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青隆岭地区钼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2021-12-05 07:17邢增富
世界有色金属 2021年10期
关键词:钼矿黑云母石英

邢增富

(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海口 570206)

1 区域地质背景

青隆岭位于南好断陷及牛腊岭火山岩盆的边缘,处于区域性东西向九所—陵水深大断裂及次一级的北东、北西、北西西向断裂的交汇复合部位[1]。属牛腊岭、同安岭钼、铜、金成矿区带,东部发育着与成矿关系较密切的晚白垩世花岗斑岩体(脉),并有早二叠、早白垩世花岗岩分布,区域成矿构造位置较为有利。青隆岭主要断裂构造有东西向九所—陵水深大断裂及其次一级的北东、北西等断裂带。其中北北西向断裂和南北向断裂对成矿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

2 矿床地质

2.1 地层

区内地层出露面积较小,仅在东北部、中部呈残留顶盖零星出露。主要为下志留统空列村组(S1k)石英岩、绢云石英粉细砂岩、绢云板岩和结晶灰岩。

石英岩,岩石呈乳白色,变余砂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呈隐晶-微晶质,致密坚硬。岩石质较纯净,极少杂质。

绢云石英粉细砂岩,岩石呈灰白色,具显微鳞片粒状变晶结构,变余碎屑结构,由石英和白云母、绢云母、黑云母、绿泥石等组成。其中石英和云母的相对含量互有变化而显示呈分层。

2.2 构造

本区位于岗阜鸡复式倒转背斜的西南端,多由岩浆岩组成,主要断裂构造以NW向断裂为主。此外,区内节理发育,以NW向为主。

(1)NW向断裂

矿区内构造不甚发育,主要为F1断层。F1断层位于青法-春草西侧约200米,NW向延伸,产状不清,沿途普遍见角砾岩或挤压破碎现象。

F2断层位于测区中部,走向北西(336°),查证区出露长度约0.25km,断裂带见1~2m的闪长玢岩脉,旁侧岩石破碎,具糜棱岩化,产状:264°∠66°,为性质不明断层。

F3断层走向近南北(334°)方向延伸,矿区出露长度约0.31km。断裂带岩石普遍破碎,硅化强烈,糜棱岩化,褶皱线理发育。石英重结晶严重,中心部位见50cm宽的硅化脉。断层面清晰,产状:90°∠70°,可能属压扭性断裂。

(2)节理

异常区发育多组节理,第一组产状:236°~271°∠74°~87°;第二组产状:104°~180°∠72°~73°;第三组产状:354°∠84°。其中以第一组节理最为发育,据野外统计,节理密度10~12条/m。

2.3 侵入岩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侵入岩广泛分布,主要出露有中粒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P1ηγ)、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K1ηγ)、花岗斑岩(K2γπ)。

中粒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P1ηγ):主要分布在区内中偏西部,东北角,东南角可见部分出露。岩石为岩石片麻状构造清晰,钾长石斑晶粒径粗大(大多为3~6cm×2~4cm,大 者 达10~12cm×5~6cm),自 形 程度高(多为自形板柱状)。粗大的钾长石斑晶和簇状黑云母集合体产出往往具有明显的优选方位从而在三维空间上形成了明显的叶理构造。钾长石斑晶的排列方向多在N(N)E20° ~NE(E)80°之间。

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K1ηγ):分布广泛,为区内主要侵入岩,大面积分布在区内中部、东部及西南部。岩石为灰白色至浅灰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浅红色钾长石,约占5%~15%,粒径0.5mm~5mm,展布无方向性,斑晶含量不均匀,局部较少。主要矿物成分以斜长石为主,其次为石英、钾长石及黑云母、角闪石等。

花岗斑岩(K2γπ):分布在鸡头岭一带,近南北向带状分布,中间粗,两头逐渐尖灭,最大宽度800米,长超过3000m。岩石为棕红、棕黄色,斑状结构,斑晶约占18%~35%不等,粒径大小在0.3mm~3mm,成分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组成。基质为球粒结构,粒径在0.5mm左右,由纤维状钾长石、石英组成的球粒为主,球粒间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微粒分布。

区内岩脉主要有闪长岩、花岗斑岩岩脉,分布于岩体内部,属区域性脉岩,区域性脉岩具有多期次性。

闪长岩:走向为NNW向。灰黑色或暗绿色。斑状结构或微细粒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斜长石、角闪石。矿物组成主要为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辉石,可有少量石英。

花岗斑岩:走向为NW向。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含量30%±,斑晶主要为条纹长石斑晶,其次是石英斑晶,少量斜长石、黑云母斑晶。基质微粒花岗结构,也常见显微文象结构,由石英、正长石、斜长石及少量黑云母构成。

3 矿体地质

3.1 矿体特征

青隆岭地区共圈定26个矿体,编号为V1~V26,目前控制钼矿体均为隐伏矿体。各矿体主要分布在头隆岭-头尾岭一带,呈脉状、长透镜状,总体走向为335°,倾向245°,倾角为35°~65°。各矿体见矿标高为-200m~+220m,长度为100~320m。以V16号矿体为主,V16号矿体形态简单,稳定,工程厚度为1.04~2.16m,厚度变化系数35.00%,属于稳定型;矿体平均品位0.071%,单样最高品位0.13%,一般品位在0.034%~0.13%,品位变化系数为26.15%。

3.2 矿石质量

矿石矿物成分:矿石金属矿物主要是辉钼矿,次为黄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以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居多,其次是角闪石、黑云母、绿泥石、绿帘石和绢云母,其它微量矿物尚见磁铁矿、榍石等。

矿石结构:自形半自形叶片状、他形鳞片状结构:为部分辉钼矿化石英脉富矿石的结构类型。辉钼矿呈浸染状或细脉浸染状嵌布于脉石中,粒径一般0.03×0.25mm。自形晶与石英连生,他型半自型鳞片状集合体主要沿裂隙分布于石英边缘。

矿石构造:

a.细脉浸染状、细脉状构造为最主要的矿石构造类型,矿石有两种形态:一为辉钼矿呈细脉状充填在中粒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P1ηγ)、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K1ηγ)的裂隙中,一为辉钼矿呈浸染状嵌布在石英颗粒间。

b.微条带状构造:细粒鳞片状辉钼矿分布在灰白色石英小脉中,呈定向排列,排列方向与石英脉壁一致。

c.交错脉状构造:灰色、白色石英脉、方解石脉杂乱分布,构成交错脉状或网脉状构造。

3.3 矿化特征

区内矿化主要有辉钼矿化、黄铁矿化、少量黄铜矿化和金矿化。黄铁矿以细脉浸染状或线脉状产在裂隙中,部分为斑点状。黄铜矿化少见,一般伴生在黄铁矿细脉或以鳞片状、斑点状产在裂隙旁侧。辉钼矿化沿围岩裂隙、石英脉两侧充填。这些蚀变总的特点是受构造裂隙控制,形成典型的线型蚀变,当裂隙发育密集时,蚀变也随着增强,各种蚀变分布虽较为普遍,但与钼矿化关系较为密切的为硅化,其次黄铁矿化、钾长石化。

4 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4.1 找矿标志

根据矿体与石英细脉、岩体裂隙的产出关系、化探异常组合及矿化蚀变等,总结找矿标志如下:

(1)构造标志:区域性九所—陵水深大断裂控制着区域上的岩浆活动和火山活动[2],与成矿关系非常密切。沿该破碎带附近分布有罗葵洞[3]特大型钼矿等矿床,可作为找矿标志。区内产出的石英细脉多数为矿(化)体,且与之相关的岩体裂隙发育,钼矿化较好,多形成隐伏状矿体。故矿区F1断裂附近岩体可能找到钼矿(化)体。

(2)蚀变标志:区内硅化、钾长石化、绿帘石化等蚀变集中发育、叠加地段,特别是石英细脉带广泛分布部位,往往是钼矿(化)体赋存的地段。

(3)化探异常标志:该区1:1万土壤化探Mo异常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集中发育地段,为寻找钼矿(化)体及其含矿构造的重要找矿标志。

(4)地球物理标志:磁场正高跳跃场与弱正负交替场过渡带,激电中梯面状及带状异常分布区,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量低阻高极化异常区,均为重要找矿地段。

4.2 找矿方向

区内岩石中构造裂隙发育,岩浆岩多期次侵入,控矿构造F1断裂附近多见花岗斑岩和中粒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P1ηγ)、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K1ηγ)穿插,具有多期次构造运动特点。钼矿多呈脉状、浸染状充填在中粒巨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节理裂隙面、石英细脉两侧,其中在节理、裂隙发育密集带或岩石较破碎、硅化钾化较发育的破碎带等部位常见较强的钼矿化并形成矿(化)体,具有斑岩型钼矿床特点,大致认为该地区找钼有一定的前景。

猜你喜欢
钼矿黑云母石英
专利名称:一种钼矿和钨矿的联合冶炼工艺
花岗岩中黑云母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新疆蒙其克辉长岩脉黑云母和角闪石矿物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激发极化法在河北兴隆县太阳沟钼矿勘查中的应用
黑云母的标型特征简述
物化探技术在大兴安岭大南沟钼矿勘查中的应用
吉林省白山市板庙子金矿区花岗斑岩黑云母成分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意义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首次在火星陨石中发现柯石英
全球十大钼矿
我国脉石英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供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