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缓解后学生返校后的心理问题及其相关因素调查

2021-12-03 23:46柯程仁罗芳胡丽平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意念中学情绪

柯程仁,罗芳,胡丽平

为了应对2019年底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中国于2020年1月27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封锁,限制外出,使每个人都面临隔离压力。对于青少年而言,学校的关闭和户外休闲活动被强行取消[1-2];为了确保学生不耽误学业,多地实行在线教学[3]。但是在线课程效率低[4],以及易于浏览各色网站及玩游戏等,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5-6]。疫情缓解重返学校后,部分青少年出现了心理问题,甚至出现自杀意念或行为。本研究探讨COVID-19缓解后,中国西部在校学生返校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相关因素。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为2020年5月至6月在甘肃省和四川省的所学校的在校(小学5年级至高三)学生。根据返校进度、教育资源设置情况及就近原则选择四川乐山及甘肃兰州的学校,分别为周坡镇中心小学、底煲乡中心小学、沐川实验中学、乐山市第十二中学、兰州市城关区耿家庄小学、兰州第七中学、兰州市第十中学、兰州市第三十三中学、师范中学、恩玲中学。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每所学校随机选择1~3个班级,并邀请所选班级的所有学生自愿参加,并经由学校和家长同意。参与者在正常的10 min课间休息时间内匿名完成人口学资料采集,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年级,所在地(四川/甘肃);同时进行情绪评估。现场没有任何老师或学校工作人员;调查表(无论是否已完成)均以密封的信封寄给研究人员。

1.2.2 情绪评估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 评估过去两周的情绪状况[7-10],SDS在中国被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其信度为0.8[11],。SDS含20个项目,响应范围从很少(1分)到持续(3分);以50分定义为有抑郁情绪,程度判断标准:50~60分为轻度,61~70分为中度,>70分为重度。自杀意念由SDS中的第19项“我认为如果我死了,其他人会生活得更好”评估;“很少”为没有自杀意念,而其他选项为有自杀意念[10];心情低落的原因设定为学习(包括学习成绩下降、学习压力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家庭(包括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谐、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高、家庭经济差)、人际关系(包括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差)、心理问题(焦虑、委屈)、校园欺凌(挨打、被嘲笑和孤立)、生活(饭菜不好、琐事、对未来迷茫)、情感(失恋、表白被拒绝)、天气(闷热)。

2 结果

2.1 人口学资料 共有1 119名学生完成调查;调查对象甘肃省包括小学5、6年级及初中和高中学生,四川省包括小学5、6年级及初中学生;男570名,女549名;平均年龄(14.2±2.4)岁;小学417人,中学322人,高中380人。

2.2 SDS评分结果 根据SDS评分,691名(61.8%)学生认为自己情绪低落,其中男生344名(49.8%),女生347名(50.2%);轻、中、重分别有405名(58.6%)、233名(33.1%)、53名(7.7%),小学分别为142人(20.5%)、67人(9.7%)、11人(1.6%),初中分别为135人(19.5%)、81人(11.7%)、16人(2.3%),高中分别为128人(18.5%)、85人(12.3%)、26人(3.8%);心情低落主要的原因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习相关(36.8%)、人际关系(14.6%)、家庭原因(8.1%)、生活质量(6.9%)、校园欺凌(2.9%)、情感矛盾(2.5%)、炎热天气(1.3%)。390名学生承认自己有自杀意念,其中男176人(45.1%),女214人(54.9%);分布在小学112人(16.2%),初中130人(18.8%),高中148人(21.4%);女生及高中学生出现自杀意念的比率明显高于男生及小学或初中生(P均<0.01)。

2.3 情绪低落及自杀意念的因素分析χ2分析显示,产生抑郁情绪的相关因素为学习(OR=2.46,P<0.05)、家庭(OR=1.73,P<0.05)、人际关系(OR=2.04,P<0.05)、心理问题(OR=3.03,P<0.05)、校园欺凌(OR=3.70,P<0.01)、生活(OR=6.49,P<0.01)、情感(OR=9.40,P<0.01)、炎热天气(OR=2.37,P<0.05);自杀意念与学习(OR=5.49,P<0.05)、家庭问题(OR=2.61,P<0.05)、重度抑郁(OR=11.90,P<0.001)、性别(OR=1.79,P<0.01)及年级(OR=1.74,P<0.05)有关。

3 讨论

本研究为探索中小学生返校后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关成因。选取甘肃省及四川省10所学校(从小学5年级到高三)的全班同学在课间休息时间参与匿名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收集及SDS情绪状况自评,自行找出心情低落主要的原因。结果共有1 119名学生完成调查;有691名学生认为自己情绪低落,390名学生承认自己有自杀意念;心情低落主要原因位列前5名的依次为学习相关(36.8%)、人际关系(14.6%)、家庭原因(8.1%)、生活质量(6.9%)、校园欺凌(2.9%)。

对于抑郁的风险因素而言,年级高、学习压力大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这表明年级越高,学习压力越大。先前的研究也同意以上观点,即受教育程度越高,学习压力越大,越容易出现抑郁情绪[12-13]。

对于家庭原因诱发的抑郁情绪而言,可能是在疫情期间,由于被禁足在家里,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机会也变多,而长期待在一起会增加家庭矛盾。一项调查显示,67%的父母觉得孩子不好管理[3]。再加上经济和文化的因素,家庭气氛不和谐,青少年被施暴的行为增加[5]。在被虐待后,由于得不到社会的支持(如儿童和青少年保护机构),这会增加他们的应激反应和抑郁情绪[5]。这些心理阴影甚至可影响他们一生,减少他们的寿命[5]。

对于人际关系,特别是青少年与老师和同伴的关系恶劣也会导致抑郁情绪。先前的研究表明,当青少年遇到困难时,没有得到社会或学校的支持,内心的孤独、空虚感以及无助感容易产生抑郁情绪[14]。与之相同,恋爱中关系紧张(如争吵、失恋)则可以导致抑郁情绪[15]。由于恋爱关系的新颖性和复杂性,再加上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式,他们经常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特别是抑郁情绪。

对于遭受过校园欺凌的学生来说,重返校园又可能再经历校园欺凌,而中国中小学生经历校园欺凌后表现出较高的抑郁水平[16]。青少年几乎不可能独自克服欺凌受害的负面影响。相反,需要外部支持来减少抑郁心境的程度。

另外,生活质量差、天气闷热也和抑郁情绪有关,这可能和多种因素(如学习压力、家庭矛盾、疫情)有关,食堂饭菜及居住环境变差、闷热的天气还需要强制戴口罩,会使学习压力本来就大的学生来说心中更加烦躁、易怒,觉得委屈,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会也容易引发抑郁情绪,这也和缺乏社会支持有关。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重度抑郁患者、学习压力大、高年级、女性、家庭支持也是自杀意念的风险因素。研究表明高年级的学生也容易产生自杀意念,特别是女性,她们对家庭和社会支持的敏感性更高,这也会增加对压力过度敏感的风险;与Wan等[17]发现一致。随着年级增加,学习任务更加繁重,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再加上由于疫情的耽误,开学后为了弥补落下的课程,学校往往会增加学习时间和作业量,再加上学生还不适应开学后生活的情况下,造成他们的学习压力大增,使得他们心理负担增大。而重度抑郁患者本来就有负性认知,认为生活无助无望,更容易有极端的思想。有研究[18]发现,青少年产生自杀意念可以缓解压力,这可能被他们视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然而,青少年有很强的模仿行为[19],当看到这种解决方案有效时,他们倾向于效仿。

综上所述,青少年入学后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问题明显与抑郁情绪有关,而高年级的女性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和自杀意念。虽然中国的青少年学生离疫情开学已经有一段时间,但全世界还有很多国家的中小学生没有开学,而且这类研究较少,这为预防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意念中学情绪
菜市场离我只有一百步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情绪认同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