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情境解决教学关键问题的策略思考

2021-12-04 07:23郑惠方
考试周刊 2021年86期
关键词:真实情境核心素养

摘要:教学情境真实创设,是为了学科素养真落实,最终撬动师生成长真发生。文章以《从会学到慧学——以新疆坎儿井为例》一课创设的真实情境,分析了核心素养指向下的、解决“在日常学习、野外活动和其他环境下,开展实践活动,尝试探究、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问题的策略思考。

关键词:真实情境;教学关键问题;核心素养

笔者听了H老师的《从会学到慧学——以新疆坎儿井为例》一课感触颇多。这一课要解决的是“在日常学习、野外活动和其他环境下,开展实践活动,尝试探究、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关键问题。

H老师的课堂充分展现了真实情境下学习的真、美、情、思,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有效合作、素养落地。笔者通过挖掘其课堂行为背后的策略要义,究得真实情境下学教的“真意”,得到启发和引领。

一、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教学情境真创设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获得事实性知识,还应将学习者置于知识产生的特定情境中,在情境中获取知识、建构概念及解决问题。H老师为了解决教学关键问题,在《从会学到慧学——以新疆坎儿井为例》一课中突出真实情境的设计,以真实情境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所谓“真实”是指源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历史与社会学习的价值,学会知识迁移运用的方式,体验解决问题的喜悦。

(一)学科情境

H老师在《从会学到慧学——以新疆坎儿井为例》一课中,从中国水利博物馆坎儿井景观示意图的配文、一首唐诗切入,并贯穿始终。“《引水行》(唐·李群玉):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伴随着朗朗读“诗”声,学生去深度挖掘地理和历史的学科问题,建构新知去解决新问题。

坎儿井剖面图、气温降水柱状图的充分运用,学生结合七年级的地理学科知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指出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将天山冰雪融化的雪水,经由竖井、暗渠,而后经由明渠灌溉绿洲,成就了这方水土上的人民生产生活。

还有诗作者李群玉的生平年代和历史地图,充分体现了史论结合的唯物史观。课堂上历史与地理地图相映成趣,凸显了特具美感的学科性。

在带领学生探究学科知识的过程中,H老师还及时进行学科的学法指导——紧抓文本关键词,有效读图,史论结合,唯物论等。学生举一反三并能迁移运用。

按照杜威的“五步思维法”,思维活动有五个阶段:“问题——观察——假定——推理——检验”。本课中,一首语文的诗歌牵引出的是一堂史地味道浓郁的综合课。学生在发现《引水行》诗句问题的基础上,收集并运用地理和历史相关信息,自己得出结论,阐释观点。同时,还能依据手头材料,合理想象,多角度、多层面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创见。如“走秋泉不贴合当时实际,因为春夏季才会有冰山融化而成的雪水流下”“依据李群玉所处年份和史料,新疆不属于唐朝管辖范围,诗人当时到新疆去的话属于跨境旅游,应该很难做得到”。H老师创设的学科情境的亮点正是在于它咬合了知识對应的问题,逻辑线深刻,学科特征突出,使关键问题得以解决。

(二)生活情境

情境二字“情”字首先入眼。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解决关键问题、落实素养的情感基础。该课导入便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体验好感。将抽象的、厚重的知识大门举重若轻地打开,变成有血有肉的生活事件。

在三大教学环节中,涉及生活情境的活动有:

【会·设疑】如:中国水利博物馆(真实场馆);唐诗(熟悉文本)。由塔引入,有利于增好感、促激情,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

【汇·解惑】如:网络流行的表情包,体现观点(不贴合、纠结等);学生校园的紫萝;“深罗洞口烟”生活化解释——如冰箱开门的雾气;冬天打开保温杯喝热水。这涉及生动的评价方式和表达方式。既就地取材,课堂联系生活,又有利于进行学法指导,启发学生思维,解决疑惑。

【慧·创新】如:南方竹子引水的系统;中国伟大的水利工程;写信的表达方式。这体现了珍视生活经验,落实课堂与生活的综合性;体现人地和谐的观念;注重将学生探究和质疑的过程用恰当的方式去表达。

在鲜活真实的生活情境下,H老师的课堂牢牢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激疑生惑,解决问题。在开放式的情境中,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断质疑、质证,落实了质疑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究竟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关键就在于H老师依据素养目标,针对核心关键问题,选择恰当切口,创设贴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解决历史与现实的问题,促进学生真实地发展”。

(三)学习情境

H老师这节课上主要使用的学科特征明显的资料包括:吐鲁番气温降水量柱状图,紫藤萝的植物介绍,坎儿井介绍,坎儿井所处地区的蒸发量介绍。静态的资料卡片本身是学科的,而四则材料在学生探究和展示、同学互评的过程中反复出现和被挖掘,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激发思维,创设了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

而《引水行》作为载体线索贯穿本课。这篇古诗高频出现,是学习的史料,是引发冲突的矛盾体,还是学生认知平衡木上的支点,学生的精彩表现足以说明:学习情境下,激发了深度学习,鼓励探究、解决相关历史和现实问题,增强质疑、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三大教学环节中,涉及学习情境的活动有:

【会·设疑】如具象的物:(1)图像资料——坎儿井景观示意图;(2)图表——坎儿井剖面图;(3)视频资料——坎儿井情况介绍;(4)唐诗引水行。学生动耳、动手、动口、动眼,在美的感受和朗朗读“诗”声中进入课堂,带着目标明确看视频、找问题。

【汇·解惑】如针对悬疑问题的探究设计:(1)观看视频,结合所学知识,将古诗上你的疑惑点圈出来;(2)结合知识卡片,请与小组成员一起解决疑惑;(3)请以班级同学名义,给中国水利博物馆馆长写一封信,将探究的智慧结晶呈现出来。此环节中,小组合作探究时长17分钟。学生有理有据去印证,不仅能质疑古诗,还尝试与同学辩驳,观点交锋。围绕学习情境设计问题链,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提高,以期今后在复杂社会生活中能用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人格意志去解决各类问题(关键能力),体现综合素养。

【慧·创新】学生分享生活中见到的南方乡村的竹子引水系统。感受人们在利用自然、化水为利的过程中创造的伟大智慧结晶,并用恰当的方式参与社会实践。

在传统的单一场景中,问题对于知识,大多是孤立的、简单的;而学习情境中的问题依存于具体的和整体的情境,它指向知识的整体掌握,更指向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发展。只有经过思考的、同时又趣味盎然的探索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坎儿井”知识本身,并迁移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落实综合思维素养。

总而言之,“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教学情景真实创设。判断其是否恰当而有效,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中是否体现综合性、人文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是以是否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最终能否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二、 花儿为什么这么红:学科素养真落实

“在日常学习、野外活动和其他环境下,开展实践活动,尝试探究、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教学关键问题,并没有明确指向教材中的哪一节课。H老师通过圈定“在日常学习、野外活动和其他环境下”的客观条件,选取了学生熟悉的博物馆和学校;通过确定突破关键问题的路径在于“尝试探究、解决与本学科有关的历史和现实问题”,选择《引水行》是否与所学的坎儿井学科知识贴切进行探究,学生能对坎儿井基本问题简要分析和说明;能够运用学科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得“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然生成,最终生成灵动课堂。

在三大教学环节中,设计意图的落实如下:

【会·设疑】由中国水利博物馆坎儿井的解说词中的一首诗抛题。回顾七年级下册学习坎儿井的相关知识,提出自己的疑问。从情境中发现问题,生活和课堂结合。

【汇·解惑】教师示范用学科知识解释其中一句诗,做学法指导,辅助学生解决提出的疑问。接着是全体同学一起解决作者和标题部分的疑惑。这大大启发了学生思维,解决疑惑。小组合作讨论分析,论从史出,使得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慧·创新】“那么作者到底描述的是怎样的一种引水系统呢?”迎着问题,带领学生寻找证据链,由此引入中国人民在水利方面的智慧创造,延伸到中国人民在水利方面的智慧创造。学生以书面形式落实论证过程,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H老师创设大量符合不同需要的真实情境,推动物(境)——人(情)——术(思)关系发展,使学生在探究事件、解决关键问题时自主建构意义,解决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这一节课,以创设真实情境解决某一关键问题、落实某一核心素养的策略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和普适性。

三、 春去花还在:撬动成长真发生

在观摩H老师的课堂中,看着学生展示互评时踊跃提问并解决问题、形成并表达观点,笔者感悟颇多。她的这节课情境真实,综合性突出,主题鲜明,情感伴随,学生自主,质疑探究充分体现。一节课45分钟结束了,但庆幸这节课启发了思考,“春去花还在”——那就是真实情境解决教学关键问题的策略要义。

(一)以真实美为境界

按照核心素养的要求,情境创设要尽量真实。所谓真实,是指在现实生活、科研学习中真实存在的情境。H老师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从中国水利博物馆看到的一首旋律优美的唐诗、一个新疆坎儿井的实例开始,通过美的教学片段,美的南方乡村“竹筒”引水画面,美的教师仪态,美的学生观点表达等方面,实现了对课题的突破,在探究质疑的过程中,伴随一个“真实美”的心理场景,调动学生的“情”与“智”,使其获得素养的全面的、主动的、和谐的发展。

(二)以真思考为核心

H老师不仅是“新疆坎儿井”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激疑生惑,“从会学到慧学”。她通过展示对“行人头上过潺湲”的质疑——解决——观点的思维过程,在和谐的师生互动过程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在她创设的每个真实情境中,不断地传播、唤醒、鼓舞学生——传播了学生情智的种子,唤醒了学生的智慧,鼓舞了学生创新综合的热情。

(三)以真活动为途径

真实情境下的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教”是为了辅助、引导“学”。本课用17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小组充分进行真实有效的探究,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轮番上台展示探究活动的成果。在“学生——知识——社会”整体活动设计下,学生真实地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解决关键问题,最終达成素养。

笔者作为一线老师,亦如《从会学到慧学——以新疆坎儿井为例》这节课上的学生一样,“终究得真意”:在境中学、境中做、境中思,在真实情境下解决教学关键问题,落实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文静.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2]高彤彤,任新成.多元效能理论与情境教育的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15.

[3]杨晓.让“身体”回到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5.

[4]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郑惠方,浙江省杭州市,杭州市嘉绿苑中学。

猜你喜欢
真实情境核心素养
用情境式抛锚优化信息技术课堂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基于TBM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探究
初中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