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社交状态不是人人成为“社牛”

2021-12-03 20:25任冠青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社恐坦言职场

任冠青

当不少年轻人自称“人均社恐”时,“社牛”却作为另一种存在火了。“社交牛掰症”号称人类社交天花板,形容一个人在社交方面毫不胆怯,无论跟谁聊天都能游刃有余、无惧尴尬。与社交小透明不同,“社牛”们似乎有一种天然的“C位”存在感,三言两语便能成为人见人爱的焦点。

对照“社牛”自信爆棚的社交状态,许多年轻人都坦言自己实在是太过瞻前顾后、局促不安了:总是担心话掉到地上,害怕自己的发言引发误解,于是“话少青年”成为一种社交保护色;碰到陌生人就开始莫名紧张拘束,全然没有了跟好友插科打诨时的随心自在;饭局上,好不容易想出一句妥帖回答,却猛然发现其他人早已展开下一个话题……

不难发现,“社牛”之所以会引发集体围观,并非因为人们在其中看到了自己,而更多是看到了自身的“反面”。“社牛”引发讨论背后,是年轻人普遍存在的社交焦虑:那种能言善辩、随性自如的状态,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步入社会之后,人们越来越体会到社交能力对维系良好职场关系、推动信息和资源获取的重要性。比如,同一批入职的新人,那个每天元气满满地跟每个人打招呼的同事,总能更快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一跟同事碰面就“尴尬癌”发作的人,则可能长期变为不受重视的职场小透明。正因如此,“社牛”才会受到不少人的艳羡。

擅长把现场气氛“搞活”,在各类社交场合如鱼得水的“社牛”当然值得被欣赏。可是仔细想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也不可能长期扮演与自我本性不符的角色。一个“人人皆社牛”的社会,既不现实,也会单调得可怕。与其把“社牛”视为最佳交往模式,不如鼓励每个人探索属于自己的良好社交状态。

人际交往中的痛苦,很多时候与模糊不清的自我认知有关。不少“社恐”人士就坦言,自己之所以会在公众场合显得刻意而局促,是因为总会在内心预设一个良好形象样板,而这一模板又与真实自我相差甚远。太在乎他人的眼光,不仅让自己心力交瘁,也会表现得极不自然。

理想的社交模式,应该是基于自身性格底色之上的坦然状态。我身边有一些朋友,平时话并不多,好像不符合“社牛”人均侃侃而谈的标准。可是,他们的好人缘却不是通过刷存在感刷来的,而是每次与人沟通时的坦诚,是在朋友需要的时候,给予最妥帖、温暖的安慰和支持。那份云淡风轻,本质上是诚实接纳自己后的自然流露。他们不需要强行扮演“搞气氛”的“社牛”来收获友谊。

人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在日常社交中获取情感支撑。即便是自我调侃“社恐”的年轻人,也不会是绝对封闭的。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放下过多的社交包袱,慢慢打开内心,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两天在追《现代爱情》第二季,其中一集的女主角的变化让人颇为感慨。此前,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连每天见面的同事是否有孩子都不知道。也许是出于爱情的力量,让她在此后有了更多共情力,还会主动陪伴那位同事去做手术。而对方回赠的一个拥抱,也让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温暖。

也许,这才是年輕人应追求的理想社交状态:在接纳自我的基础上,一步步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拧巴地逼自己成为“社牛”。

猜你喜欢
社恐坦言职场
校园社恐人的real one day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你有“社牛症”或“社交恐惧症”吗
流行语镜像中的文化面相(三十四)
自称“社恐”的你,真的“社恐”吗?
《坦言》中“卡里斯玛”解析及女性文化的建构
职场要减龄 特立独行第一名
总有一天,你会为自己的傲娇买单
职场首页
疯狂的职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