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环经济视角的生态养殖创业模式研究

2021-12-05 21:13陈小荣
中国饲料 2021年24期
关键词:养殖业环境保护养殖

范 晔,陈小荣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 226007)

1 循环经济

当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稳中求质的新阶段,这意味着经济的提升需要着重强调经济运行的质量与发展模式的转变。随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深入人心,如何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真正构建出资源循环型经济成为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问题。因此,在强调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循环经济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1.1 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物质生产部门所使用的原料与材料进行充分使用与重复利用,以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许凌云,2021)。可以说,循环经济是站在环境保护的立场上提出的,要求经济活动要尊重自然生态规律,建立物质的循环,以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融合。其中,实现物质的循环使用,推进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是循环经济的一大要素,该发展模式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基于此,循环经济能兼顾经济发展的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进而实现各生产要素的有机统一,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王华,2021)。

1.2 养殖业中的循环经济作为传统农业的重要分支,养殖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经历较为重大的变化。特别是新技术的不断投入,养殖业中的资源利用率较低的环节得以优化升级,这不仅提高了该行业的生产效率,还极大程度避免了资源浪费,以及资源过度消耗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在动物饲养环节采用生态环保的饲料原料,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排放的饲养方式,同时实现对养殖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对畜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等。

1.3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养殖业发展循环经济就是搭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系统,促进资源在循环系统内的高效运转,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同时,还能减少废弃物排放,进而促进养殖业的良好发展。

1.3.1 降低消耗,节约资源 在节能降耗大环境下,发展循环经济是顺应市场趋势和潮流导向的最佳选择。循环经济模式能实现对可循环利用资源的再利用,同时新兴的节能技术、回收技术及废物处理技术都能显著提升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张岩,2021)。

1.3.2 增加收益,促进发展 产业发展离不开环境的正向影响,生态养殖业作为与自然环境联系紧密的产业,其发展质量与自然环境的好坏息息相关。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生态养殖业能将各个生产环节中的自然资源有机融合,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节约资源又能降低产业生产成本,进而提升利润空间。除此而外,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提升又能正向影响生态养殖业的影响力,促进整个产业的全面发展。

1.3.3 调和矛盾,促进和谐 如果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显然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国家政策不符合,而且这种经济发展模式难以维系。因此,强调循环经济就是要辩证看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调和两者间的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 生态养殖业

2.1 生态养殖业的概念生态养殖业是循环经济框架下的一种养殖方式,主要依托生态学理论,在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区域的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并且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回馈自然,形成良好的正向效应。

2.2 生态养殖的运行模式生态养殖建立在传统养殖业基础上,是对传统养殖业生产过程进行节能、低排放的改造,因此,生态养殖业的类别划分与传统养殖业的划分方式有相似之处,包括畜牧养殖、水产养殖、禽类养殖等,以及其附属产业和养殖延伸产业。但从实际情况看,生态养殖往往涉及多种生产方式,以实现生态养殖的良性循环及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是生态养殖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将水资源、土地资源、植物资源等作为生态养殖的养分和饲料基础。需要注意的是,资源供给环节会产生大量废弃物,需要通过先进的循环技术和回收利用技术尽可能的将这些废弃物重新转化为有机物回归到自然,剩余部分则被制成其他工业产品,或者进入产业链下游进行深加工。可以说,资源的循环利用过程能最大限度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进。

2.3 生态养殖创业模式可行性分析随着循环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且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鼓舞下,将生态养殖作为创业立足点,探索“循环经济+生态养殖”创业模式的可行性。

2.3.1 环境保护的社会潮流 目前环境保护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生态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趋势。生态养殖业作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融合的生产模式,能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减少资源消耗,协调自然更新能力,提升环境承载力。其发展模式和未来展望符合了环境保护的社会潮流。

2.3.2 人才储备具有优势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将其运用到生态养殖业的生产和运营中,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专业技能支撑。作为新兴创业领域,生态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技术层面的难题,这就需要发挥人才优势,通过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进行综合筹划和解决问题。如生态养殖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气候条件对饲养动物的影响,资源的回收利用,养殖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等。可以预见,生态养殖业有了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加入,为其后续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些青年俊杰富有创新意识和敢于冒险、敢于拼搏的精神,这些素质都是生态养殖这一全新创业领域所必须具备的。

2.3.3 创业蓝海领域 在促进环保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诸多创业者将视线瞄准了生态养殖这一新兴产业,因此,该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国内生态养殖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存在产业相关配套不完善,产业链亟待梳理和贯通的问题,但正是这些未知的市场空间和全新的市场赛道才给予创业者发挥想象的空间和无限的机遇,通过在新兴领域里的耕耘和开发,创业者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4 生态养殖的创业模式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生态养殖是建立在传统养殖业基础上,为达到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效果,养殖企业或养殖户往往会采用多种养殖模式相结合的方式。从实际情况看,现存的生态养殖创业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为更好地反映整合扩展后的业务范畴,巴斯夫将“作物保护”业务部更名为“农业解决方案”业务部。该业务部还成立了新的全球种子及性状业务部门。

2.4.1 林下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是林下经济的典型模式,其发展历史较为久远,也是最接近传统家庭养殖的一种模式。通过将果树或经济林木与养殖业相结合,能在实现生态互补的同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果树种植区进行禽类养殖,产生的废物可以作为肥料供给果园,减少化肥使用量,提升环境综合质量,减少运行成本。在运用林下养殖模式创业时,可通过规模化运作来克服传统林下养殖技术不过硬、饲养密度小、资金短缺等弊端,从而获得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

2.4.2 联合养殖模式 通过对多种动物上下游联合养殖能实现养殖生产环节的有机衔接,进而降低中间转换成本和养殖废弃物排放量,从而提升环境质量和饲养经济效益。因此,创业者可考虑联合养殖模式,如将上游的饲料供给与动物养殖对接,之后将动物排弃物与水产养殖结合,用于培育水生浮游生物供给鱼虾等,而水底淤泥富含有机质,又可将其作为肥土用于种植。这种多物种联合养殖模式能大幅提升综合效益,同时能往产业链的上下游发展,通过产品深加工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最终提高生态养殖的经济效益(杜艳艳,2018)。

2.4.3 综合养殖模式 该模式主要在联合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加入沼气和沼渣处理、培养食用菌、繁殖蚯蚓等中间过渡环节,最终形成“秸秆—家畜—沼气—食用菌—蚯蚓—鸡—猪—鱼—肥料”的综合养殖模式。如秸秆经过发酵、青贮处理后可作为家畜饲料,然后利用家畜排泄物制成沼气,沼渣可以培养食用菌,食用菌下脚料及土壤可以为繁殖蚯蚓提供条件,再利用蚯蚓饲养鸡,鸡粪发酵喂猪,猪粪养鱼,鱼塘淤泥作为肥料。这种综合养殖模式能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降低生产成本和废弃物排放量,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的目的。

3 生态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3.1 从业者素质待提升生态养殖大多由传统养殖业转型而来,相比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方式,生态养殖对从业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业者素质成为制约生态养殖创业的首要因素。如从业者的环保意识不高,责任感不强,在权衡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时,往往会舍弃后者。而且从业者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饲养经验仍然局限于传统养殖方式上,对市场需求不敏感,忽视了高新技术在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最后,缺乏机械化、设备化养殖经验,难以适应生态养殖的规模化发展。

3.2 缺乏养殖技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生态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不例外,牲畜与禽类良种培育、生长过程中病害的防治、养殖排放物的回收、废弃物的重复利用、生产中节能降耗等问题,都事关生态养殖的后续发展。特别是在循环经济要求下,如何实现对养殖技术的改造升级成为创业者需要面对的问题。如计算机自动化、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虽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对养殖环节的实时控制,但相比国外先进的养殖业,国内生态养殖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肖翔等,2016),因此,这些空白领域还需创业者去摸索和探究。

4 生态养殖业的创业策略

4.1 注重人才培养,提升人员素质行业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高质量的人才储备能为产业发展铺垫好基石,提供有力的后盾支持,实现以知识促发展,将知识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对生态养殖的创业企业尤为重要。

具有专业和交叉学科知识的人才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力军。因为循环经济背景下的生态养殖业需要综合多学科知识,包括生态学、生物学、气象学、土壤学、地质学及经济学、管理学等,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才能促进生态养殖产业的高效运转。而且该行业作为一个新起的蓝海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必定会遇到知识和技术层面的难题,要想解决这些难题,高素质人才成为关键。

生态养殖创业企业可以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扩充自身人才储备,调整企业人才战略,比如使用较为优厚的待遇作为吸引人才的条件,同时给予人才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成长路径,以实现人才队伍的稳固。同时加强既有员工培训工作,通过开展技能操作培训、新兴养殖技术教育等提升员工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4.2 注重培养环保意识以企业为出发点,加强对员工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是生态养殖发展的基础之一。如可在企业内部开展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普及和教育工作,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基础,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宣传,确保员工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环境保护、重要性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要求。另外在具体落实上,除了要求企业的排污达到环保要求外,还应将环保要求落实于细节,如节约水电、循环使用可再生资源等,从而在企业内部构建出良好的环保氛围。

4.3 加大引进力度,实现技术引领发展目前,与国外畜牧养殖强国相比,国内生态养殖业在技术层面还有待于提高,具体表现为现有技术较为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在技术缺位情况下,追求生态养殖的环保效益可能会对养殖企业正常运营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要想突破生态养殖业的发展瓶颈,就需要以技术为契机,不断优化和引进饲养管理技术,通过提高养殖存活率,降低料肉比,改良畜禽品种等方式来提高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

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使用也能有效改善生态养殖业的不足之处,如通过对现有养殖参数的分析精准计算出所需要达到的最优条件,并以结果倒推产业规划和饲养管理,最终实现对生产环节的调整与完善。

4.4 提升产品质量,打造良好品牌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最好的宣传,生态养殖领域也不例外。对处于创业期养殖企业而言,要想提高市场份额,打造良好的市场口碑,就需要以产品质量为契机,尽快在市场中构建出品牌效益,帮助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形象,从而对养殖企业的后续发展起到正向促进作用(毛锦文,2021)。

5 结语

总之,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养殖业是生态经济的一个构面,更是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态养殖业,鼓励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到行业创新创业中,对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目标有积极带动作用。因此,基于循环经济的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业成为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养殖业环境保护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环境保护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数字化智能背景下畜禽养殖业发展路径及赋能对策研究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论养殖业“减抗”背景下无抗替代品与畜产品安全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