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之我见

2021-12-03 04:32田良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42期
关键词:欣赏课初中音乐课堂教学

田良

摘要:欣赏课不比唱歌课,是孩子们不太喜欢的音乐课内容,初中生还是比较喜欢唱唱跳跳的。但是,音乐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课标也强调: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所以,音乐欣赏课必须上,还需要上好!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呢?我想这可能是我们大多数音乐老师遇到的或者是在探讨的一个难题。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谈谈我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借鉴他人或自己揣摩总结的教学经验,希望能得到同仁们的指点。

关键词:初中音乐;欣赏课;课堂教学

一、科学地整合教材内容

经常见一些老师讲授欣赏课,一节课只选取一首乐曲作为授课内容,并且也不穿插音乐知识在里面,而是把作品的相关知识抠得很细。例如,有些老师给学生欣赏作品时,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到作品的表述内容,从作者的生平到作者的创作过程,再对作品各要素的欣赏、分析都做一一的详解。还有老师不仅课堂内容少,而且还主次颠倒抓不住重点。我见过一老师讲《二泉映月》,他把阿炳的生平资料介绍的忒详细,然后听了遍乐曲,讲了讲二胡的音色特点就完事了。

以上所列并不是评价老师上课的优劣,我的所指主要是想表明我的课堂教学观念。以上列举的这几节课,授课内容都是选取了一首作品,并且也没有穿插上任何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等等。我觉着这样的授课内容安排有点不合适:一是这样上课很难完成课程设定的教学任务;二是不符合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的授课要求。所以,我觉得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首先要根据课标要求科学合理地对教材内容的进行整合。整合教材:第一,一节课必须选取一部作品以上的内容,或者是一部作品加音乐知识(或者从活动练习板块中任选合适的项目),或者是选取两部作品以上作为一节课的授课内容。第二,整合内容一定要紧扣课标要求,做到科学合理。遵循教材编排中从整体到部分、从易到难等等的一些基本规律。例如:湘版七上第三单元八音和鸣(一),我是这样整合教材内容的,音乐知识“中国民族乐器”和民乐合奏曲《欢欣的日子》作为一课时内容,剩下的三首独奏曲作为一课时内容。这样第一节课让学生掌握音乐知识“中国民族乐器”的分类,辨认各类各件乐器,听辨并感知民乐合奏的音色特点及赏析作品。第二课时再听辨感知二胡、笛子、琵琶三种类别的代表乐器的音色特点及赏析作品。这样整合教材是因为教材内容的编排有一定的连续性:《欢欣的日子》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侧重于对民乐“合奏”的音色特點和音响效果的知识传授,以及对民乐队、乐器的总体认知及感受;而后边的几首乐曲,则开始侧重于单件乐器的音色识别及表现作用,遵循了从整体体到部分的循序渐进规律。民乐和管弦乐欣赏系列单元,基本都是遵循了这个规律,所以我个人觉得这种教材内容整合比较合理。

二、充分利用好导学案

欣赏课有好多音乐知识和作品相关内容需要学生先了解或掌握后才会有效的欣赏作品。而这些内容如果全靠教师在课堂上领学生学习的话,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有时还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利用好导学案的话就会事半功倍。一是能让学生提前认知、了解、探讨,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二是丰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作品有更全面的认识。

例如:我在讲授湘版七下第二单元七彩管弦(二)时,把《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片段)和音乐知识融合到一课时。内容容量比较大,我给学生印发了导学案,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音乐知识“西洋管弦乐器”,主要包括管弦乐器分类,各组乐器的音色特点,各件常用乐器的音色特点;二是作品《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的作者及作品简介。提前印发给学生,有些内容直接设计问题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讨论、看书、查资料。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便于发现学生学习难点,一边作重点讲解。既节省了时间,更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善于用具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作品要素

在欣赏课中,有些作品很难用语言文字来概括表达作品的情绪、旋律、节奏等特点,就是用上合适的词语也是抽象的,不被大部分学生理解和接受。如果是让学生自己说出或是在老师的提示下说出那就是更难的事情了。

有些老师很聪明,对这种情况的处理是给出ABCD几个选项让学生选。例如有一老师在讲授欣赏苏南吹打《将军令》时直接把《将军令》的风格特点等用选择题的形式呈现个学生:风格是     ;A、粗犷豪放B、清新活泼,属于    形式。A、粗吹锣鼓B、细吹锣鼓,学生很容易选出,比直接告诉他要好得多。

但还有些概括作品特点的词很抽象或是很难用词汇来表达。例如对比欣赏《野蜂飞舞》和《幽默曲》时,课本上呈现出这样一道题目:

我第一次教授这一课时,面对上面旋律和节奏中的词语,我绞尽脑汁想了很多提示学生概括这些词语的话语、场景动作等等,学生还是不能做到。我个人本身也觉得这些词包括类似的词语都很难说出,也很难让人接受。“轻快活跃”我觉得少了凝重的气氛,“节奏感强”和“变化多端”不在一条对比线上,得直接问学生节奏型上哪个复杂,节奏感上哪个更强烈。

后来见有老师让学生编排舞蹈、游戏等形式来表现乐曲的音乐情绪起伏等要素的。但我觉得这种授课活动更难,耗时间更多,除非课前排好课上搬出来演戏。像我们音乐素养薄弱的农村学校,这样的课得用多少工夫啊!这种课对常态课教学没有多大意义。但是这种教学方式是符合音乐理论有关内容的:音乐鉴赏也是也是一种认知过程,心理学家布鲁纳将认知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动作表象、图像表象、符号表象。后来我便不断思索,尝试了几种肢体动作让学生展示,其中最有效果的是,让学生用双臂模仿过山车的动作,来表现《野蜂飞舞》上下翻滚的音流,很形象地表现了野蜂盘旋飞翔的情景。博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而《幽默曲》的表现,也是让学生用了最简单的小跳来展现旋律起伏的,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由于动作简单易操作,符合大多数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们都积极参与,气氛活跃热烈,有种简约质朴的美感。

引导学生用具体场景来感受乐曲内容及情绪,例如欣赏《卡门序曲》时,先带领学生分析旋律各要素对作品表现力及表现的场景。主题A的欣赏,先带领学生拍节奏,体验密集型的节奏带给人的紧张、激烈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打击乐器的利用、弦乐器的力度加强,等等这些都渲染出一场想象即将开始的狂热的斗牛场面。主题B和C的欣赏,也同样用这样的方式去欣赏。

四、乐曲欣赏能唱则唱

初中生的音乐课堂表现还是以唱为主,所以乐曲欣赏课能让学生唱的就让学生唱,唱主题旋律。有些乐曲是直接引用民歌作为主题,那就直接让学生唱民歌。例如,马思聪的《思乡曲》、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有些乐曲主题旋律简单易唱,直接唱乐谱。例如,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主题Ⅰ、《梅花三弄》主题等等。有些乐曲主题可以给其填词,学生很感兴趣的。例如德沃夏克的《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李叔同填词作歌《念故乡》,学生很喜欢,易唱且易识记。受其影响,在欣赏朱践耳《欢欣的日子》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熟记主题Ⅱ的旋律“问答”表现形式,我根据乐曲的创作背景及表现意境,给这段旋律填了段歌词,如下:

学生对这段填词特感兴趣,对这段旋律识记的特别快、对旋律的“问答”表现形式印象也特别深,课堂效果挺好的。

五、以评价反转目标教学,强化学生记忆

最后,我说说评价检测上的一点技巧。直接以课例来叙说:1.对音乐主题识记的考察。比较容易唱的主题旋律,让学生唱一唱。不易唱的可设置题目让学生听辨。例如《图画展览会》第六段《两个犹太人》中的“富人”主题和“穷人”主题,旋律很难唱,可设置成听辨选择题:聆听下面乐曲主题片段,从中选出《两个犹太人》中的“富人”主题和“穷人”主题。注意在提供乐曲选项时不要提供学生比较熟悉的乐曲作为陪选项,以防学生用排除法做题,起不到很好的检测效果。2.对作品感知能力的考察。对作品情感、意境、内涵及各音乐要素感知能力的考察,可以用作品给合适的视频、图画、场景等选配背景音樂。3.歌乐结合用教师的身体力行考查学生。我说的这一评价内容的意思大致是,有些歌乐曲欣赏完后,可把歌乐转换形式,即歌变乐、乐变歌。有教师发挥自身的音乐技能代替纯音响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评价手段。例如,欣赏《卡门序曲》时,可唱《斗牛士之歌》的副歌部分,让学生听辨。再如欣赏福建民歌《采茶灯》时,可变为弹钢琴曲《采茶扑蝶》主题,让学生听辨。另外,教师的民族器乐、舞蹈、戏曲等都可以用上。这种篇评价形式的优点:一是歌乐转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识记。二是教师的身体力行更贴近学生,具有亲和力。同时,也巩固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提高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评价,不管是音乐教学还是其他学科教学,只要奉行“用心”二字,用心学习钻研业务,用心教学反馈总结经验,就会不断提升学生和自己的各项素养。同时也体现了自己对教学事业的责任与担当。

以上所述,是我对音乐欣赏课的一点认识和见解,非常粗浅拙劣,甚至会出现谬论。但是我非常想写出来,并且特别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指正与帮助。

参考文献:

[1]王丹.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方法之我见[J].数码设计(下),2020(02):32.

猜你喜欢
欣赏课初中音乐课堂教学
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
探讨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师生互动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