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构建

2021-12-04 13:07杨芳
岭南音乐 2021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教学方式人才

文|杨芳

目前国内高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多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不尽合理,导致音乐专业毕业生实践不足,核心竞争力低,较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与此同时,社会发展又使得人才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综合应用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考察指标。据此,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模式应根据社会需求做出相应调整:因材施教,重视特色课程的开发;因需施教,重视培养方式的转变;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并制定相应的指导方案,补不足扬所长,夯实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对音乐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1.当前音乐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音乐人才的培养既有传统师徒学艺的影子,又借用了西方高等教育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生源参差不齐、选拔机制不尽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不尽科学,理论与实践分离、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等诸多问题。

1.1 生源参差不齐,选拔机制不尽合理

音乐艺术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不仅需要学生爱好音乐,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音乐天分和音乐素养,因此高校在招收音乐专业学生时,需要对报考的学生进行合理的选拔。近年来,美育的发展和普及有效提升国民鉴赏水平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音乐特长生的选拔难度。

随着各艺术专业高校及综合类高校音乐特长生的扩招,成为音乐特长生不再是少数天之骄子的特权,音乐特长生生源质量也因此参差不齐。虽然大部分音乐特长生都是从小学习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立志从事音乐事业,但各类音乐特长生生源中不乏为一纸文凭而勉强入学的学生,这类学生通过短期特训,掌握相应的应试技巧后,顺利通过特长生选拔考试,成为为文凭而“特长”的吊车尾学生。这类学生一般专业素养较低,且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储备与学习热情,入学后较难跟上教师的步伐。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有效避免这类学生挤占名额是音乐特长生选拔考试急需解决的问题。

1.2 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不尽科学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除了各专业艺术高校,许多综合类高校也都开设了艺术专业;但就音乐艺术教学目标而言,专业艺术高校与综合类高校差异明显。专业性艺术高校在音乐人才的培养中,往往以培养和输出高精尖音乐艺术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开拓行业新格局;综合性大学在音乐人才培养中,教学内容相对宽泛,教学目标相对模糊。

除此之外,目前音乐艺术教学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高校在学生学习管理中主要采用学分制管理模式,要求学生所修的专业必修及专业选修课都需达到一定的学分,极大地限制了学生选修课的选择自由。又如,当前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一般采用一对一、一对多的教学模式,但就青年教师而言,教师本身科研任务繁重,一个教师身兼数个课程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真正意义上做到一对一、一对多授课,很多时候教师只能通过大课为学生进行简单的讲解和示范,然后由学生课下自主练习。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会导致部分学生难以跟上课程进度,影响学生的学习。

1.3 理论与实践分离,人才供需脱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社会对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音乐艺术教学要么重理论轻实践,要么重实践轻理论,实践与理论分离,导致音乐艺术专业的学生较难满足社会发展对文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环境下,音乐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掌握包括音乐表演、音乐授课、音乐创作在内的各项实践技能,做到“演”“教”“作”皆精,理论与实践协调并进,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帮助学生搭好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从学校到职场无缝链接,满足社会对音乐人才的培养需求。

2.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应用型音乐人才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如熟知乐理、音乐的艺术概论、音乐发展史,能够熟练地完成音乐作品的演奏、演唱及分析,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表演、授课及创作能力,具备良好的艺术鉴赏和文化素质,了解各类音乐作品的演绎规律,实现对音乐语言的精准认知和判断。因此,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音乐人才,就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式调整、考核方式优化着手,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满足社会发展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1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教师具备理论和实践双重教学能力,因此在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一方面,教师要不断夯实自身理论基础,主动扩宽自身知识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在注重教师专业技能考察的同时,还应鼓励教师积极考取演奏员、调律师等资格,丰富学校师资类型,提升学校综合教学水平。此外,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为教师提供更多深造和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演出,为教学工作积累实践经验,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2.2 调整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多以填鸭灌输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还需要积极改善教学方式,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变“检查知识”为“交流互促”,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通过学生之间自主交流、展示、复盘,真正做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课程安排上,学校要注意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比如在注重专业素养和文化水平综合提升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安排教育学、计算机应用等课程,为应用型教学的开展打牢基础。此外,还应打破科技、美术、新闻、文学、教育等各类相关学科之间的壁垒,做到教学内容宽而不泛,在打造特色课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扩展就业空间。

2.3 制定科学的考评标准

应用型人才培养改变了人才教学方式,与此相对应的考评标准也应做出调整。

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考察观念——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分数”为“重能力”,优化考评手段,制定切实可行的考评标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引导学生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在评价教师方面,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注重理论与教学应用的结合,二要注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三要注重教学与服务的结合。教学双方都应结合相应的标准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指标,并运用考评实现教学相长,提升教学质量。比如:对于学生,可以采用学习能力加应用能力,结合考试分数等为评价指标进行考评;对于教师,则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结合实操性等为指标进行评价。

3.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参考策略

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在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策略上也需做出相应调整。在充分了解学生就业愿望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为学生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在不断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在不断巩固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在切实提高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注重教学感染力的提升,不断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水平。

3.1 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

在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课程设计,需要在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同时兼顾音乐学科的教学特色,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采用与学生能力及素质相符的教学方式,结合地域文化及专业教学特点,构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音乐教学体系。此外,还应结合社会需求与学生就业愿望,将音乐专业教学分为师范性教学和非师范性教学两种,并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

师范类学生的音乐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设计中,在注重学生音乐教学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以音乐为载体,开设美育课程,帮助学生获得成熟的美育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认识音乐教育人、感染人的力量。非师范类学生的音乐教学,如表演、音乐制作等音乐专业的教学目标以及课程设置中,需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在课程设计中要注意发掘第二课堂、实训教育基地等以巩固学生专业技能,强化学生应变能力,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核心竞争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学有所长并与社会发展相符。在音乐教学目标的设置中,需要明确各个专业教学目标的差异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所学专业、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分析和加工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循序渐进,保证教学方法安全有效。如声乐方向,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嗓音特点,采用不同的练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听觉敏感度,保证练习效果。在声乐作品的选择过程中,注重地方特色与传统的歌曲的有效结合,加强教学实践,通过鲜明特色的演绎,帮助学生发掘自身优势,找到适合自身条件的音乐风格,促成学生个性化表达。

3.2 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在授课和教材的选用上,突出其专业性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实用性;如高校传统声乐教学中最重注的是学生的嗓音,一般将学生的嗓音分为美声和民族两种嗓音唱法。高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歌曲种类的选择是固定的,这也决定学生唱法的固定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片面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声乐教学可以采用更灵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升入大一后,依据学生的嗓音特点,了解学生最适合的唱法和声部,并据此选择基础性的声乐作品教材,并充分利用教学优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学会科学的演唱。学生进入大二后,教师可以以学生原有的歌唱水平为基础,对学生的声部进行考察,并以此为基础成立声部小组,并选择相应的合唱作品教材,锻炼学生协调合作能力的同时保证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在学生进入到大三后,需要找到学生适合的风格,并对学生的风格进行强化,在帮助学生了解流行唱法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的美声以及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提升学生的声乐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此阶段中,教材应配合实践需要不断调整。大四阶段,在学生自身的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尝试拓展其他唱法,并将其他唱法纳入考评总成绩。在引导学生对不同唱法、声部等方面进行总结的过程中,需要从表象着手,遵循声乐的规律,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声乐,保证声乐教学的实用性和与时俱进性。

3.3 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当前社会发展要求音乐人才能够将所学的音乐知识充分应用到演唱、表演以及教学中去,地方高校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转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音乐,学生都需要能够站得讲台,登得舞台,进而使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校内外实践平台的构建和应用,制定科学的、演练结合的教学体系。在校内实践平台上需要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保证教育实践设计的层次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教学,包括教学观摩、讲座等。校外实践平台搭建主要包括为学生寻找实习基地以及与相关企业联系两种方式。针对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情况,师范类教学可以与当地艺术方面的企业或者中小学等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保证高校教育的有效衔接,为音乐毕业生提供有效的教育实训场所。针对非师范类的学生则可以通过校外教学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参加演出的机会,提升学生实践经验。

3.4 注重教学感染力的提升

加强高校音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需从教师的教学入手。高校教育的核心职能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科研创新以及人才培养,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教师是社会智力服务的重要提供者,是社会科研创新的重要参与者,更是人才培养的工程师,注重教学感染力的提升,发挥任课教师的积极作用,就是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与文化道德水平,就是为学生树立榜样,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不仅有利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教师发掘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教学相长提供平台和机会。

4.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科学地设置教学课程,完善管理制度。在音乐人才的培养中应做到教、学、研一体,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融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促进我国艺术教育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音乐人才。

猜你喜欢
应用型教学方式人才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人才云
PBL教学方式对普外科实习生评判性思维的影响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