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学习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综述

2021-12-04 21:26李虹母璇
人类工效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榜样效应学习者

李虹,母璇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190)

1 引言

当前我们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数字化、智能化时代,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可以被计算机等机器所取代,个体越来越需要发展更高级的智能、设定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而人类高级智能的学习,比如道德和价值观的习得、创新型目标的设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学习,尤其是榜样学习[1]。榜样是获得价值观及其它高层次目标习得的重要途径,因此,了解榜样学习的原理与机制对于了解人类学习尤其是高等智能的学习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强调:“榜样是一面镜子、一面旗帜,向榜样学习,是找到差距、查摆不足,明晰努力方向的工作方法,更是增强定力、保持清醒,坚定信仰信念的必修课程”,充分说明了榜样学习的重要性。

然而,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榜样学习、榜样效应的研究,尤其是在个体较高级的活动(比如思辨思维、创造性活动)等方面榜样效应的实证研究,开展地并不充分。目前研究重点还主要集中在对个体的学习成绩、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等领域的角色榜样的效应方面。国外的实证研究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而国内直到本世纪初才开始开展实证研究,而且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并没有对该领域做过系统的梳理、总结,因此有必要对国内外的榜样效应实证研究进行回顾和综述,从而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将聚焦于角色榜样研究领域,对角色榜样的定义、理论基础以及榜样效应的国内外实证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评述;同时对目前榜样效应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进行介绍和评述;最后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就当前的实证研究不足和未来的研究内容与方向进行展望。

2 榜样的概念内涵与理论基础

2.1 角色榜样的定义

榜样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最早是在发展心理学中被用来解释青少年成长中 “自我概念”的形成。 Erikson指出,在青少年时期,他们需要评估和摆脱自己的童年认同,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们对新的“偶像与理想”完全开放,这些新的偶像会作为榜样,帮助他们构建“自我概念”[2]。 Merton(1957)最早从角色的角度来定义榜样,认为榜样为担任某些特定角色且提供与角色相关的行为示范的人[3]。后来,教育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尤其是职业发展等领域也逐步开展了对角色榜样的研究,各领域的学者也均针对角色榜样给出了自己的定义[4-6],其定义内涵大多强调了角色榜样本身的示范特征以及学习者所受到的影响。2004年,Gibson在其一篇关于角色榜样的综述文章中,对角色榜样的定义借鉴了社会学习和社会认同的两个重要的理论来源,他把榜样定义为一种抽象的认知结构,这种认知结构是承担某些社会角色的人身上的一些特性,这些特性是个体知觉到了某种程度的熟悉并且愿意效仿从而彼此变得更加相似的认知结构[7]。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Morgenroth等人在2015年将角色榜样的定义进行了系统梳理,使得它首次呈现出框架性趋势。根据她们的定义,角色榜样是通过充当行为榜样、表征可能性以及激发激励来影响榜样追随者成就、动机及目标的人;这种影响包括对现有目标的强化以及新目标的接受[8]。可见,榜样的定义和特征也逐渐在从榜样本身为视角向以榜样学习者为视角转移。

目前,角色榜样概念已经得到较为广泛应用,所展开的相关研究大多基于一下三个基本理论:即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身份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

2.2 角色榜样与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班杜拉提出的用来解释人类行为习得的经典理论,是指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自我认知的可能性,引发个体行为,是个体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而角色榜样则正是外界存在的典型的观察对象,可以通过观察学习的机制来对个体产生影响[9-10]。因此社会学习理论也经常被用来解释榜样对他人产生影响的过程。其中,观察学习中的注意过程是榜样对学习者产生影响的基础,学习者需要在该过程中判断观察榜样的目的及行动内容;在一定时间的榜样观察后,榜样追随者会将观察内容以符号形式储存在记忆中,并在适当的时间将其转化为行动,动机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角色榜样与社会身份理论

社会身份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较为宏大的一个理论,社会身份是指个体的自我概念中所包含的某种群体的身份以及与之身份伴随的情感意义的那部分。社会身份理论所论及的心理过程包括社会分类过程、社会比较过程和社会认同过程。社会分类过程是指个体将自己归类于某一社会群体,获取该群体共有特征的过程。角色榜样效应因此也会通过学习者对自己和榜样的共同分类,通过知觉到相似性,从而使榜样效应发挥作用。

角色榜样研究较多地引用社会认同过程来解释角色榜样的影响作用。社会认同过程不仅使个体意识到每类社会身份区别于其他类社会身份,同时使个体意识到自己多大程度上包含某社会身份的特征以及这类社会身份特征所具有的情感意义[11]。因此,在角色榜样的影响中,学习者通过对角色榜样身份的认同,将角色榜样的某些特征的群体身份属性融入到自我概念中,从而激励学习者通过观察、模仿超越等方式来增加与角色榜样之间在群体身份属性方面的相似性[7]。

社会身份理论中的社会比较过程,是指个体通过群体之间的比较,理解与重视群内特征的过程[12]。在角色榜样效应的研究中,不少学者采用个体间的社会比较理论[13],即榜样学习者与角色榜样之间的比较,来解释榜样效应的作用。

2.4 角色榜样与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理论,指的是人们在不确定且缺乏客观标准的环境中,在了解和评价自己表现、能力、观点时,往往需要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实现,这一过程即为社会比较。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也是个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行为,甚至也被认为是人的一种普遍需要。社会比较可以降低认知的不确定性,产生社会认知和自我评价,因而也会对受社会认知和自我评价影响的一系列变量产生影响[12]。

社会比较理论指出:社会比较有可能产生向上的效果和向下的效果,而这两种结果在角色榜样效应中也都存在[13-15]。榜样学习者在与角色榜样进行比较之后,可以通过显示自己可以改进并达到成功而产生鼓舞人心的榜样同化效应,另外也是通过显示自己与榜样相比有多大的不足而产生自我挫败的榜样对比效应[16]。

3 榜样学习效应及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3.1 国外榜样学习效应实证研究

国外关于榜样最早的实证研究集中于榜样对具体的行为(比如攻击行为等)习得的影响,多以未成年的孩子为研究对象[17]。而无论从个体体验,还是实证研究的层面来看,都有证据表明角色榜样对于个人的学业发展、职业发展、终身成长这些更广泛的变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因而近几十年来,学者们有愈来愈多的实证研究聚焦于榜样对于个体整体的职业发展、学业发展、个人成长等方面变量的影响。Bell(1970)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42名男性被试进行了纵向的追踪调查,分三个阶段调查九年级、十年级以及高中毕业4年后三个时期的年轻人的榜样情况,发现年轻人的榜样类型有职业榜样、学业榜样和个人榜样等不同类型,而且这些榜样类型之间并不相关[4]。Almquist(1971)等人对114名女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的方法发现:女大学生的职业期盼很大程度上受到职业女性榜样以及大学老师的影响,而非父母与兄弟姐妹等有家庭关系的人员的影响。而后职业发展领域也越来越多地展开了榜样效应的实证研究[18]。Earley等人(1985)以120名男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高绩效与低绩效的角色模型以及目标设定的参与程度对个体工作目标设定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露于高绩效角色模型下的个体的绩效水平更高,以及有更高的目标接受度与满意度[19]。Hackett等人(1989)以180名女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了被试知觉到的榜样的影响对其职业显性化、职业期盼、职业归属感和职业选择传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教师以及支持性的男性教师对于女大学生的职业显性化、教育水平期盼的影响最大;父母则对女大学生职业选择的非传统性有影响,而男教师对于女大学生选择科学相关的职业有负面影响[20]。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榜样领域的研究开始关注榜样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因素对于榜样效应的影响。Hernandez(1995)对47名参加榜样培训的高中生进行了质性研究,发现被试的自信心对榜样效应的效果有显著影响[21]。Lockwood等人(1997)采用实验室研究的方法,研究了榜样学习者与榜样之间的自我的相关性以及对榜样成就可达性的评估,对榜样学习者自我评估以及榜样激励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榜样的成就被学习者认为是可达的,则榜样能起到自我提升以及激励的作用;如果榜样的成就被认为是不可能达到的,则榜样则会起自我贬低的作用[14]。而Lockwood等人(1999)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这种负面效果的机理,发现在一般情境下,出色的榜样能够提升动机和自我评估,但当榜样启动了榜样学习者关于最好的自我的认知加工,则会削弱榜样效应的激励效果,因为最好的自我的认知的激活则限制了对未来自我的正面性程度,从而阻止了个体从榜样身上获得更为出色的未来自我的激励[22]。

Marx等人(2002)的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实验室研究的方法来研究榜样对于女大学生数学测验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女性数学学业榜样的物理性呈现对女大学生数学能力自我评估、测试成绩有正向影响,而女性数学学业榜样的符号性呈现对男大学生的数学测试成绩有正向影响[23]。Lockwood等人(2002)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榜样学习者与榜样在调节焦点特性上的相似性对于榜样学习者的动机,结果表明调节焦点一致的榜样对榜样学习者的学业动机有正向影响,而不一致的榜样对于学习者的学业动机有负面影响,而且被试更容易将与他们调节焦点一致的绩效卓越者设定为榜样[24]。2006年,Lockwood等人又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榜样与学习者之间性别的异同性对于学习者的影响,采用了实验室实验与问卷调查两种研究方法,结果表明:女性榜样对于女性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有明显的改善,而榜样的性别对于男性则没有太多影响[25]。Bunnk等人(2007)采用实验室实验的方法,以173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榜样对于被试的职业激励、职业认同以及积极的职业行为都有正向的影响作用[26]。

近十年以来,榜样效应的研究不断深入,包括:进一步研究榜样呈现的具体内容、特征的作用;研究的榜样学习者变化的效果指标也逐渐从纯粹的兴趣、意愿等态度变量,延伸到一些与自我有更深层次相关的心理变量的认知(比如刻板印象等),与一些更直接的行为选择与绩效表现的结果变量;以及对榜样效应过程中一些中间变量的变化的进一步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榜样效应内在影响机制的机理;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也呈现出采用更为严谨的实验室实验或大规模问卷调查(1000人规模以上)的方法来更精准地验证角色榜样的效果;使得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性、应用性进一步增强。

Bages等人(2011)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以405名10岁左右五年级女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强调角色榜样的不同特征对于研究对象在数学标准化测验中的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强调角色榜样的努力特征对于研究对象数学表现有显著影响,同时角色榜样的性别没有影响;而不强调角色榜样的努力特征时,则同性别的榜样更有影响[27]。Chlosta等人(2012)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466名成年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父母作为创业榜样对于子女的创业职业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母创业对子女创业职业选择的影响受子女性格影响,具有开放性性格的子女更可能接受父母创业的榜样影响从而选择创业作为职业[28]。Hong等人(2012)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以273名十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角色模型特征信息(成就导向的信息VS与失败斗争导向的信息)对于学业兴趣与学习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就导向的信息对于研究对象对于角色榜样的知觉具有负面影响,对物理学习兴趣、科学概念的回忆绩效以及物理问题的解决无影响;而与失败斗争的信息则增加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以及对关键概念的回忆绩效以及复杂物理题目的能力[29]。Marx等人(2012)采用了实验研究方法,以57名女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榜样追随者与榜样的相似性特征对于榜样追随者数学学习胜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相似性调节了角色榜样能力特征的榜样影响力;对于本人能力较强的被试,榜样的相似性能提升榜样效应;而对于本人数学能力较弱的被试,榜样的相似性则没有影响;而被试的怯懦感则部分中介了榜样效应[30]。

Cheryan等人(2013)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以100名女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具有不同刻板印象特征的角色榜样对于女性对于计算机专业兴趣的即时影响以及滞后影响。结果表明:具有刻板印象特征的角色榜样对于女性对于计算机专业兴趣的有着负面影响;这种负面影响受到归属感的中介作用;而角色榜样的性别则没有显著影响[31]。Rosenthal等人(2013)采用了实验研究的方法,以55名女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成功的女性内科医生的角色榜样信息对于医学院女学生持续在医学领域努力的社会心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角色榜样信息的呈现对于研究对象的职业兴趣、职业身份的相容性以及归属感都有正向影响[32]。Young 等人(2013),采用了内隐测验的方法,以320名自然科学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女性自然科学教授这一角色榜样对于女大学生对科学的态度、认同以及科学本身性别的刻板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女大学生职业的显性和隐性认知都对其职业期盼产生影响;女性自然科学教授的角色榜样会对大学生对于科学的态度、认同以及科学本身女性向的刻板印象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对男女生都存在[33]。Mutter等人(2014)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以1413名15岁以上的已注册的业余足球队员为对象,研究了国家队专业运动员的榜样效应对提高业余运动员参与度的作用。结果表明:专业运动员过去的成功对于业余运动员运动参与意愿只有轻微的影响;而专业运动员当前的成功对于业余运动员的运动参与活跃度的意愿的促进效果更明显[34]。

Shin等人(2016)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以1035名理工科与非理工科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角色榜样对理工科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角色榜样的特征挑战了个体原有的刻板印象时,被试对理工科的学术兴趣、理工科与自我角色的相容性、以及理工科的学术归属感都有所增强[35]。Byrne等人(2018)的研究则集中于女性创业角色模型的特征性特点,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研究了51名具代表性的欧洲女性,研究出她们作为女性创业者角色模型所具有的特征,结果表明这些女性创业者的角色模型具有模糊的种族、阶层和年龄界限;强调女性的固有特征;视工作场所的歧视为正常,将创业认为是工作母亲的一种合适选择等特点[36]。Horsurgh等人(2018)以医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等质性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对角色榜样的学习过程,结果表明角色榜样的学习是个复杂而偶发的过程,其过程具有与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过程相类似的注意、保留、行为复制、以及激励模仿四个环节,同时有证据表明直接强化与替代性强化的重要影响[37]。

由以上综述可看出,榜样效应的研究从聚焦于具体的行为逐步扩展为更广泛的行为和发展变量;关于机制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一些认知的突破上,尤其是特定人群的刻板印象的影响(少数裔、女性等),更为深层次的心理变量与过程:比如认同、自我效能感也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3.2 国内的榜样效应实证研究

国内学术界关于榜样的研究,尤其是实证研究,自本世纪初开始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最早也是对榜样对于具体行为的效应进行研究[38,39],而后逐步转向对于个体比较重要的发展领域(比如动机、个性品质等)的研究,比如:杨晓燕(2006)沿用了Lockwood等人2002年的研究范式,以高一学生为被试研究了榜样的调节焦点与被试的一致性对被试的动机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的一致性确实对被试的动机水平有影响;当两者不一致时,被试的动机水平会比控制组要低:而且两者一致时,被试能够更好地回忆起榜样信息[40]。王静(2006)以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榜样示范效应对于4岁幼儿延迟满足特性的影响[38]。2012年蓝屾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发现典型榜样对于学生的内隐自尊有正向影响,并且对女生的效果更为显著[41]。候春秀(2015)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研究方法,研究了榜样信息以及榜样的调节焦点类型对职业生涯意识的影响,结果发现:榜样信息对被试的职业评价、职业探索程度有显著影响,而且促进调节焦点的榜样信息对被试的职业评价和职业探索程度有着正向影响。近五年来国内榜样研究更集中于创业榜样领域[42]:张倩(2016)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量表测量与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发现父母作为创业榜样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意向有着正向影响[43]。章莉(2016)采用量表测量和问卷调查方法,研究了关系型的创业榜样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关系型的创业榜样通过影响创业态度和感知的行为影响创业意向[44]。蒋维君(2017)研究了角色榜样对女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女大学生创业榜样的广度(为身边创业榜样的数量)越多,则创业意向越强;角色榜样的日常活动和专业活动均对女大学生创业意愿产生正面影响;而且创业角色榜样通过女大学生知觉的创业希求性和可达性两个中介变量作用于创业意愿[45]。谢先达(2019)在研究创业角色榜样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和机制时,将创业角色榜样分为关系型和公众型,发现这两者均对创业意向有影响,而且创业的希求性和可达性均作为中介变量产生作用[46]。

国内关于榜样的实证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且缺乏追踪性的纵向研究,较少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对于榜样特征的研究还主要在数量、类型等描述性变量的研究上,对于榜样呈现的内在特征、基于榜样追随者的变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都比较匮乏;同时在研究因变量方面,多集中于对意向等态度层面的变量的研究,缺乏对更直接反映个体发展的显性变量(比如绩效)的研究。

3.3 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关于榜样效应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 关注地比较多的是角色榜样会通过学习者的认知发挥影响,比如关于自我的刻板印象[31,33,42,47]、可能的自我认识[22]、改变自我评估等[14,21-23,25,41];有些实证研究提供了证据表明角色榜样是通过学习者的认同的中介作用来产生作用的[26,31-33,35,48],认同的作用体现在对角色榜样所属的社会身份的归属感以及与自我身份的相容性等。

有些实证表明角色榜样通过提升了学习者的动机或目标设定从而产生效应的[14,19,22,24,37,40],但从动机产生的理论来看,动机可以通过认知和认同来产生,而动机可来源于包括榜样目标的可达性与希求性[46,49],因此动机可以看作是榜样效应过程中较为接近行为或绩效的后端中介变量。

近年来有学者强调角色榜样的影响机制的研究缺乏理论框架的指导,同时因而有学者提出借用期望价值的理论框架来建立角色榜样影响机制的理论框架[8]。同时,关于榜样效应产生过程的实证研究目前也比较缺乏。

4 未来研究展望

关于角色榜样的实证研究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榜样效应已经在各类场景中得到了广泛的验证和研究,其产生的机制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其实践干预也越来越科学并具有针对性,未来角色榜样的研究与实践可有以下发展方向:

进一步延伸榜样效应对人类高级智能的影响,比如在因变量方面可添加与创新相关的变量,来研究角色榜样在创新学习领域的效应。随着人类社会的数智化程度不断加深,人类需要侧重更高层级智能结构的学习,比如价值观、情绪情感、创新等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智能结构,而在这类智能结构的学习中,角色榜样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以后角色榜样的研究应该在此方面予以加强。

在自变量方面,西方学者已经开始深入地对于角色榜样的特征呈现内容、呈现方式等进行了研究;但由于角色榜样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如何将角色榜样自身的内容进行结构化、模型化,以便对角色榜样教育提供更为科学更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是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尤其是基于榜样学习者视角的角色榜样内容与特征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便构建角色榜样效应的相关理论。

最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角色榜样效应的影响机制的研究,尤其是动态影响机制的研究。榜样效应的产生是一个过程,其中基于榜样学习者的知觉过程会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因此关于影响机制和过程的更丰富的实证和理论研究亟待开展。

在榜样教育的实践领域,也可受益于上述三方面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尤其是对于榜样效应的产生过程方面的进一步探索。由于职业发展领域的研究者,将导师指导作为对角色榜样互动性缺乏的补充,从而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研究。因此未来榜样教育可以引入第三方可互动的元素(榜样教育传授者),以辅助增强角色榜样以符号性形式与榜样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使得榜样效应最大化的发挥,从而促进学习者更高学习目标的达成。

猜你喜欢
榜样效应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死海效应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偶像效应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