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治疗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021-12-04 18:38梁秋月
江苏教育 2021年93期
关键词:辅导个体心理健康

梁秋月

一、音乐治疗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音乐治疗概述。

音乐治疗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它借鉴了音乐学、美学、心理学、临床医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精神康复和特殊音乐教育等领域。美国音乐治疗学家Bruscia认为,音乐治疗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运用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动力的治疗关系帮助治疗对象达到健康的目的。[1]音乐治疗借鉴了各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动力学派、存在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等的理论与技术。中国音乐治疗学家张鸿懿教授指出,音乐治疗是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2],肯定了心理学理论对于音乐治疗发展的支持作用。

2.音乐治疗的分类。

音乐治疗按其治疗形式可分为个体音乐治疗与集体音乐治疗。个体音乐治疗与个体心理辅导类似,通常是一对一的治疗形式,强调治疗师与来访者的治疗关系,适用于较深层次的心理辅导与分析。集体音乐治疗更加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动力关系。来访者在集体音乐治疗活动中与其他成员及治疗师形成多层次的互动关系,从而控制不良行为,建立集体意识与社会现实感。

音乐治疗按其治疗技术可分为接受式音乐治疗、再创造式音乐治疗以及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接受式音乐治疗以来访者聆听音乐、被动参与为主。再创造式和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以来访者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为导向,在各种音乐活动引发心理体验,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3.音乐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有学者提出,儿童天生具有运用音乐进行交流的能力,可以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3]另有研究发现,音乐活动的内在结构具有调节认知和感知的重要作用,可以帮助个体建立自我约束。[4]同时,音乐治疗相较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有其优势,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参与活动,帮助其关注内在体验、释放情绪。因此,将音乐治疗运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发挥音乐的非语言性优势,使学生在有组织的音乐活动中获得成长性心理体验,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丰富了现有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二、音乐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音乐治疗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我们也要反思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应用过程是否规范、是否具备可推广性、是否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等。目前,音乐治疗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主要面临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专业音乐治疗师短缺。

音乐治疗在我国起步较晚,音乐治疗专业学生人数较少。面对不明朗的就业前景,很多学生会在毕业之后选择与本专业无关的职业;而在选择从事音乐治疗相关职业的学生中,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研究方向的更是少之又少。专业人才的短缺限制了音乐治疗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音乐治疗接受度有限。

目前,音乐治疗尚未建立国家认可的资格认证体系,缺乏统一的职业标准,这导致音乐治疗的社会接受度较低。曾经有学者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学生中只有32%的人愿意接受音乐治疗。[5]由此可见,尽管音乐治疗的形式更加受欢迎,但学生在需要帮助时,仍然会选择自己熟悉的言语沟通方式。这些问题折射出社会对于音乐治疗的接受度有限。

三、音乐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强相关人员培训,普及音乐治疗。

我国音乐治疗的应用局限于医学领域,大众对音乐治疗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接纳度不高;此外,专业的音乐治疗资源有限。因此,加强相关人员培训、普及音乐治疗迫在眉睫,对此,本文提出两点建议。首先,呼吁教育部门重视音乐治疗,尤其要重视音乐治疗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从政策层面予以关注。鼓励音乐治疗走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用心理导向的音乐活动帮助更多的中小学生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其次,将专业的音乐治疗技术普及给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人群,如心理健康教师、音乐教师等,让音乐治疗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科学应用,让更多的学生感受音乐活动的魅力,获得治疗性体验,用良好的效果赢得大众对音乐治疗的认可。

2.将音乐治疗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综合性服务,包含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学校心理辅导,其中以课程教育为主要手段。将音乐治疗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可行的,其功能价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如美国音乐教授Nordoff和英国特殊教育专家Robbins提出的“音乐儿童”观念认为,每个孩子都能参与音乐活动,与音乐联结,产生情绪共鸣,促进个体心理成长。相较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音乐为媒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容易使中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依据中小学生阶段性身心发展的特点,融入音乐治疗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着其独特的优势,能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

3.将音乐治疗融入学校心理辅导。

学校心理辅导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包括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音乐治疗以音乐活动为主要途径,有着众多成熟的治疗技术与手段,可以为学校心理辅导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个体辅导可以融入接受式音乐治疗技术,如歌曲讨论、音乐回忆、音乐想象等,通过聆听音乐触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同时,心理健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音乐偏好来感受其人格特点与深层需要,帮助其解决内心矛盾。依据学生的音乐水平与个人意愿,个体辅导中也可以使用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技术,此技术以主动参与演唱、演奏为主。与音乐教育不同,此技术强调过程取向,并不以习得音乐技能为目的,学生在音乐治疗过程中需要不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最终获得心理成长。

团体辅导可以引入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技术。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多采用简单的打击乐器,如不同种类的鼓、三角铁、木琴、响铃等,心理健康教师还可以用吉他或者钢琴引导学生。学生在即兴演奏出的“作品”中聆听与反思,通过讨论澄清内心体验。团体辅导还可以借鉴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与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不同,该技术有固定的音乐结构,允许加入身体语言。

四、音乐治疗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

音乐治疗在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思路的同时,也给心理健康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音乐治疗技术中,接受式音乐治疗的大多数技术对于实施者的音乐能力要求较低,适合推广应用。再创造式、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对实施者的音乐能力要求较高,当心理健康教师的能力不足以应对时,可以停留在能够掌握的音乐水平,运用相应的方法。另一思路是邀请音乐教师进入心理课堂或者治疗性活动,辅助完成音乐治疗性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师要牢牢把握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导向的课堂目标、活动目标,避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出现过度音乐化、娱乐化的倾向。

猜你喜欢
辅导个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杨艳丽老师辅导的日记画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课程开展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