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染色技艺传承与听障服装设计教育相关研究

2021-12-05 20:12孙闻莺袁秋芸
纺织报告 2021年10期
关键词:手工艺染色服饰

孙闻莺,帅 敏,袁秋芸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植物染色技艺作为我国一项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有自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项古老且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在当下以高效、科技、信息为主流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发展逐渐式微,生存状况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部署以及各项文化保护政策的落实,植物染色技艺重新得到重视,以听障大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主动肩负起保护与传承的任务,探索植物染色与听障大学生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中的传承路径,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提出新思考。

1 植物染色技艺现状和价值

1.1 现状

植物染色技艺,是使用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等对织物进行染色的工艺技法,是一种自古有之的传统手工艺。文献记载,我国植物染色工艺出现的比较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相传,黄帝用草木花果染就织物,玄衣黄裳以治天下。《通鉴外纪》有载:“纪帝作冕,垂旒充纩。为玄衣黄裳,以象天地之正色。旁观翚翟、草木之华,乃染五采为文章,以表贵贱。”“植物染料的染色,古时又称草染。商周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草染工艺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染草的品种、采集、染色工艺、媒染剂的使用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1]《大戴礼记·夏小正》中有记载“启灌蓝蓼”,而染色植物被记录史册,定是因为在当时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种植,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

植物染色技艺被人们熟练掌握并普遍应用并非一蹴而就,是历经漫长的生产实践和技术经验积累而成,植物染色在漫长的农业社会是人们染色的主要来源。在英国人William Henry Perkin于1856年发明合成染料苯胺紫之前,世界上所有的染色材料大部分来自植物,少部分来自矿物和动物。据不完全统计,用于植物染色的植物染料多达几百种,植物染料“统治”染色世界长达几千年,人们对植物染料染料提取工艺、染色技法、染整工艺、媒染剂等技术都有深入的研究,只要掌握了媒染剂染色和非媒染剂染色、单色染、多色染、套染等多种染色技法,就能染出多达几百种颜色。

植物染色技艺历经几千年发展到近代,是一项优势、劣势都非常明显的传统手工艺。植物染色材料全部取材于自然,材料环保、无毒,纯手工操作染色过程,染出的颜色素雅、质朴,蕴含手艺人的情感温度,但其染色过程繁杂、耗时长,色彩性能不够稳定,并且受时间、季节、材料、工艺等限制和影响较多。由于色牢度差等诸多因素,即使是同一种染色植物,在不同的种植区域,也会因地域、温度、土壤、气候等导致染料出现染色的差异,这些不可控的因素,会直接导致植物染色在科技大发展后,逐渐被标准化配方、流水线生产合成染料所取代。植物染色技艺的发展空间日趋狭窄。

1.2 价值

1.2.1 环保优势

植物染色技法多盛行于适合染色植物种植的地域,染色植物的种植、栽培、收割、染料提取、染色、固色等一系列染色过程,基本都来自大自然的惠赠和人们双手的劳作,作为染材的植物根茎、花果都是自然的产物,无毒无害无污染。用于染色的织物,大多使用棉、麻、丝等天然纤维,天然织物的特性为无毒无害、亲肤舒适,整个染色过程纯手工完成,摒弃了工业生产的粗制滥造。因此,染色剩余的废水废物也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对自然的友好度是化学染料和工业生产无法比拟的。

1.2.2 蕴含人文精神

手工艺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特征,是科学智慧和艺术观念的融合,是工艺技术和艺术设计相结合的产物[2]。植物染色技艺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从染草的种植、收获,到染草的选料、处理、染色,到固色、后处理等一系列的染色环节,每一步的材料都来自大自然的回馈,每一步都是劳动人民用双手制作出来的,饱含了劳动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是通过劳动人民在实践中逐步积累的经验所得的传统手工艺。过程中倾注了劳动者对生活浓郁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劳动人民对自然深沉的爱和对真善美的不断探索和追求。每一件作品都具有民间艺人的情感、思想、功利和对自然模范的追求特征,这些特征也随着民间艺术品的创造而产生了价值[3]。

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重视,植物染色技法又重新被关注,重回大众视野,重新被挖掘、拯救、复兴。多地植物染色技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植物染色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是地域文化的代言人。发展地方特色、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一个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也是高校各学科培养计划的重要指标。

2 植物染色技艺传承和服装与服饰设计教育的关系

2.1 植物染色技艺和服装与服饰设计教育相互依存

习近平总书记访欧期间,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深入学习这一论述,对于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植物染色技艺属于传统手工艺,既是传统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植物染色的手工艺就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就是对民族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4]只有挖掘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保持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信仰,才能在全球一体化的格局中立足,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中保持本民族的精神。

“道德、艺术、科学”是人类文化中的三大支柱[5],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一部分,自然而然地承担着传播、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任务。植物染色技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获得的非物质文化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6]。没有民族文化的设计是没有灵魂的粗制滥造,没有传统文化的设计是没有根基的敷衍了事。植物染色技艺的传承需要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支持,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发展也需要植物染色这些传统手工艺的支撑,二者是互相依附、共同发展的关系。

2.2 听障大学生的特点

中国残联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除去老年生理性致聋的人群,听障人群有2 000多万人。随着受教育面的扩大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相当一部分听障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听障大学生由于听力的缺失,认知途径主要依靠视觉系统,使其形象思维优势明显,对形象视觉以及形象关系比较敏感;大部分听障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专注力,能够专注于一项细致烦琐的手工艺制作;大部分听障大学生的复制能力、动手能力较强,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复杂纹样或者复杂用品的制作;大部分听障大学生非常喜欢和擅长临摹作品,适合进行细致、繁复的手工艺作品的制作[7]。听障大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这些认知特点,符合植物染色技艺的手工艺特点和制作要求。

2.3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传承优势

植物染色这类传统手工艺,传统的传承方式是“师傅带徒弟”。大多数老手工艺人可能不认识字,但是能将自己从师傅身上学得的一身手工艺再传承给下一代,通过手把手、口传口的传授方式,将手工艺传承延续,循环往复、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进入现代化、信息化社会以后,随着教育的普及以及社会的发展,年轻人获得知识和文化的途径更加多样化,使用的技能和方法也更加灵活,养家糊口已不再是唯一的人生目标。年轻人不愿终生固守在一个地方,围绕在师傅身边学一门看起来收益不高的手工艺。因此,这类靠师徒传承的传统手工艺,面临后继无人、几乎濒临灭绝的境遇。基于此,需要发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力量,利用其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传授体系,依靠大学生群体,将传统文化、传统精神、传统手工艺传承和发扬下去。

据统计,全国招收听障大学生的高等院校有17所,多数将专业设置为艺术设计类。其中,部分开设了服装与服饰设计相关专业,这是综合听障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专门设置的,是经过考证和实践,符合听障大学生认知特点的。植物染色技艺的发展和传承需要依靠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育的力量。国务院早在 2005年颁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育部门应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教学体系,激发青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操作性强,手工项目多,能够担负起传承、传扬植物染色技艺的任务。植物染色技艺的载体是织物,是对织物的再加工,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范畴。植物染色技艺更适合应用于服装设计、服饰设计、家用纺织品、手工艺品等领域。

3 植物染色技艺在听障服装设计教育中的传承思考

在国家倡导的“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各地应积极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寻找传统手艺传承人,充分依靠高校传播知识的力量,肩负起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的重任。

3.1 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将植物染色项目纳入拓展课程模块

2021年,最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成效。”其中,在艺术设计学科方面,将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主要指标,明确要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植物染色技艺作为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关系紧密,在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时,也以吸纳优秀传统手工艺、传承“中国味”为己任,将植物染色技艺纳入课程体系,加入拓展课程模块,以专业选修课的方式提高选修课的丰富性,让那些对植物染色感兴趣的学生能有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传统手工艺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对植物染色传统手工艺的热情,对其保护和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3.2 开放课堂,邀请植物染色民间手艺人进课堂进行教学

高校的课堂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不应是循规蹈矩的;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应是照本宣科的;应该是生动有趣的,不应是死气沉沉的。开放相关专业课的课堂,邀请植物染色民间手艺人上讲台,是一个可行性思路。我国大部分民间手艺人,都是在旧时的师徒传帮带或者家庭式传承的形式中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在他们日复一日的操练中,将传统手工艺掌握得炉火纯青,在这项手工艺中,积累了诸多手艺人大半辈子的情感体验、人生感悟,沉淀出醇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些价值会通过他们的手工艺融入其作品中,邀请他们进课堂、上讲台,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同时,能体悟其内在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让听障大学生也能享受师傅带徒弟般的“手把手、口传口”的学习方式。

3.3 充分利用校外实践课,参观并实践植物染色项目

现行的本科培养计划具有一专多能、博学多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加强人文通识类课程的学习,也对动手实践的课程有具体要求。校内实践课程,主要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校外实践课侧重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植物染色的工作室或者手工艺传承人一般分布在各地,是地域文化的代表,要想一睹传统手工艺的风采,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拓展课程,详细规划以植物染色技艺为主线的考察线路,实地参观植物染色手艺人对植物染色材料选择、加工、提色、染色、固色等一系列过程,对植物染色产生直观的了解和体会,深入实地,有助于听障大学生在了解当地文化的同时认识传统手工艺,能在一个实际的地域范围内理解传统手工艺出现、形成、发展并传承的历史原因,进而对植物染色技艺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

4 结语

植物染色技艺的传承需要高校教育的力量支撑,需要听障大学生产生新的认知并在设计中转化和发扬。将其纳入听障大学生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中,作为对教学有益的补充,可以丰富听障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为江苏地区“传统手工艺走进听障大学生”做了一次有效的尝试,让听障大学生能通过学习了解这些文化,掌握某些传统手工艺技法。可以完善听障艺术设计教育学科的内涵,丰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课程资源;强化听障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听障大学生的民族情感认同;强化听障大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其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既完善了听障艺术教育的专业内涵,又传承了地方传统文化,对两者的完善和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使听障艺术设计教育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意义。

猜你喜欢
手工艺染色服饰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无限路及其笛卡尔积、直积的孪生α-距离边染色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动物“闯”入服饰界
关于路的k-方图的邻点可区别-边全染色和第一类弱全染色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G)=8且不含有三角形,4—圈的平面图的完备染色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手工艺·温州发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