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冠肺炎疫情为案例的问题导向式课程思政教学——以“生物工程研究进展”为例

2021-12-06 06:32姜良珍李云成向达兵文永平刘达玉
农产品加工 2021年15期
关键词:研究进展思政病毒

姜良珍,李 建,万 燕,李云成,向达兵,文永平,刘达玉

(1.成都大学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2.成都大学 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明确要求。即要求高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思政育人格局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生物工程研究进展”课程是学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专业课,在本科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共32 个课时,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工程学科的浓厚兴趣,掌握生物工程领域的基本概况和近年的研究进展,培养其开阔的视野和国际性的眼光,为后期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课和从事相关行业做铺垫。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改变了世界的运行格局,国家经济发展、人们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当前,在新冠疫情的日常化防控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这次新冠疫情的各种信息,化“危机”为“机遇”,结合生物工程专业的特点,进行“生物工程研究进展”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问题导向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生物学课程思政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主要以生物学科发展中的一些著名事件、学者的事迹为案例,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案例的思想内涵,以提升知识和自身思想道德水平[1]。该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有力地促进了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教学设计不够充分、信息时效性不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结合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当前“生物工程研究进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1 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学校“生物工程研究进展”的授课对象为生物工程专业大一新生,有一定比例服从专业调剂的学生。部分学生受到某些应试教育理念的误导,到了大学自由散漫,课堂专注力不够;部分学生对专业不了解,没有学习目标,学习兴趣不高,动力不足。另外,当前,国内外环境变化较大,思想、价值、认识的多元取向趋势进一步扩大,而此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2]。

“生物工程研究进展”涉及的前沿内容较多,教学内容宽泛,既包含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代谢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反应器工程等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涉及到生物技术在环境、农业、食品、材料、生物制药等领域的应用,知识性、专业性较强,较难选到合适的思政题材,教师讲授有一定的难度。以往,在每讲一个专题时教师往往是列举一些著名学者,如诺贝尔奖得主的事迹作为经典思政案例,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重要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发现、发展历史的同时,体会这些人物和事迹所展现的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的理想和信念。尽管这些案例本身的知识性和思想性较强,但由于缺乏时效性等问题,学生会感觉有疏离感。从这种置身事外的视角去学习往往会导致学生的主动性不足,对案例所展现的思想和精神理解接受程度较差,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3]。

因此,在大一课堂上,结合“生物工程研究进展”的专业课,尝试进行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主线案例的问题导向式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是开展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念、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的思政教育的最好时机[2]。该设计基于学生亲身经历过的重大事件,针对疫情中涌现的专业信息、诸多人物和事迹,以及暴露出的不良现象和问题开展问题导向式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引发学生的共鸣,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和思政效果,为后期学业做铺垫。针对上述问题,从以下2 个方面调整了教学设计。

2 采用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主线的问题导向式的教学内容改革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使问题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得到有效培养和提高[1]。在“生物工程研究进展”的问题导向式教学中,尝试以新冠肺炎疫情的话题为一条主线,将整个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同时从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两方面开展分析讨论,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在讲到基因工程一章时,可以深入浅出地介绍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前沿研究成果,概述其遗传信息及其毒株突变的专业知识,介绍基因工程关于病毒学、分子生物学等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提出“如何通过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测序技术和进化关系研究追溯病毒的来源?”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病毒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4],将知识内化。引申介绍前沿的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5],破除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人工改造的谣言,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实、客观公正的科学精神。

在讲到蛋白质工程和细胞工程时,结合SARSCoV-2 在生物制药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中和抗体、治疗性抗体的概念,以及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试剂盒的研发情况,提出“为什么会有假阳性、假阴性”的问题[6]。在学到疫苗研制和新药研发的一章时,提出“当前国外流行的SARSCoV-2 是否已经发生突变,对于疫苗的研发有什么影响?”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将这些思考带到后期的专业课学习中。同时,应该强调学生平时就要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通过课堂内外时间练好过硬本领,时刻准备着,在关键时刻才能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发光发热,贡献才智。

在讲生物工程与环境的关系时,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发生为例,强调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7]。21 世纪多种病毒疾病的流行,以中东呼吸症病毒、新型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为例,带给人类重要的警示——要摒弃“人类战胜自然”的盲目观念。虽然之前通过研发疫苗,自信地以为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等传染病。但反思新冠病毒疫情的发生,认识到自然远比想象的要复杂,人类只是地球发展历史上的一种生物而已,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不能只向自然界贪婪索取,不然只会受到自然界的反击;另一方面,既然人类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歇,是否能系统地研究自然发展的规律(气候变化、地质运动、病毒发生发展的规律)以有效引导人类的活动,避免此类公共卫生事件的再次发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的学术问题,为以后从事相关行业做铺垫。

在讲到生物工程与生物安全、生物恐怖的关系时,提出“SARS-CoV-2 是否来源实验室泄露?”“以后是否还会出现其他传染性高、严重的新病毒?”的问题,“作为即将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我们能做什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回信中说的,勉励“广大学生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志向作为内力,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做实事,增强抗挫折、抗压能力。

3 适时加入其他思政元素

除了上述以新冠肺炎疫情案例的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设计以外,还可以在授课的适当时机加入其他思政元素。我国在疫情过程中涌现出的大量英雄人物和事件及其所体现的精神鼓舞着人们与疫情进行顽强的斗争,可谓深入人心。但是,在疫情的发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人们深思的不良现象。以这些事件作为案例开展问题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是生物学课程思政经典教学案例非常好的补充,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共情”心理,吸引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知识和思政学习。

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民族自信心。受科学最早在西方萌芽和发展的影响,以往教师在讲理工科的各门课程时,往往都会提到我国跟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在知识、技术水平方面的差距。这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似乎由于西方的社会制度更优越,社会才发展更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才更高。但通过这次疫情才深深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虽然是病毒第一个爆发的国家,但在以“人民的生命第一”的宗旨下,党中央短时间内迅速集结了全国各方力量进行抗疫,调动医务工作者到湖北省对口救治患者,召集相关企业紧急生产口罩等医用物资,疏通日用品供应链,全力保障生活物资供应。在短短2~3 个月内,我国就将疫情控制下来,尽快恢复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将损失降至最低。这在西方国家至今是很难实现的。相反,当疫情在我国爆发时,西方有些国家盲目自大,不正视病毒的严重性,却对我国冷嘲热讽,“抹黑”我国防疫政策;后期病毒爆发后,将责任“甩锅”给中国,由于没有抓住我国为世界争取的抗疫时间,积极准备抗疫物资,导致病毒肆虐,疫情一发不可收拾,损失惨重。虽然在我国抗疫的过程也出现过各种杂音,但无可否认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做大事,在关键时刻,党和国家能以全国人民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体现了制度的优越性[8-9]。

新冠病毒疫情教会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民族精神。病毒在湖北爆发之时,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国家栋梁,不顾年老体迈,亲上前线指挥抗疫;来自祖国各地的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界五大王牌,北协和、南湘雅、西华西、东齐鲁、中同济聚集在荆楚大地,临危受命,为救助湖北的患者奉献自己的青春。这些感人事迹告诫我们:真正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团结、坚韧和自强不息[10]。以此教导学生要克服浮躁情绪,学习崇高的奉献精神,形成顽强、坚毅的品格。

从志愿者和普通人谈人文关怀。这样一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卫生系统暴露出来很多管理上的问题,党中央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武汉“封城”的决定。湖北和武汉人民做出巨大的牺牲,才换回全国其他地方防疫的胜利。但在此期间,志愿者和千万的普通人做出的感人举动却彰显了人性的光辉。意大利疫情爆发之时,我国钟南山院士在线指导和华西医院的专家组专赴意大利进行帮扶抗疫,也体现了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精神。以这些案例,教导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注重人文关怀,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崇高的救助精神。

充分认识科学防疫的重要性。2020 年1 月,疫情初期,湖北和武汉人民付出巨大的努力才将疫情控制在可控范围内;同年6 月,新冠疫情在北京小范围爆发,在已有的防控经验下,基于对新冠病毒本身及其引起的肺炎综合征病情的认识,以及核酸及抗体检测试剂盒的有效开发,北京防疫人员迅速将疫情遏制下来,避免了类似武汉的大范围扩散。这些都是由于病毒相关专业知识的长期积累,科研企事业单位的发力,民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和人民的团结观念才能实现的,体现了科学防疫的重要性。

深刻分析暴露出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对疫情初期由于信息不对称、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声音,应该鼓励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理性思考,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疫情期间出现的高校教师和国家外派留学生恶语攻击祖国的现象,要列举国外华人受到不公待遇的例子,教导学生要树立“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正确爱国观,在进行日常国内外学术交流时,时刻不忘自己作为中国公民的身份,在爱国的宗旨下发表适当言论。对于疫情初期,ECMO 机器不足,核酸检测试剂盒准确性较低的问题,结合中兴被索高额赔偿、华为被封杀的现象,给学生分析我国工业技术领域尚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没有话语权,行业被国外垄断等问题,激励学生牢固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努力学习和发展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真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破除西方垄断,才能在遭遇中美贸易战的时候挺直脊梁,自信说不。

4 结语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高校教育必须加强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做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但是,由于专业课具有其自身的知识结构特点,所以不同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必须有配套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并重,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全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影响。疫情期间,很多国家出现很多不同寻常的现象和问题,引发人们的反思。在“生物工程研究进展”课程思政教学中,将新冠肺炎疫情案例进行提炼,并与经典案例和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再以此为主线进行问题导向式教学设计,则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吸引力,特别是能在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事例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体会事例所表现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内心对先进人物的事迹和思想产生共鸣和认同感,对不良现象产生自觉的抵触情绪,并最终将这些思考内化形成自身的价值体系,树立和坚定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的理想和信念,实现“生物工程研究进展”课程思政“寓思想教育于科学知识学习”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研究进展思政病毒
锰配合物催化加氢反应的研究进展
先进材料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病毒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医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感冒病毒大作战
眼底成像前沿技术研究进展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病毒,快滚开
感冒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