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现实需要与实施路径

2021-12-04 14:37张慧波
职教论坛 2021年7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职业

□张慧波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强调“稳步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把发展本科职业教育作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教育部相继印发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当前一批高职院校已通过与独立学院合并转设的方式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如何高标准高起点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既是理论研究的关键点,也是实践探索的着力点。

一、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现实需要

(一)宏观层面:促进经济高质量持续发展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

从2016年至2018年我国经济总量相继突破70 万亿元、80 万亿元、90 万亿元大关,再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 万亿元,并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促进和引领经济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有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高端价值,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飞跃,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服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同时,“十三五”以来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全国职业院校1.15 万所,在校学生2857.18 万人,开设1200 余个专业和10 余万个专业点,每年培养1000 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延伸和拓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有助于丰富现代职业教育形态,突破现代职业教育边界,优化现代职业教育结构,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以及供给侧改革,构建与完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贯彻实现职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战略定位,构建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的路径,促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助力现代职业教育强国建设。

(二)中观层面:高职院校突显类型教育特征、提升发展创新能级的迫切需要

2019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1423 所,普通专科在校生1280.71 万人[2]。同年国家启动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共有197所高职学校入选“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其中,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56 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141 所。《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试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3]教育部日前也表明,在研究“十四五”规划高校设置工作时,将系统谋划“双高计划”建设院校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工作。占据全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责无旁贷是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重要承担主体,这197 所“双高”院校有基础、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成为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第一梯队,率先实现高水平职教本科教育。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创新能级,突显类型教育特征,高水平服务产业链升级、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的迫切需要,有助于突破高职院校办学桎梏和发展瓶颈,促进学校内部治理的能力提升与结构优化,推动高职院校全面、充分、高水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强高职院校的社会吸引力和竞争力,形成鲜明的发展特色,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微观层面: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2019年,我国普通本科毕业生394.72 万人,普通专科毕业生363.81 万人[2]。据杨金龙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说:“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1.65亿人,仅占就业人群的20%,其中高技能人才4971万人,不足就业人群的6%,而在日本占比为40%,德国更是高达50%。到2020年,全国高技能人才缺口将达2200 万人。”[4]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的手段,要更好地发挥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催化作用[5]。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有助于丰富人才培养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畅通人才培养的学业提升通道、职业晋升通道、社会上升通道,助力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端的结构性矛盾,满足生产建设一线高端人才的劳动力市场需要。

二、高职院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践困境

(一)发展定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属性定位不够清晰,办学顶层设计仍需完善

在复杂的职业教育系统中,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个新生事物,教育属性和办学定位都存在争论、尚无定论。吴学敏(2020)认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具有多重属性——既有外在的技术属性,彰显对于‘是什么’的理性探求;又有内在的价值属性,体现了‘怎么做’的现实追求。”[6]另一方面,政府宏观管理、大学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现代大学外部治理体系尚未有效建立;从内部治理机制运行上来看,校、院两级管理中的权责利还不够明确,与两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对应的制度还不够完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具备高等教育属性的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类型的本科层次,既不是普通本科教育的改良版,也不是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加强型[7]。高职院校亟需理顺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治理逻辑,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办学顶层设计。

(二)发展模式: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存在障碍,专业建设内涵亟需深化

产教融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高职院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依然要坚守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紧密协作的产教融合建设专业、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最鲜明的底色,也是最为科学有效的发展模式。但实际上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存在诸多障碍,校企合作有效性不够明显和长效机制不够健全,专业建设内涵亟需深化。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专业建设与行业企业融合的深度、广度有待提升,各专业之间在校企合作方面的程度及效果差异性较大,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在专业建设中的应用也还不充分。高职院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从模仿普通教育、追赶高等教育转向特色化的类型职业教育发展,追求“统一标准”与“特色标准”相依存的全面质量品质[8]。这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紧密围绕产教融合发展模式,深化专业建设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

(三)发展层级:改革创新动能不足,教学科研层级有待提高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高层次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还存在改革创新动能不足的难题,在基本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水平、教学科研层级等方面还有不少差距。高职院校办学资源投入一直较为有限,在规模和层级上与普通本科高校差距明显,在“双高”院校和一般院校、院校内部不同学院实际上差异也较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存在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和职业专科人才培养差异性不明显、与高层次教育衔接不足等问题[9]。同时,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还不能很好地满足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硬件、软件两手抓,同步提升软硬件水平,加大力度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科研团队,加强教学名师、科研领军人才的培育,满足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更要把持续改革创新、提高发展动能作为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动力源,推动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整体跃升一个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高职院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从管理向治理转变,建立开放协同的治理体系

1.基于类型教育的特征优化治理顶层设计。我国职业教育正在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但其治理仍建立在以学校内部为主的管理模式基础上,职业教育类型特征需要进一步优化。一是高职院校需要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高度全局谋划学校治理体系,把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外部治理体系中,加强顶层设计,做实布局谋篇。二是高职院校要强调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开放的治理模式,进一步理清政府、院校、企业的治理关系,明确治理主体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丰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治理内涵,完善治理体系和制度保障机制,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构建高职院校治理共同体,服务于职业教育的本科办学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2.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推动治理主体的内外联动。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我国职业教育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学校治理体系变革。高职院校与企业、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密,多方合作进一步推进,但在协同联动、促进治理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一是完善社会多元主体办学的机制,充分吸纳多方利益相关者深度参与学校治理,促进学校与社会多元主体间的融合,构建办学利益共同体,保障社会参与办学的实践有序开展。二是立足地方产业基础与发展优势,创新运用产业、市场的资源要素融入学校治理体系和人才培养过程,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和创造力。三是进一步向社区开放共享,融入基层社区发展实践,通过共建社区学院、社区党建共同体、繁荣社区文化等方式加强与社区的互联互动,服务社区发展。

3.促进内部治理组织和制度的变革。高校治理已经渗透到内部基层组织和制度层面,而当前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组织以行政组织、教学组织为主,学术性组织建设也得到了加强,但学术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学术氛围引导组织治理变革的作用。一是发展学术性组织,特别是发挥学术委员会、专业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的作用,完善学术治理制度,强化学术组织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中的地位和权力,提升学术性组织在促进学校内部治理的作用。二是推进基层学科组织建设,夯实学科治理基础,促进基层学术组织变革,同时完善教师参与学校内部治理的制度和方式,引导教师释放参与治理的积极活力,贡献智慧,充分发挥教师在科研创新、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主导和引领作用。

(二)从专业向专业群转变,强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学术属性

1.完善专业建设标准体系,明晰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建设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一环,高职院校也要凝聚最大能力加强专业标准建设。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标准建设需要向体系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明晰适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突出强调知识性与职业性的融合,优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职教本科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一是开发对接产业标准的专业建设标准体系,建立动态的专业调整机制。二是主动同产业链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企业先进生产设备、新技术、新工艺融入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将先进产业技术元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三是实施跨专业人才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整合多个专业、多个实践领域的跨企业训练中心和教学实训基地,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复合性,增强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

2.构建对接产业链、岗位链的专业群。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紧密对接产业链、岗位链,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较高,但也存在专业点建设比较分散、相关专业点建设不够协同的问题,内在逻辑关系尚需进一步理清。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群构建逻辑要在传统的知识体系与产业链、岗位链的需求之间寻找平衡,既要体现知识体系的学科性,又要对接市场的需求。一是面向全产业链,紧密对接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依托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促进专业群与产业链的耦合,充分吸纳产业发展创新要素,把产业发展优势转化为促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强大动力,把专业真正建在产业链、需求链上。二是基于“应用的学术”,强化专业群的多学科基础,逐步重视并加强专业的学科基础建设,对接面向生产领域技术问题的复杂性,加强学科间知识的关联性,拓展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知识面的宽度。

3.构建内外联动的专业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在资源配置市场化机制改革的引导下,高职院校专业资源建设注重效率提升和价值输出,基本扭转了以前较为封闭、分散、粗放的配置方式,但在少数领域中,教育教学资源重复建设、“资源孤岛”的现象依然存在。高职院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从专业建设向专业群建设转变,一是促进专业群建制的实体化,通过内部治理体系的变革,对专业群进行赋权,扩大专业群吸纳、配置、共享资源的能力。二是整合专业群资源,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将原来分散于各专业点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集群优化,打造丰富的课程、教学、设备、师资等资源库,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互补,扩大资源规模效应。三是优化专业群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完善专业群资源开发、使用的评价机制,激发专业群资源优化配置、共建共享、高效利用的活力。

(三)从以院校科研为主向校企协同创新转变,提高应用型科研的层级与水平

1.明确科研定位,促进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主要以教学为主,在注重教学的同时加强科研的投入,教学与科研活动结合得比较紧密。强化科研支撑、提升科研层级同样是高职院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重要改革发展任务。一是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明确科研定位,确立科研是促进学校发展、提升创新能级的重要内容,与教学同等重要,而且相辅相成。二是高职院校开展科研活动是为学校创新发展、人才培养服务的,要促进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创造教学科研融合的条件与环境,促进教学群体与科研群体的交流与流动,既提升教学质量,又发挥科研育人功能。

2.聚焦应用型科研领域,促进校企协同创新。当前职业教育科研活动是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开展的,主要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亟需拓宽科研面,提升科研层级。同时,校企协同开展技术攻关、科研突破的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一是高职院校需要在解决企业生产中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参与企业生产与技术标准的研发和制定,规范行业发展准则,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高职院校应当聚焦适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科研发展专业领域,突出应用型科研导向,推进校企协同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开展校企联合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成为企业的高效发展、设备升级、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的有力支撑点。三是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科研成果的直接转化与推广的通道,降低科研成本与损耗,提高科研产出与效益。

3.加强校企协同的科研团队与平台建设。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持续地投入科研平台建设,壮大科研队伍,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科研要从校内建设为主走向校内校外协同建设,搭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应用型科研平台,坚持应用导向,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为主,建立跨学科专业、跨科研院所的校企协同研究机制,进一步提高科研团队与平台建设的层次。一是加强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平台建设。搭建技术攻关与创新平台,校企合作开展关键技术的协同攻关与突破,推动企业、行业技术创新与发展;搭建技术产业孵化与公共服务平台,聚合资源服务行业和企业技术发展;加强智库平台建设,研究区域政策,研判行业发展趋势,服务政府决策、行业和企业发展。二是强化教师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建立校企混合专家团队,赋予教师与企业专家的“双重身份”,培育校企融合的“混编”身份教师;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应用研发活动,特别是与生产实践紧密对接的设计、发明、开发研究,将教师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运用于人才培养和社会生产活动中,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培养行业有影响的科研带头人。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职业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