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带动乡村文化建设

2021-12-05 20:26张家昕
智慧农业导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都市建设文化

张家昕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1 乡村振兴战略与建设乡村文化的关系

1.1 乡村振兴战略介绍

在新时代发展进程中,党中央提出了几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其中一项,这一伟大决策紧跟国家与世界发展方向。与乡村建设发展息息相关的政治生活、生态环保等所有问题都被纳为其中,是应对与处理“三农”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有力指引。在新时期应对各种矛盾与挑战中,解决“三农”问题阻碍、焕发乡村活力是相当必要的,唯有此才能真正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与促进国家繁荣兴盛。所以说,在全面繁盛乡村继而助力中国梦实现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将乡村振兴作为重中之重。

1.2 建设乡村文化

在中华文化源远而璀璨的历史进程中,乡村文明一直作为主要部分而存在,乡间村庄作为其载体而存在,而耕读文化便是我们应了解并掌握的其中一种文明[1]。作为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乡村是我国生存发展的根本土壤,而乡村文化则为我国的精神支撑。乡村里蕴含的文化是经过无数人代代总结并传承而来的智慧成就。纵然工业文明在我国已经具有较长的历史,且当前我国在工业方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农业上仍旧存在“三农”这一尚未解决的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的前进脚步放缓。认定乡村社会属于何种程度上的文明,需要借助乡村文化这一标准,因为其是促进乡村进步与安抚乡民心灵的关键。所以说,继承并创新发展高质量的乡村文化是提高乡民文化涵养与实现乡间文化的关键前提。可以说,了解并熟知与乡村有关的文化是更深层次发掘并处理好乡村文化中难题的基础所在。

1.3 乡村振兴战略与建设乡村文化间的相互影响

乡村振兴在国家整个发展大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它将与乡村有关的社会进展的全方面涵盖其中。在与乡村有关的文化进展中,有涉及助推乡村发展文化与文明发展程度的要求,其为乡村层面的文化发展创造了机会。发展乡村层面的文化是助推乡村发展的必要基础,也是重振乡村风采的不竭力量。

2 借乡村振兴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2.1 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是建设乡村文化的整体背景显著变好。在国家进步和实力增强的情形下,文化作为一种评定标准,对国家发展中各项实力水平的认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乡村层面上的文化发展有助于更好地处理好“三农”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在国家高度关注农业的情形下,大量以“三农”工作为主体的政策法规已出台并被公众知悉,在此基础上无数乡民和社会人士同样也为繁盛乡村文化尽到了自己应有的力量。基于此,乡村的文化发展环境大大改善,大众的精神世界也得以充实。二是使得与乡村文化建设相适应的各项配套设施逐步完备。只有具备完备的与乡村文化相配套的基础设施才能更好地开展乡民精神文化活动,才能有助于各种与文化相关的宣传与活动的举办。因此,要想满足当前文化层面的多样性要求和促进各项蕴含丰富内容的宣传与活动的举办,就必须使得与乡村文化相适应的各项设施得到建设并充实。三是建设乡村文化的主体具备越来越高的素质。在构建和谐社会与推动乡村发展的当下,共建共享是必须得到体现与落实的,即作为承担建设工作的农民必须得到与其付出相符的回报。因而,唯有充分激发出民众的积极性才能使乡村文化得以长久发展。四是乡村里举办的与文化相关的活动所寄托的载体是各种各样的。文化属人类社会特有,与物质活动相对立而存在,是意识层面的范畴。文化需依靠与其相适应的媒介来具体呈现,从而使人们切实地意识到在社会生活中其所起到的不容小觑的影响力。乡村文化当然也不例外,需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并创新文化所寄托的具体媒介。

2.2 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2.1 乡村文化自信与自觉有待加强

首先,乡村原本的文化会被都市与域外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侵蚀。在信息化时期,需要增强乡村居民的集体文化素养,这可使其在身处错综纷芜环境时始终保有探索积极性。但受都市与域外文化的影响波及,使其欠缺找到有效信息的能力,这会导致对原有价值和文化的自我否定。此外,农村与都市间的物质水平不一,这种落差会使他们内心丧失对文化的肯定。

其次,乡村人才的流失会造成乡村文明传承的不连续。农村与都市间物质水平上的落差会造成大量青壮年外出谋生或求学,导致乡村的中空化现象。此外,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紧,不断增多的农村人口在能够糊口的境况下纷纷向都市转移,以期获得更优质的条件为后代发展奠定基础,进而导致农村变为留守之地,乡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遭受着间断的影响。

最后,都市与乡村间二元布局的存在会加剧文化之间的分歧。近年来,我国已借助多种措施来助推都市与乡村间经济的协调共生,且一贯主张城乡一体并融合进步,但现存境况仍旧不乐观,都市与乡村在资源的配备上仍有着一定的差异,这是长久以来历史发展所引发的问题,并非是短时间内可处理好的。种种缘由引发的文化在自信层面的缺失必须要依靠国家与社会的正确引领与普遍参与才可改进。

2.2.2 涉及乡村公共文化的供给现状需逐步完善

首先,有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法规、所需经费是否得以有效落实需加以明确。我国在对与乡村有关的文化建设方面颇为关注,曾在具体规定中作出了详细明晰的规划。但下层政府在进行实现的过程中缺少调和机制的变通,仍有责任义务混乱、监管缺失等一系列不足之处,这使得相关规定的贯彻和物资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

其次,与乡村文化服务相关的配套设备尚不完备。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与乡村文化服务相关的配套设备的建设情况已大大改善,但很多农村地域尤其是相对滞后或穷困地区仍旧呈现落伍状态,一些村子仍旧只有很小的书室或简陋的教习室,且使用率较低。所以说,结合实际需要采纳不同方法对乡村振兴的工作进行贯彻实施并健全完备相关配套设备,是丰富乡间文化服务最可行的方式。

最后,与乡村公共文化息息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与需要之间仍达不到应有的均衡平稳状态。国家在文化提供方面上较为简单,很难展现农民的主动性。此外,文化提供者未能准确领悟到大众在文化层面上的切实需要,提供与需要间达不到平衡,这会造成无意义供应的后果。而东中西三部间,城市与农村之间文化供给的水平和能力现状仍旧有着较大程度的不平衡,迫切需要采取相适应的方法进行处理。

2.2.3 对于优秀且悠久乡村文化的保护迫切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首先,对优秀且悠久的乡村文化的维护与传播方面明显不达标。我国悠久璀璨的文化发展史是以乡村为基体,村庄村民在日常谋生中逐步继承下来的财产以及归纳出的哲理皆属于乡村文化的组成部分。虽说国家一直有相关规定以助于文化成果的维护及发展,但在农村特别是较为滞后封闭的村庄,对文化结晶仍旧缺乏重视,仍有恶意性质的毁坏或不合理使用等状况。

其次,良好的与乡村相关的文化迫切需要激发其生命力并对其进行更新。优秀的与乡村有关的悠久文化包含乡民丰富的情感,是乡民的情感寄托,是回忆扎根之处。它们要想呈现其存在意义就必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展现一定的价值,然而,缄默的乡村文化在相关领域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特别是目前乡村存在的老龄化与中空化现象更加剧了它的冷清,阻碍了乡间文化不断前进的脚步。

最后,悠久的乡村文化要想保持优秀就必须紧跟发展方向。每种文化在成长进程中都会被刻下相应年代的特有标记,其中的精髓要想在时间长河中不断焕发光彩,则需紧跟时间的脚步。传统的乡村文化要想继续焕发活力就必须紧随时代步伐进行更新,以求更加符合国民的精神需要并对其进行充实提高。

3 有关建设乡村文化的策略分析

3.1 强化乡村文化自信与自觉的基础

首先,要对源远的文化有明确清晰的认识,并使其范围内的乡村文化整体得到继承与永续存在。我国的文明史主要是农耕文明,而它的根蒂则在广阔的乡村地域。也就是说,发掘与乡村不可分离的文化中所含有的各种优秀基因,并将它们与新时代的新要求相结合进行创新发展,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独有的时代风采和中国风姿,这对我们再次找准乡村文化地位并恢复其自信具有非凡影响。此外,在这一进程中还需借助相关文件的因势利导与充实经费的有力协助,以此为乡村文化整体的更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其次,要对由来已久的乡村熟人社会团结助人的良好邻里模式进行重新建构。在固有的人际交往模式中,乡民间友爱协助、善良淳朴,但在环境不断变化的影响下,人们时常会面对繁杂且陌生的环境,遭受到杂乱文化中部分消极文化的不利影响,人们间丧失了原有的感同身受与信任互助,反而被冷漠功利所取代。孟子曾说过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他人的心[3]。因而,借助情感纽带使乡间村民从心理层面重新接纳乡村整体是建设乡村文化行之有效的措施。

3.2 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乡村文化的建设需乡民、都市居民等多种主体的努力参加与鼎力协助。国家相关法规政策的指引性与项目经费的强有力支持是建设与乡村有关的文化基础与必要条件,社会多方主体的鼎力支撑与真诚关心及积极参加为其更新提供了不竭力量,而乡民的乐于参加则是其繁盛的最重要因素。只有在多种主体协同努力的前提下,才可借助现存的乡村文化资源促使乡村文化的继承与不断发展。然而,在社会前进脚步加速的当下,乡村逐渐与回忆和“留守”中的故园划上等号。

3.3 传承保护并创新发展优秀的与乡村相关的文化

一方面,要对城乡文化有崭新的认识与理解。都市与乡村文化可谓是城乡居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断产生并发展的,它们皆是中华文化的组成成分,在推动社会不断前进中起着重大且相同程度的影响。但目前的状况是都市文化较优于乡村文化,且都市文化对乡村文化带来相当程度上的侵蚀。也就是说,在都市与乡村文化发展进程中第一步便是要增强相互间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乡村文化对我国特有文化的发展有着根基性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一方面,需优化文化发展策略。城市文化的进展一直得到人力物力、政策资金的大力协助,有着较足的前进劲头。但乡村文化在城镇化加速的现状下,会面对内心认同上存在的危机,也会感受到经济发展的现有差异所带来的人力物力及资金投入方面上的各种问题。急切需要在整体方向上给都市与乡村文化作出指引,在具体规定上对乡间文化发展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并增加政府经费的高效利用,以此带动基层众多力量主动积极参加。从不同地域的现有状况出发,充分借助地方特色发展乡村独有文化,而非仅仅追求乡村文化的城市化与现代化,不然会导致乡村文化丧失其应有的特质。

4 结束语

本文认为突破乡村文化生存发展困境行之有效的措施即是对乡村文化进行重新建构。也就是说,在借助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农民在文化上的自我觉醒意识,并在文化创新中彰显乡村文化独有的特质。推进建设乡村文化,不仅需要创新出新型乡贤文化并提升乡民个体的文化素养,还需大力建设经济配套设施,特别是需要加强教育投资力度与资源利用率,进而实现系统的综合治理与完善。

猜你喜欢
都市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谁远谁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