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玫舞蹈创作的哲学意味分析
——以《也许是要飞翔》为例

2021-12-03 20:24黄雨霏
艺术品鉴 2021年12期
关键词:现代舞舞者飞翔

黄雨霏

一、作品的诞生

(一)现代舞的萌生

美国是现代舞的发祥地,举世公认的“现代舞之母”是伊莎多拉·邓肯(Tsa-dora Duncan,1877-1927年),邓肯天性崇尚自然与自由,不但认为芭蕾不够美还觉得是一种肢体的束缚,她对舞蹈的理解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喜好,种种原因,导致了她反叛古典芭蕾僵化的训练体系和固定的程式化表演技术,从而创立了一种“新舞蹈”(又名“自由舞”)。现代舞产生于美国不是一个巧合,它与美国的文化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20世纪初的美国虽然不是最发达的国家,却已经是一个强调自由的地方,表现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气息已经渐渐蔓延于美国各地。当时邓肯只是强调了她的舞蹈要充满自由和自然,并无刻意的表现主义和现代主义,正如中国古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现代舞是现代主义的产物,尽管当时邓肯根本不知晓何为表现主义和现代主义。美国著名舞蹈理论家和评论家约翰·马丁在《舞蹈概论》一书写道“表现派舞蹈直到伊莎多拉·邓肯的出现,才成为一门艺术而形成......它在舞蹈中,的确是一颗浪漫主义的北极星,但对它的充分认识则是在邓肯发现了‘灵魂’并将动作与人的感情直接相连之时”[1](灵魂,昔日美观但毫无个性的动作被发自内心的自然动作取代,身体不再单纯被人欣赏,而是成了供灵魂表现的有利工具),这当中确立了邓肯以及之后的玛丽·魏格曼等人的舞蹈风格统称为“表现派舞蹈”,即现代主义舞蹈。

(二)中国现代舞“乱世”出佳人

中国现代舞的发展,就是从现代主义开始的。任何人,但凡提起80年代后的中国舞蹈史,都必须倾听现代舞的风潮拍岸声,此时,中国舞者逐渐走出已经开放的国门,逐步认识与了解了欧美现代舞并进行学习,在回国后介绍并推广了现代舞这门新鲜的舞种,1986年由杨美琦任校长建立了“广东现代舞实验班”,许多现代舞作品在该时期,积极地涌现了出来,一个广泛的艺术转变悄然地在中国的80年代产生了。1987年,王玫前往广东舞蹈学校(又称“广东现代舞实验班”)学习了三年现代舞,1990年学成归来后便决定了从此投入到现代舞的编创事业中。中国现代舞的第一代,可谓是从无到有的时代,面对那个时期的人们对现代舞的不甚了解,年轻的舞蹈家们需要在社会局势和过往传统的双重压力下不断摸索和打拼直至艰难而有力地站立起来;到了第二代,虽不再受社会局势的阻碍,却要面对的问题仍是来自大众对现代舞的不理解,现代舞这种本质上属于“小众”的艺术,注定要被追求“大众”和“市场”的人们至于“冷库”之中。还有谁,还在纯粹的坚持,还有谁唯独钟爱用现代舞发声,还有谁关心眼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带来的困难,还有谁在做不为金钱“故弄玄虚”的现代舞?然而现代舞从来都在,只是你也许还不懂它的哲学存在。初期的中国舞者们步履微小而谨慎,面对中国现代舞复杂的生长环境,舞蹈家们试探性的在中国展开了对现代舞探索的脚步。90年代,中国现代舞已然茁壮成长,在这个世纪交接的时期,诞生了一部享誉国内外的现代舞作《也许是要飞翔》,作品创作于2000年,王玫的成名创作,一部登上国际现代舞坛的现代舞作品,选用背景音乐为丁薇的《冬天来了》,作品时长5分5秒,舞蹈描述了矛盾重重的失落感情,以及对未来之迷惘。有笔者认为“这一部作品是一部体现王玫个人生命体验的代表之作”[2],作品舞蹈语言自由,也体现出了王玫早期的舞蹈创作特点。《也许是要飞翔》一经问世,便先后荣获国内外现代舞各类比赛大奖,在国内外均获得一致好评,迅速受到国际现代舞坛的关注。

二、作品的魅力:现代舞是一种心态

(一)人生初见已留痕

初次欣赏《也许是要飞翔》这个作品时,能够立即使观者产生应激反应的便是这首让人有些许惆怅又无限悠长的音乐“树叶黄了,就要掉了,被风吹了,找不到了。太阳累了,就要睡了,留下月亮,等着天亮.。冬天里了,觉得凉了,睡不了了,你也走了。”这首舞蹈音乐可以瞬间侵袭了观者大脑,营造了仿佛周围都是荒凉枯叶,唯有自己站在空荡的空间里孤独无助之感。舞者在用碰撞、跌宕、失重等压抑而又有冲劲的肢体语言传达了一种“想要歇尽全力也不舍放弃”的挣扎形象,这个作品具有强大的共情与共鸣之力,可以很快的将观者带入情景且内心在慢慢的“沦陷”。作品出自王玫编创的现代舞作,名为《也许是要飞翔》,作品巧妙之处是,你无法从作品中试图能够找到与歌词相匹配的“树叶”、“风吹”、“流水”、“哭了”等相关的肢体语汇或舞蹈形象,假设没有现代舞知识储备的欣赏者观赏该作品,多少觉得有些匪夷所思,甚至看完了会觉得主题音乐与动作牛头不对马嘴,但这恰巧是现代舞不同于其他传统情节性、抒情性强烈的舞蹈作品的关键,倘若你反复斟酌、重复欣赏、细细品味,不去看懂动作是什么而是去感受演员通过肢体语汇传感到你内心的某种强烈的情绪是什么,你就开始会有所顿悟,便开始对作品产生了“共情”能力。

(二)心大于行,而又心行相随

正如王雪说过:“与其说现代舞是一种舞种,不如把它说成是一种内心的冲动,一种感觉”,又有美国著名现代舞蹈家约瑟·林蒙说“现代舞指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对舞蹈艺术与时代同步的必要性的认识”[3],因此,《也许是要飞翔》向我们传达它那一种清晰又深刻的哲思“力量”,它是一种经历于舞者身心,是在她的时代里内心的冲撞与不安,渴求美好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矛盾感冲击力。不难发现的是,同一样的视、听、动觉的传达,为何舞者选用女演员,倘若选用男演员的肢体传达出来的感觉与想象岂不是更具有张力?其冲突不是更显强烈吗?这与作品背后的舞蹈家其生活阅历、创作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舞蹈创作的艺术构思是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创作过程因人而异,同时创作中的题材是对舞蹈家的一个考验,创作题材取决于舞蹈家的个人社会经验、创作题材来源的可靠性以及社会的审美导向等问题。王玫是一位立足于当下新一代女性之愿景而发声于社会浪潮中极具人文主义情怀的现代主义和表现主义编导家,她擅长借用现代舞蹈的自由和想象,放肆地倾诉自己对以往岁月中的所思所想,用艺术的形式为女性的角色诠释了更靓丽的风貌,呼唤着当下女性内心中的勇敢与坚强。因此,选择女性角色既是体现了王玫对女性的人文关怀,也是企图通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代表向崭新的社会展示了女性渴望冲破旧制的牢笼与枷锁,勇敢追求独立与新生的曲折历程。

三、作品的“故事”与身体的亲密对话

(一)王玫与她“女性爱情”的现代舞

1.对现实的追求与倾诉

王玫被许多人视为孤傲不群的舞者,一位舞蹈作品被毁誉参半、褒贬不一的女编导。无论外界或褒或贬的声音,其艺术作品的风格都被强烈地凝聚在了她的个人生命体验中,并通过作品的集中表现,共同形成其独有的个性风格。王玫的作品,多数浸润在深沉的悲观色彩中,最主要的根源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王玫舞蹈作品对现实生活真实的反馈;二是王玫对传统的勇敢叛逆与其自身孤傲不群的个性。[4]都说编导的灵感都来源于生活的体验,,显而易见,王玫是一位十分热衷于现实、喜欢反映现实的舞蹈编导家,在现实生活中她真切感受到的一切一切,她都想用舞蹈给人警醒、用舞蹈让人的心灵不再沉睡,只有舞蹈可以在舞者忘我地状态下却又清楚地告诉人们“我所思,我所想,引其思,发其想。”独舞《也许是要飞翔》,在悲凉氛围的音乐渲染中,揭开了人对内心世界的探寻,勾勒出情绪与思考的轮廓,表现了人在遭遇挫折后的心灵顿悟——对自由的向往和不可放弃的精神追求。作品在悲凉中渗透着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

2.异曲同工,舞传人生

王玫的另一代表作《旧夜》的女人心,是对现代女性最为隐私一面的生存状态的一种赤裸裸的曝光,作品彻底体现了女性的呐喊,体现了女人最柔软又最亢奋的心,这和作品《也许是要飞翔》中,女子痛苦挣扎想要冲破现状的牢笼枷锁有异曲同工之妙。王玫认为,人生就是一个悲剧,舞蹈是悲剧的升华,正是有着这样的认识,无论是作品选材还是结构,一切一切的舞蹈活动都在不知不觉中带上了悲剧的烙印。王玫宣扬了女性的个性,追求着女性的平等,渴望似水的心灵可以从社会中得到那份安稳的慰藉,更加印证了《也许是要飞翔》力图表达女性那颗孤独脆弱但又渴望被社会关心与渴望得到更多温暖的心,通过看似支离破碎的舞蹈语汇夹杂着心中的五味情思去努力突破过往社会的重围,让女性获得“新生”的强烈情感,作品中处处饱含着引人深思的哲学意味。

(二)一位饱含人文情怀的智者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人文主义倾向人类个性的关怀,强调维护人性的尊严,实现自我价值是人文主义主张的思想之一。韩芙丽在她的新舞蹈宣言中开篇宣告:“我的舞蹈,是关心人的价值艺术,它只是全人类的和谐的价值......”她的舞蹈关心的是人的现实价值,她的编舞技法多是“服从人的自然动作”,因而,人不可能表现现实生活而不先把动作“人”化,因此,她主张,现代舞蹈家必须放下足尖并赤着脚去建立起人类和地心引力及现实的关系。[5]皮娜·鲍什面对舞蹈剧场争议时说过:“我从来没有想过到底在做剧场还是在做舞蹈,我只想说关于生命,关于人,关于我们”,[6]是的,皮娜鲍什和韩芙丽的观点无疑都表现出了自己明确的舞蹈价值观点,并且树立了自己的作品倾向于表现人文主义的哲学标杆。就像王玫带着我们从她的作品中探索这个世界,警醒世人,让悲剧和悲情不再,振奋人心的是,我们已通过王玫的作品看到了中国现代舞的曙光,从王玫那一带现代舞人开始已走出一条初具成熟的中国现代舞道路。在创作过程中,个体心灵的艰辛探索与肉体摸爬滚打的撞击、挣扎与矛盾,正是一个“悲剧”的酝酿。作为一名现代舞者,王玫常常顶着“搞现代舞的人没有不抽烟喝酒的”的评价在创作......王玫在面对蒲以勉采访她前往广州现代舞实验班学习的心得中说到:“我是现代人,想接受舞蹈上的现代东西,所以决定去广州。还有一方面是我摆脱不掉寻找自我感受的力量,它合乎现代舞的理论......我认为这段时间得到的最大认识,并不在于西方现代舞技术怎么高怎么好......西方现代舞新鲜的理论并不多,但新鲜的方法层出不穷”[7],王玫是个真正的舞蹈家,因为她“真心”对待自己的舞蹈事业,创作永远要跟随者自己的感受走,而不会忙碌的追随世俗的利益做自己不想做的艺术,人们的是非眼光,总是以偏概全,用惯性思维去对待不同的事物和人。王玫,正以一名诚恳的现代舞实验者的身份,在中国现代舞的生存环境中勇敢地摸索前进。[8]都说每一位现代舞家都是浪漫的哲学诗人,王玫亦是这样的“哲学诗人”。

(三)是的,我们渴望飞翔

王玫在面对蒲以勉的采访中提到:“我希望对中国现代舞的含义不要狭义理解,舞蹈界内部首先要在思想上互相松绑”。[9]对于女性同胞而言,定有对社会独特的女性视角的诠释,女性对憧憬恋情、向往婚姻、害怕离别、心疼父母、关爱他人等等情感,会比男性更为敏感而细致,我们确实应该对社会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女性给与更多的关注与关怀。细细品味《也许是要飞翔》,渐渐领悟了作品要传达的这种“感觉”,此中“心态”,其实作品中舞者松弛有度的动作,零碎冲撞的舞蹈语汇,矛盾冲突的内心,不过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精神渴望:一束光,孤独地从舞台一侧照过来,投射在一个年轻女子的身上。短短的睡衣,掩饰不住她青春的躯体,更掩饰不了她缓慢的步伐里流露出的失意。欣赏这样一个并不描述故事而唯有一连串让人难忘的舞蹈动作之时,首先要寻找感受现代舞的感觉。这是一个倾述美好理想与现实冲突的舞蹈,心灵想要飞翔却受到了某种莫名的阻挡;动作跌宕起伏的幅度、力度、速度都非常的大,甚至大到我们可以用“激烈”来形容,动作的大起大落,实际上对应着情感的大起大落,是内心的一次次冲撞与不安,才带来了人体动作上的种种剧烈运动。[10]

四、结语

《也许是要飞翔》这一现代舞力作,深刻揭示了现代舞的强大感染力,它的“发声点”在于本体之心,心动之而后体随之。虽然现代舞也有很多流派,很多技巧性需要我们去掌握,但是最后不管我们学的是“3D体系”(早期现代舞德尔萨特、达尔克罗兹和邓肯的训练方法)、玛丽魏格曼的“紧张—放松”,还是玛莎格雷姆的“失衡—复衡”技巧训练,亦或是21世纪后在探索中不断出新的现代舞训练方式,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舞蹈中形成舞者自己的语言,舞出最真实感受的自我。从一个作品《也许是要飞翔》引发了对编导王玫的认识,感悟了王玫在舞蹈创作中的舞蹈哲学思想——它是表现主义、人文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完美结合。

现代舞在中国发展的这片土壤中获得了越来越稳定的群众基础,于是也触发了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代舞在新世纪、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之发展的状况与未来发展道路的思考,王玫的现代舞创作富含的哲思理趣在当今社会同样有形无形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时而是一剂良药,时而是一场自省,现代舞无处不充满着哲思理趣的深意。

猜你喜欢
现代舞舞者飞翔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飞翔吧,少年!
飞翔(上)
浅谈现代舞在综合性大学舞蹈教学中的开展与普及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探究现代舞艺术的发展
——东西方现代舞艺术的融合
论现代舞基训与现代舞编导的关系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
独自前行 迎风飞翔
颜荷:跳上国家大剧院的女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