检查提高诊断准确度。当患者对造影剂无明显过敏反应且肾脏功能良好时,3D-ASL可以与DSC-PWI或者CE-MRA联合检查,DSC-PWI具有成像时间快,图像分辨率高等优点,CE-MRA具有显示远端血管的优点。MRA亦是一种无创的、无需对比剂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与3D-ASL显示低灌注区检查出狭窄血管的供血区一致,且两者联合也可以对诊断TIA提供更多的证据。因此临床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合理的选择一种或者多种磁共振成像技术,更好地得到TIA患者表现异常区,为TIA诊断提供多方面的依据,从而对临床治疗、预后、风险监测提供相关依据。

猜你喜欢
危组磁共振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血液相关标志物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病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探讨心肌梗死溶栓实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