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地区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

2021-12-04 02:18湖南省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宋和明
亚太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文明小学生素养

湖南省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宋和明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综合国力越来越强盛,为了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我们应该多渠道、全方位抓生态文明素养教育。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教育资源不同,我国边远地区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应该努力去提升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尤其是提升边远地区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边远地区小学生教育现状

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在边远地区中小学校相对薄弱,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边远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对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边远地区小学生的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校环境方面

教育环境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水平,从而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边远地区的中小学校建设向来是一个难题,学校的教学设施不甚完善,教学设备也相对缺少,学校难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优美、现代化的学习环境,也难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激励学生学习,更谈不上为学生安装电子白板之类人工智能的学习设备。甚至为学生添置好的课间娱乐设施也成问题,导致孩子在学校不能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度降低,学习动力也不足。国家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对于一些农村边远学校的投入还是存在一些差距,因此也造成了边远地区教学设施的落后,导致边远地区的学生学习质量相对不高。

(二)教师教育水平方面

农村地区教师整体素质偏低。以我县为例,经调研,全县乡村学校共49所,教师2216人,其中特岗教师420人,县域自主招考新教师382人,临近退休老教师400人,临时代课教师198人,这些教师占农村学校教师总数的63%。显而易见,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令人担忧。同时,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大多是中师学历,有的是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他们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挑起了边远地区的教育大梁。由于地处偏远,他们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特岗教师和自主招考的新教师,他们很多人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没有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缺乏课堂教学技能技巧,教学经验也不足。国家之所以大力倡导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农村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也是因为农村地区的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低下,这也是边远地区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

(三)家长重视程度方面

边远地区小学生的家长,一方面是文化程度不高,多数是高中或初中学历,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和培养孩子,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去读书就万事大吉了;另一方面是大部分小学生的家长为了家庭生计,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孩子外出务工,让孩子跟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普遍溺爱孩子,又不懂教育,导致家庭中没有人引导孩子学习,不能让孩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意义。因此,边远地区的孩子大部分在学习方面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有些孩子想要为家里减少负担而放弃学业。边远地区有些家长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培养,甚至有些家长错误认为即便是上了大学,也不一定有稳定的工作,干脆让孩子早点在家跟着父母种地,等年龄大了就去外地务工挣钱,让孩子养成了一种觉得日子差不多就行的错误思想。

二、培养边远地区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性

边远地区大多是贫困山区,山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然而水、电等资源匮乏,所以在边远地区培养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对当地人民、环境、国家来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对学生本身和当地人民的重要性

提高边远地区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可以帮助小学生独立思考,让孩子从小对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有自己的主见,这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有着积极的意义。边远地区的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很弱,经常乱扔垃圾、污水乱排放,随意砍伐树木、捕杀野生动物、损毁耕地等,所以边远地区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高可以有效改变周围村民的思想,帮助村民提高生态文明素养。例如,教育学生垃圾分类的方法,并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评选环保家庭,开展生态文明进社区的公益宣讲活动等。小学生在学校学到了关于保护自然的知识,回到家可以给家长传播这些知识,在家长破坏自然环境时提醒他们,让家长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增强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二)对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边远地区的环境优美,树木枝繁叶茂,但是边远地区的人民对于保护环境的意识非常薄弱,所以提升边远地区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显得尤为重要。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可以有效促进人们对该地区的环境保护,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国家提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谋而合。边远地区的一些资源比较匮乏,例如缺水缺电等,边远地区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可以让孩子提高节约资源的意识,对这些宝贵的资源能更好地利用,发挥更大的价值。

(三)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边远地区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能促进国家全民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使得每一个公民都具有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让全民参与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敬畏大自然的行动中来。全民的生态文明行为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他们对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提升公民的生态文明素养,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着重大意义。

三、培育边远地区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所以小学教师要引导小学生保护自然,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例如,学校可以在绿色草坪上标识“小心你的脚,不要踩踏我,我也会疼”的温馨提示,避免学生在草坪上随意奔跑踩踏;在大树上挂上“一棵树加一棵树,就是一片森林”的警示语,告诫学生不要随便折树枝;在花坛边标注“摘掉的花儿会死,留下的花朵会永远美丽绽放”定样,让学生不要随意采摘鲜花。这些温馨提示语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养成绿色的行为习惯,规范生态文明行为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为重要,好的习惯成就人的一生,在小学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绿色行为习惯是每一位教师的重要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生活告诉学生,哪些是绿色的生态文明行为。例如,在学校食堂就餐时,教师可以教育学生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快餐盒和一次性水杯,并且要节约粮食,不能浪费,提倡光盘行动。学校可挑选一批光盘小管家协助管理,用餐时提醒学生“能吃多少添多少”;去卫生间洗手的时候,不要一直开着水龙头,洗完手后要记得关水龙头,不浪费水资源;放学后,离开教室时要记得关灯,节约用电,安排“节能小卫士”专门管理班级的用水;放学回家时,提倡步行、骑自行车或尽量少乘坐公共汽车或私家车,减少尾气排放;提倡使用环保袋,不用或者少用塑料袋;日常生活中,不乱扔果皮、纸屑、垃圾、废弃物,通过一系列生态环保教育活动,让学生养成绿色环保、文明的行为习惯,规范日常生活中的生态文明行为,将保护环境转化为自觉行动。

(三)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边远地区的一部分学生受家长日常生活的影响,他们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出现了严重的偏差,生态文明观念缺失。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正确引导学生形成绿色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在学校举办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班会、主题队会,重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知识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在活动中更加深刻地去完善他们的绿色价值观。特殊日子如世界水日、地球一小时、世界地球日、世界湿地日、世界粮食日,可开展环保教育实践活动或宣讲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环保小卫士活动,为保护生态文明环境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提高学生环境保护责任意识。

全民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既满足了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边远地区小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对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有着积极向上的作用,它可以带动全民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文明小学生素养
请文明演绎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漫说文明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对不文明说“不”
我是小学生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