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干粮来办公

2021-12-04 21:12赵晓强官蕊李倩
人民周刊 2021年21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苏区红军

赵晓强 官蕊 李倩

苏维埃政权中的绝大多数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在面对艰苦的物质环境和艰难的斗争环境时,不但没有任何怨言,而且一直秉承我们党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一往无前的革命斗争精神。

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促使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中央苏区,党员干部经常到群众中开展革命宣传与民情调查。他们对工作一丝不苟,一心为群众着想,群众看在眼里,非常感动。当时广为流传的一首客家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哎呀嘞哎,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就是中央苏区广大干部克己奉公、执政为民的真实写照。

真心实意、关心群众

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所有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在这方面,我们党的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真心实意关心群众,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江西瑞金沙洲坝村的一口水井旁立着一块纪念碑,上面刻着两行大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这是毛泽东关心苏区人民群众生活的见证,也是苏区人民对党的领袖崇敬之情的最好表达。

毛泽东指出:“我们对于广大群眾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

中央苏区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积极为群众办事。通过解决群众生活困难,我们党不仅密切了党群关系、赢得了群众支持,还极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

1931年,由于国民党军队和团匪的破坏,闽西革命根据地苏区边境的永定、龙岩地区的部分群众因饥饿和生病而亡的很多。闽西政府派专人携带现款500元、耕牛8头,另还从红军拨来5000元进行救济。闽西革命根据地还非常注意群众的喝水、渡河等问题,对桥梁、道路、植树等工作都进行了规划。

当时,中央苏区还十分注重维护群众利益,反对随意违规增加群众负担。1932年,在经济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中央仍然明确,无论“困难到何种程度,都不得向群众借一斗米……‘预征税收的国民党的工作方式,更不允许应用”,并严肃批评处理了宜萍县向群众预征几千石谷子的行为。

1933年,中央苏区群众自发组织开展了“热烈借谷给政府与红军”运动。群众自动将借谷票退回政府,支持根据地的建设与革命斗争。

和谐的党群关系极大地激发了根据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也是党的各项事业能在各个根据地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克己奉公、清正廉洁

在苏区,上至中央主席,下至伙夫马夫,只有生活费,没有工资报酬。干部们吃的都是“草袋饭”,即每天将吃的米放在一个席草编成的袋子里,做上标记后丢在一个大锅里煮熟。这样既可以清楚知道每天消耗的粮食量,也可以减少蒸饭时的柴火损失。

当时,身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始终严于律己,生活非常俭朴,从来不搞特殊。他住的是普通民房,每天的生活标准只有三钱盐、二钱油,吃的是糙米野菜。毛泽东是典型的“夜猫子”,经常工作至深夜甚至次日凌晨。为了节省灯油,他把规定的三根灯芯掐得只剩一根。虽然喜欢吸烟、吃辣椒,但他从不搞特殊化,身上穿的衣服总打着好些补丁。

1933年担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刘启耀,过惯了节俭的生活,从来不知铺张浪费为何物,大家都称他为“十二分节俭主席”。刘启耀从来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在苏区的节俭运动中,他带头回家背米到机关吃,既不要公家发口粮,也不要公家发伙食费。他妻子一时不理解,埋怨他说:“当个主席,连饭都赚不到吃,真是没用。”刘启耀听后耐心地给妻子讲道理,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他妻子步行100多里山路,从兴国县老家给刘启耀送米,还打趣道:“老公老公,饭要我供。”刘启耀听后只笑答:“革命成功,吃穿不穷。”

时任江西省委书记的李富春经常下乡工作,就让爱人给他专门缝制了一个马褡子,用来装办公用的纸、笔以及米、草袋子和辣椒粉。每次下乡工作到了饭点,李富春就麻烦当地村民帮他煮熟“草袋饭”,蘸点辣椒粉就吃了。村民觉得过意不去,请李富春去家里吃饭,李富春坚决不去,说自己这样吃就挺满足。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下基层也经常是自带干粮。有一次他去瑞金消费合作总社检查食盐采购情况,开饭时吃的是自己包里带的几个番薯,当地干部极为感动。

此外,还有红军总司令、中革军委主席朱德等领导同志,他们都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与群众一道吃“草袋饭”,穿草鞋、粗布衣,和群众一起开荒种地、熬制硝盐、打井抗旱、修桥铺路,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育和影响广大群众。他们是中央苏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表率,他们身上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

厉行节约、力戒浪费

在艰苦环境下进行政权建设与革命斗争,资源十分有限,节省开支、充实战争经费就显得尤为重要。各级苏维埃政府、红军后方机关、国家工矿企业、各类学校医院等工作人员和广大军民一道,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从每天节省一张纸、一餐菜金、一个铜板开始,厉行节约,力戒浪费。

中央党政机关率先响应厉行节约、力戒浪费的号召:中央政府总务厅召开全体工作人员会议,决定每人每天节省二两米充裕红军给养;中央国民经济部缩减每人每天的油盐菜钱;中央粮食部决定每人种二十头菜,节省一分菜钱,以便更充分地保证红军给养;中央劳动部决定,在每人每天少吃二两米的基础上免发夏衣;中央土地部设置了节约箱。

中央机关工作人员不但积极响应号召,还非常注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苏维埃政府规定干部必须做到“十带头”:带头学习政治军事,带头遵守党的纪律,带头节约粮食、支援红军,带头优待红军家属,带头慰劳捐献,带头参军参战,带头生产,带头执行勤务,带头购买公债,带头集股办合作社。苏维埃政府还规定干部必须努力成为四个模范:扩红的模范、干部作风的模范、土地革命的模范、经济文化建设的模范。这个最初由兴国县提出来的经验做法,在上升为中央苏区的共同行为准则后,更进一步推动了厉行节约、力戒浪费风气的形成。

总体上讲,在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在苏维埃政权的廉政建设方面做了多方面尝试,并在此基础上初步积累了作为执政党的反腐倡廉经验。从实践上看,我们党当时的廉政建设一方面有力地打击了党内的贪腐势力,稳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另一方面,这些反腐倡廉的有力举措,与当时国民党的腐朽堕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今后取得更大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文节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共产党廉政简史》)

《中国共产党廉政简史》

著者:赵晓强、官蕊、李倩

书号:ISBN 978-7-5115-6528-0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6月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苏区红军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苏区创业致富人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再唱十送红军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苏区反腐廉政建设的经验及其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