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服装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21-12-03 09:48黄国军
纺织报告 2021年3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服装设计校企

黄国军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衣食住行”是基本主题,因此,服装产业本身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人类对于“衣”的需求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过去的遮体避寒到对于舒适度、美观度、时尚度等不同方面的追求,服装设计专业应运而生。教育工作,尤其是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优化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1 现阶段存在的共性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而言,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3个共性问题。

1.1 专业细化不规范

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类型很多,除了与服装相关的“发展简史”“材料”“技法”“品质管理”“成衣制作工艺”等内容外,学生还要学习与市场营销相关的内容,如“服装生产管理”“服装市场与营销”“服装企业督导管理”等,还包括一般的“消费心理学”“市场调查与分析”等相关内容。根据不同高校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细化学科方向不同,所学的内容也并不相同,但总体来看,一般细化为工艺、营销、制作3个方面,因此,学习的内容大多围绕这3个方面展开[1]。实际上,就读该专业的学生本身并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水平,有的学生是文科生,有的是理科生,还有的是艺术类考生,汇聚了不同生源,却没有在专业上作出细致区分,即便形成了不同的专业类型,教学活动的安排也大同小异。标准化的人才“加工”培养个性不同的学生,自然无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2 校企合作项目水平低

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协议,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场所,但实际上,院校所签订的校企合作项目大部分都处于较低水平,甚至很多企业本身与院校专业之间存在“货不对板”的情况,学生无法在企业培训过程中实现相关能力的提升,相反,还会由于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契约协议,无法真正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阻碍了自身的实际成长。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单位本身受到了地域的限制,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可能不是与专业对口或有需求缺口的企业,导致院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在实现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人才的培养或质量达不到企业自身的用人需求,企业与院校的合作无法形成“双赢”的局面,很难保证长期的合作机会,给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营增加了难度。

1.3 服装设计专业缺乏专业教育行为

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脱胎于普通高校本科艺术设计专业,因此,具有非常浓厚的艺术设计学科色彩。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部分高校并没有结合市场变化、学科特性对专业内容与课程设置进行调整,而是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开展教学活动,因循守旧、不断重复,导致相关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显得空洞乏力。对于就读该专业的学生来说,浪费的不仅是金钱与时间,还有社会发展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机遇。

2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针对上述问题,在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下,进一步优化教学本身,促使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创新和改进,真正实现对于学生的人才培养,成为现阶段专业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高校的学生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基础知识不扎实,文化基础不牢靠,缺乏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也缺乏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能力,这就导致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表现得较为吃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对于能力与素养的提升。因此,首先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性,调整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改革,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进而逐步实现对于学生能力、思维的培养,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后续的设计、创作行为[2]。

将教学模式的改革细化到具体专业上,就要围绕课程展开细致的分析。从课程科目到授课时段、从课时安排到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具体的教学改革,才能够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目标。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传统的理论课程不能少;另一方面,可以缩减传统理论课程的内容,加入一些名师讲解,聘请或邀请地方对口专业的名匠进入校园,围绕市场需求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展开教学。在课程结构上,对设计与营销等细化专业要区别对待,结合不同细化专业的侧重点,更新对应的教学内容,充分提炼专业特色。在市场环境下开展校企合作时,也可以采用“优胜劣汰”的方式,从传统的“人才输送”转变为“人才的选择性输送”,让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结合实际以及有效的教学育人活动。

2.2 第二课堂的促进作用

第二课堂就是区别于传统理论课堂的实践课堂,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当下社会迫切需要的就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具有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院校在开展第二课堂时,不仅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也可以结合设计赛事,鼓励学生参与,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第二课堂的教学效果。

如果地方缺乏这类设计赛事,院校可以联合其他高职院校共同创办,让学生自己组建团队和设计作品,利用能够接触到的有效渠道,宣传自己的作品,如通过校园论坛、微信朋友圈、微博转发等,将自己的作品、创意、立意进行展示,通过网络投票,选出优胜作品。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从服装设计、选料到市场营销等,都需要学生凭借自身能力与团队力量来完成,无形之中就实现了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成为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同样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式,开展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3]。如企业内部举办赛事,通过学生与老职工之间的职业技能比赛,学生能够学到企业职工具备而自身所不具备的经验,不断学习与提升能力,成为一块不断膨胀的“海绵”。

2.3 整合资源

校企合作模式不仅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达成合作共识,建立对接渠道,还需要进行各种追踪教学,评价与分析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这样无疑会造成部分资源的浪费,且追踪困难,不利于长期开展教学活动。因此,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需要改进,加强对于教学资源的整合,满足教学需求。

具体到实践,可以充分考虑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优化补充校企合作模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服装设计专业而言,就是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设计能力、研发能力划分为3个不同的板块,院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生以实习生、练习生的身份进入对应的工作室,接受“师傅”对其展开的职业培训,学生边做边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的工作过程,“工学融合”更好地满足了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锻炼诉求。最后,在学年与学年之间的过渡过程中,“师傅”与教师之间形成学习评价对接,完成对于学生特点、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评价,为学生自我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的参考。

现代学徒制更好地弥补了传统校企合作中“一对多”教学的不足,既有效地融合了可利用的地方教学资源,又进一步提升了教学的精度,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院校教学而言,都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于学生个人来说,一方面,社会与院校之间的无缝衔接,避免了学生面临在社会上找不到对口工作、无法有效就业的窘境;另一方面,现代学徒制给予在校学生更多的社会经验与实践经验,让学生在自主就业过程中,拥有更多的优势[4]。此外,学生不仅获得能力、思维方面的提升,相对于同龄人而言,经验、心理上的提升也极为可贵。

3 结语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现代化人才来支撑。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基地,更应当广泛地调研,贴合社会实际,不断优化自身的教育环境、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从传统的“流水线”教育走向“个性化”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服装设计校企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服装设计中的“国潮”思维
基于服装设计要素的气质分析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01—02合刊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