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儿童立场的民间文化课程建构与实施

2021-12-05 03:42钱琴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资源儿童

钱琴

成尚荣先生在《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一文中指出,知识应“活”在儿童自主的探究和体验之中。所谓“儿童立场”,就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成长发展。民间文化是联系中华民族同胞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传承民间文化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园地处江南古镇,质朴的民风民俗、绚丽的民间艺术,构成了古镇浓郁的文化底蕴,浸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将办园文化作为我园民间文化课程的“底色”和“基色”,积极探索蕴含幼儿园文化特质的课程建构,力求在民间文化课程中传递课程文化的“温度”,呈现文化立园的样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基于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园本课程建构以及幼儿多元化发展等需要,我们以《指南》为精神引领,基于儿童的立场,回归儿童的经验,聚焦儿童的活动,关注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将本地区与幼儿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礼俗仪式、生活习惯、语言和艺术等内容进行重新架构,最终形成了“爱家乡、乐生活、会审美”的民间文化课程体系,厘清了民间文化课程脉络和实施路径。

一、关注儿童的生活,课程资源可视化

资源与课程、活动、幼儿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丰富、适宜的课程资源是源头活水,为教育目标的达成与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民间文化来源于民间生活,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生活性,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和研究,深入挖掘了民间文化资源蕴含的教育价值,力求让课程资源可视化。

1.分类梳理课程资源

我们组织教师对园内已有的、园外可供开发的民间文化资源进行多轮调查与梳理,从人、事、物、礼四个方面形成了我园的民间文化课程资源汇总表(见下表),使得课程资源一目了然,增强了我园民间文化课程资源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幼儿园的课程资源不是教材,其教育价值应是幼儿经验的生长点。如何通过课程资源让幼儿的经验获得生长?我们基于《指南》的精神理念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围绕教师可以做什么、孩子可以做什么、家长可以做什么、师幼可以共同做什么等方向进行思考与讨论。就社区、家庭等资源组织教师研讨:资源的价值点是什么?可以组织哪些活动?通过对资源进行价值分析,将资源和幼儿的生活、活动建立联系,这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2.师幼共绘资源地图

常规的资源地图往往会设计成表格式,而且均由课题核心组里的教师完成。我园强调回归儿童立场,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是通过社区活动、亲子任务打卡等形式,让幼儿亲身感受周边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教师引导幼儿借助照片、视频等,向同伴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为师幼共绘资源地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以幼儿园为中心,师幼共同运用绘画、照片、文字等表征方式绘制资源地图,呈现各资源节点、路径及资源价值。根据资源地图,孩子们可以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可以利用哪些资源、哪些材料开展什么样的活动,以此将幼儿园周边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进行有意义的重组和架构。

3.可视化呈现课程资源

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等方面,我们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具体做法是:在走廊、楼梯等公共区域,将幼儿的剪纸、撕纸、染纸、陶艺、刺绣等作品,参加活动的图片资料,参与调查的图表等进行有重点的呈现,让民间文化资源随处可见。

此外,我们还创设了“甘露印象”文化长廊,可视化呈现甘露老街、印染坊、剪纸坊、金甘露点心店等社会风貌,鼓励每位幼儿运用绘画、剪纸等表征方式表达自己对甘露文化的认知,为课程的实施提供资源支持。在每个主题实施前,我们将相关的课程资源呈现到教室、投放进区域,让幼儿得以充分利用资源、材料开展活动,达成从课程资源到儿童经验有效转化的课程目的。

二、关注儿童的已知,课程内容脉络化

虞永平教授指出,課程在儿童的生活和行动里。对于儿童来说,资源和课程内容没有明显界限,学习就是儿童和环境中的多方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我们紧紧围绕“爱家乡、乐生活、会审美”的课程价值理念,基于本土民间文化资源,架构了“甘露节”“甘露景”“甘露风”等课程主题。具体内容为: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的“和美中秋”“福满新春”“欢腾元宵”“诗礼端午”等“甘露节”系列主题;以“甘露老街”“燕水人家”“秋香步道”为基点的“甘露景”系列主题;以“四月十五民俗会”“民间传说”为素材的“甘露风”系列主题,从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民间文化课程框架。

1.了解已有经验,预设课程网络

我们根据课程资源和幼儿的已有经验,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主题的认知,及时捕捉了幼儿的兴趣点,预设主题网络,不断推进课程的实施。如春节快到了,毛毛跟同伴聊起了关于年货的话题。教师在发现幼儿对年货感兴趣时,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并与幼儿讨论:关于年货,你想了解什么?你认为可以开展什么活动?我们可以到哪里开展活动……在充分讨论、多方参与下,师生共同预设了“年货知多少—参观年货节—举办年货节”的课程主题实施路径。

为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我们遵循“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设计内容全面的主题计划。每一个主题计划包括:主题活动计划、环境与活动照片、课程故事、主题活动资源目录及相关资源、周计划、日计划、精彩活动、主题活动评价表等,以期能较为完整地呈现出一个主题计划的全部内容。至此,我园的民间文化课程不仅呈现了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也呈现了教师可以利用哪些资源、采取何种方式、组织哪些活动、如何推进活动等,从而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2.关注儿童兴趣,生发课程内容

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的价值取向下,我们组织教师进行课程审议,学习观察记录的方式方法,撰写活动反思,不断深入认识幼儿的学习方式、学习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調整材料投放、环境创设、策略运用,思考:什么是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什么是适宜的实施方式?促进幼儿发展的核心经验是什么?在不断的探索中,师幼共同生发了“十里桃林”“年货节”“白米荡生态”“甘露青鱼”等课程主题,使得民间文化园本化、《指南》精神园本化。基于儿童立场的民间文化课程实施,聚焦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事实证明,长期浸润于民间文化园本课程研究中,我园教师的儿童意识、课程意识不断增强,课程实施中能够积极关注幼儿,并能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作出调整,不断生发新的课程内容。

三、关注儿童发展,课程经历多元化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他们在多种活动中获得多元发展。我园的民间文化课程关注儿童视角和儿童参与,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将自身经验和对民间文化的认知呈现出来,强调他们自主建构民间文化的经验图式。为此,我们运用以下几种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主题活动中幼儿的学习路径。

1.路径化设计的主题墙

我们鼓励幼儿参与班级主题墙的设计,幼儿可以运用绘画、打卡、照片等表征方式记录自己的活动过程、新的发现、新的经验以及新的疑问,以此呈现出完整的活动脉络、活动历程。

在每个主题实施中,班级主题墙的设计力求路径化,通过借助不同的颜色、箭头、小旗、星星等标识,清晰地呈现出各个活动节点及开展的相关活动。这些标识都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颜色表示活动中幼儿的问题、想法,箭头表示学习展开、生成的方向,小红旗表示活动正在进行,星星表示孩子对该活动的喜欢程度。幼儿可以通过不同标识,更好地回顾、交流课程学习的经历。

2.个性化体现的学习日志

幼儿有自主学习、自我表达的需求和能力,他们能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探究过程。我们根据大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鼓励幼儿通过简笔画、贴图的方式,记录自己在课程实施中发生的故事,并邀请教师、家长帮助自己进行简单的文字记录。例如在“我的学习日志”中,幼儿自主记录发生的事,在与同伴、教师、家长的不断交流中进一步丰富认知。教师也可以通过孩子们记录的故事,更好地观察了解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表现,并为后续的活动开展提供依据。

3.多元化呈现的绘本、影集

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对自身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是一个持续的探究过程。我们提倡,孩子们运用绘本、影集、录像等多种方式呈现自己的主题探究过程,便于进行直观感受,回顾主题探究的经历。影集式的记录方法可以对幼儿的活动过程或发现的问题进行持续的动态记录;师幼共同绘制绘本故事的形式,不仅能引发幼儿回顾课程实施中的精彩点、兴趣点、价值点,也有利于幼儿在自制绘本中进一步体验参与课程活动的快乐。

在我园民间文化课程建构与实施中,我们力求聚焦儿童立场,积极关注儿童发展的生长点,促进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课题“以课程地图为路径深化民间文化课程的研究”(课题编号:D/2018/02/35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资源儿童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阳江江城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