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期间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促进

2021-12-04 07:36沈艳楠陶永红陆玲庆赵亦红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21年3期
关键词:医务人员关怀应急

沈艳楠,张 林,陶永红,陆玲庆,陈 俊,赵亦红

新冠肺炎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这种传染性强而致病及防治方法尚不掌握的新型传染病,使奋战在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的一线医务人员面临感染风险;同时高强度的临床治疗护理工作,也给一线医务人员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易发生焦虑和各种心理问题。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会直接影响对新冠肺炎患者的医疗救治工作。因此,在做好一线医务人员的各级防护措施外,重视和维护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促进成为抗疫工作的重要一环。为此,笔者以人文关怀的理念营造医务人员的健康休息区域,为促进新冠疫情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进行了实践。

1 案例背景

2019年未新冠疫情的突然流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被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指定为上海市新冠肺炎定点成人收治医疗机构。从事新冠肺炎临床医疗一线医务的人员,需要分批进入新冠肺炎负压病房工作。每位医务人员在负压病区完成一天工作后,再由专用车辆将医务人员送回封闭管理的休息区域休息,周而复始直至下一批医务人员进入轮换,才能被送到另外的医学观察点,经医学观察14天后方可解除隔离回家。

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暴发和持续流行,使得许多一线医务人员多次进入新冠肺炎应急病房,从事高强度、高风险的救治工作。有些医务人员甚至连续参加3批以上的新冠肺炎应急工作,期间如果没能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和心理健康服务,势必会造成部分医务人员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心理状态,同时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给应急一线工作人员造成了很大的困扰[2]。有研究表明,50%以上的被调查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存在心理卫生问题,有强烈的心理干预需求,特别是临床一线医务人员更加需要进行心理干预,从而保证抗疫工作的顺利进行[3]。

一线医务人员一旦进入新冠肺炎应急病区工作后,处于封闭管理的休息区域成为医务人员唯一能放松和调节心理的场所。因此,如何将一线医务人员的休息区域建设成安全、安静、优美的健康环境,帮助一线医务人员身心在休息区域得到放松和调整,对提高医务人员在抗疫一线医疗救治工作中的效率有积极意义。为此,笔者探索采用人文关怀的思维来管理医务人员的休息区域,即“以人为本”,在关心、尊重、爱护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并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处理问题,尽最大限度地努力为其提供温暖的服务以及满足其要求[4]。

2 策略与措施

2.1 严格的消毒隔离

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不仅是院感防控的要求,更是对一线医务人员安全需求的满足。在医务人员走出病区进入休息区域时,应严格执行新冠肺炎的消毒隔离规范和相关制度,保证进入休息区域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2.2 安静的休息环境

安静的休息环境是保证一线医务人员休息的前提条件。休息区域应保持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柔和的房间光线。房间光线能够影响医务人员的视觉与情感。遵循舒适的视觉效果,打造个性化的休息空间,不仅能提高睡眠质量,而且能缓解焦虑紧张的情绪。2019版病房健康光环境的循证研究结果表明,亮化光环境能够影响医务人员,从而达到满足视觉功效和提高舒适度[5]。同时,休息区还需保持房间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物品整洁。每天病房管理护士负责给一线医务工作者床头放置干净的手术衣,方便医务人员下班时及时沐浴更衣。

2.3 适度的运动锻炼

适度的运动锻炼可以改善情绪和认知,使精神放松、心情愉悦。近年来运动治疗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改善情绪的治疗方法,被加拿大情绪和焦虑治疗网络(CANMAT)最新的2016版抑郁症防治指南列为一线辅助治疗。基于此,应提供足够的运动空间,号召一线医务人员在工作之余通过运动来缓解疲劳和改善心境。在医院隔离区域内寻找合适空地设立一专门的活动场地,要求环境优美、绿树成荫、与外界隔离。根据院内感染防控的要求,在隔离病房大楼与宿舍楼之间开辟一条专供一线医务人员走动的通道,通道两旁绿树成荫,既可方便走动,又可供散步、跑步和其他锻炼。此外,休息区域配置各种体育器具,如跳绳、呼啦圈、羽毛球、瑜伽垫等,具体配置按照一线医务人员的锻炼需求。适度的体育运动可以改善情绪的认知,使精神放松、心情愉悦,缓解紧张的压力情绪。

2.4 体贴的心愿墙贴

宣泄被视为一种情绪的净化(purgation),主要用于帮助人们释放愤怒等负性情绪。现代的宣泄理论以此为基础,将宣泄视为一种缓解来自愤怒情绪的心理压力的方式。针对这一问题设立了心愿墙贴。心愿墙贴是一种心理宣泄和情感交流的流露,是一种爱心型的心愿墙。一线医务人员可以把心中的心愿写在便利贴上,贴在心愿墙中,从而来完成心愿。这一过程可以让心理情绪得到合理的释放,缓解内心的压力与焦虑,满足内心的合理化需求[6]。同时,由于应急病房的一线医务人员来自多家医院,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文化,因此心愿墙贴广泛地收集了一线医务人员的需求,为制定更贴合一线医务人员的食谱提供了参考。

2.5 温馨的人文关怀

采用人为关怀的方法能够使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感受到良好的环境氛围,而且也能够有效地改善紧张情绪,降低一线医务人员的焦虑与无助感[7]。医院举办简约的生日派对,为一线应急医务人员庆生,如送蛋糕、写贺卡、唱生日歌,增加快乐感。在休息区每一层的护士台设立餐吧,采取自助就餐模式,摆放各类小零食,方便拿取。及时补充生活及饮食物资供应,包括牛奶以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在休息区管理上采取线上工作模式,建立休息区管理“钉钉”群,根据每个人的需求及时把所需生活物资配送至房间。休息区工作人员重视一线医务人员的主诉,引导其阐述内心想法、表达内心情感,及时采取针对性沟通技巧进行宽慰;与一线医务人员沟通期间,保持热情态度、面带微笑,以一线医务人员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尽可能满足一线医务人员心理需求。建立一线应急人员心理建设微信群,邀请精神科专家和心理指导师进行线上指导,定时在线上给医务人员解决心理问题,并每周在线上进行心理授课,解决心理问题,从而满足心理需求,并对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干预。

3 效果与体会

3.1 效果

自从建立新冠肺炎应急病区以来,通过以人文关怀创建健康休息区,给进入休息区的医务人员良好的休息体验,使得一线医务人员中未出现因严重心理问题而影响新冠肺炎的临床救治工作。用定性研究方法对进休息区的医务人员个别访谈,结果表明多数访谈者认为:“人文关怀对建设健康环境有重要意义”“舒适的休息环境有利于缓解工作紧张状态”“愿意共同参与休息区域健康促进活动”。使用询问法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医务人员对休息区域的设施和人文关怀满意,多数进入休息区的医务人员会参与健康休息区域的活动。

3.2 体会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个体需求从低层次至高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被爱与归属需求、尊重与自尊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5种[8]。而应急一线医务人员在应急环境下,内心会对新的环境感到陌生与不安,易产生恐惧或焦虑的心理。因此,在休息区的硬件布置上,首先要满足一线医务人员的基本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其次,通过人文关怀,尽可能促成一线医务人员高层次需求的满足,包括被爱与归属、尊重与自尊。通过这一系列改变,为一线医务人员全身心投入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铺平道路,促成一线医务人员在抗疫斗争中获得自我实现,从而达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所称的“高峰体验”。

在建设健康、温馨、安全休息区时,本案例遵循人文关怀理念,以人为核心,落实各项人文措施,从休息区域的环境规划到硬件设施的管理、体育活动的开展、病区消毒隔离的制度及心理健康团队的展开等,创新了新冠应急病区一线医务人员休息区域的管理,给医务人员面对压力时有一个有助于身心舒缓的环境,让医务人员能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持续的新冠肺炎临床救治工作中去。

猜你喜欢
医务人员关怀应急
医务人员新冠疫苗接种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福建:通过全国首个关于尊医重卫的决议
切实关爱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
情景构建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应急预案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