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间藏“细菌战剪报”的整理与研究*

2021-12-06 07:06宫文婧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细菌战报纸部队

宫文婧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七三一问题国际研究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长期以来,囿于各种历史及现实原因,日本媒体特别是报纸始终未进入中方细菌战史研究者视野。日本政府有意将日本塑造成为战争“受害者”,并以没有历史资料为由拒绝公开承认日本在二战期间犯下的侵略罪行,对细菌战、七三一部队、人体实验这类敏感话题更是讳莫如深。这种被刻意掩盖的平静终在2017年8月打破,并引起轩然大波。2017年8月13日,《七三一部队的真相》这部纪录片在日本NHK电视台播出。该记录片以伯力审判的录音资料为依据,从二十多小时的录音中提取重要信息,并结合现有史料形成了五十分钟的纪录片,首次在日本公开了七三一部队进行人体实验和研发生化武器的罪行。通过史料和亲历者供述,以铁证揭露了侵华日军战争罪行,再一次揭开了那段被刻意掩盖的历史真相,震惊了整个日本和国际社会,也使得中国学术界注意到,日本媒体对细菌战问题的报道和关注。

一、日本纸媒业态简介

解读“细菌战简报”,首先有必要介绍日本独特的媒体环境与纸媒业态。

一是,日本媒体区别于中国,无政府喉舌职能,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二战期间,日本政府几乎完全掌控媒体大肆宣传战争言论,给日本社会乃至世界各国人民造成严重灾难,战后日本媒体逐渐脱离了政府的管制走向了自主化。目前,包括本文采用的《每日新闻》《朝日新闻》在内的日本六大报纸均为民营企业完全不接受政府管理,且实行经营与编辑体制分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新闻从业者在题材选取、采编方式等多方面拥有更多话语权。

二是,日本报纸发行量居高不下,具有较高的社会公信力。众所周知,日本作为“读报大国”,无论是报纸发行量之大还是普及率之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有的。面对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冲击,日本纸媒并未如其他国家一样呈现“断崖式”发展,反而仍旧保持较高的发行量。据不完全统计,日本报纸发行份数为70.815万份,这在世界上排名第一,1000人中的报纸普及率为664份,仅次于北欧的挪威(705份),世界排名第二位。①产生居高不下的社会公信力,原因之一是日本媒体不为政府、广告商等外界因素所左右,唯一的衡量标准是读者的选择取向。通过上述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读报是日本民众的日常生活习惯,报纸更是其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在揭露细菌战罪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细菌战简报”概况介绍

“细菌战简报”共计64份,时间跨度为1982年至2004年,涵盖了日本细菌战研究从起步到蓬勃发展的重要阶段。

20世纪80年代,日本著名作家森村诚一撰写的《恶魔的饱食》三部曲风靡日本,随着这一事件产生广泛影响,细菌战史实进入公众视野,并引起了学术界的持续关注。虽然,日本学术界和民间进步团体较早地关注日本细菌战,但日本普通民众对此问题的正确认知还相对滞后。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细菌战”“防疫给水部”“七三一部队”等词语才陆续见诸报端。就报刊来源而言,“细菌战简报”涵盖面广、针对性强、影响力大。既包括发行范围广泛的日本三大综合性日文对开报纸《每日新闻》②《朝日新闻》③,也包括向制定区域内发行的地方性报纸《神户新闻》《静冈新闻》《冲绳夕刊》等。其中以《每日新闻》居多26份,时间跨度为1982年至1996年;《神户新闻》次之6份,时间跨度为1994年至1996年;《朝日新闻》5份,时间跨度为1994年至2004年;《静冈新闻》2份,时间为1993年;《冲绳夕刊》2份,时间跨度为1994年至1998年;《信浓每日新闻》1份,时间为1996年;《日刊现代》1份,时间为1997年;《岐阜新闻》1份,时间不详。其他来源不详的简报共计20余份,本文不做赘述。

三、“细菌战简报”的主题分析

“细菌战简报”关于七三一部队、细菌战、人体实验、对日诉讼、战后纪念活动的报道林林总总,呈分散无序状,亦非一文所能阐释清楚。笔者结合目前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对“细菌战简报”进行初步整理,拟从以下三方面展开分析论述。

(一)关于七三一部队概况的报道

七三一部队的存在、组织机构及人员构成问题,一直是日本政府讳莫如深且有意回避的问题,日本媒体的宣传报道亦含混不清,据笔者视野所及,直至1982年4月7日《每日新闻》刊载题为《细菌战的石井部队》[1]才使日本民众对七三一部队概况可见一斑。该报道援引日本厚生劳动省调研所得,对七三一部队的组织机构、人员构成、职能、战后轨迹等内容进行了概括性的报道。该报道以文字的形式,简要记录了共产党人与日本厚生省就揭露七三一部队进行人体实验事实的博弈过程。在众议院内阁委员会议上,共产党人榊利夫针对七三一部队的规模、部署、人体实验等问题进行了立场鲜明的提问。“石井部队针对鼠疫、霍乱以及天花等细菌,实施了活体实验,被当做实验品牺牲的人中有中国、朝鲜、美国等8个国家的总计人数应为3000人以上。对于如此残暴行径却在战后未做处理,要求政府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对此,日本厚生省援护局给出的回复是:“对于活体实验等事实方面目前尚未做出认可,调查恐怕也是很困难的。”总理府总务长田边补充:“从人道上看,这无疑是很令人遗憾的,战争带来如此悲惨的结果,这种事情不允许再发生。”

报道提出,在美国发现了重要的人体实验报告书,然而日本外务省北美局安全保障课课长加藤良三明确表态:“以小说和论文为内容,要我们逐一跟美国进行照会,我们没这个义务。”纵观《每日新闻》这篇报道,通篇充斥着对日本细菌战罪行的不以为然,“咄咄逼人”一词更是将新闻立场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关于人体实验及特别移送的报道

七三一部队长期进行反人类、反文明、反伦理的人体实验,并将这种反人类罪行冠以“国家利益、科学研究和医学发展”的名义,遗憾的是,这些残暴的军医及其同僚没有被追究战争责任,没有得到应有的制裁和惩罚。七三一部队长期从事的人体实验犯罪行为和历史事实被隐瞒和掩盖,造成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和难以估量的战后危害。

人体实验是七三一部队的核心犯罪,“细菌战简报”也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报道。1997年10月,中国学者金成民先生在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发现了特别移送原始文件。1999年8月2日,黑龙江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开了特别移送档案。《每日新闻》记者赴中国黑龙江采访并对特别移送档案原件拍摄了照片,次日发表《中国的七三一部队相关档案资料公开——详细记载特别移送42名俘虏状况》[2]。这是日本媒体首次将“特别移送”一词公之于众,《朝日新闻》转载了这一消息。报道中,日本学者对特别移送档案的价值做出了评估:关于宪兵队中有关七三一部队的材料,过去在莫斯科档案馆中就有关于大连、哈尔滨等几个宪兵队的资料,但详细记录着牺牲者52人真名的尚属首次。今后在我们的跟踪调查当中我想是会有帮助的。中国档案馆里,想必除了此次公布的档案文件以外,还应有不少在沉睡的资料,日本政府应该和中国一同对这部分资料进行挖掘并进行追踪调查。

(三)关于日本细菌战的报道

1932至1945年间,七三一部队细菌战自始自终以医学研究及防疫给水为掩盖,从事细菌武器的实验与研究,肆意妄为地实施细菌战,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无法想象的人间惨剧。正如2005年7月19日,《东京高等法院判决书》所载:“本案所述的细菌战,是残酷而且非人道的战争手段,而且加害行为的违法性之强,各控诉人蒙受伤害程度之大,是没有其他可比的案例的。违反国际法,实战中使用细菌武器,实施本案所述细菌战的被控诉人的违法性、犯罪性,即使与其他战争犯罪相比,也是极其巨大的。”④

“细菌战简报”关于细菌战问题的报道,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日本民间团体在中国境内的调查取证;二是日本学术界基于日本公藏资料的研究成果。

以ABC企划委员会、细菌战事实揭露会为代表的日本民间进步团体长期致力于日本侵华罪行研究及资料搜集工作,曾多次组织日军细菌战受害调查团访华,赴浙江、江苏、黑龙江等地搜集日本细菌战资料。记者网代太郎在《原日军在常德实施的细菌战——对于播撒鼠疫菌这一事实的首次证言——原中国技师证实“投下的谷物检测到了细菌”——日本市民团体介入调查》[3]一文中,记录了“日本实施细菌战历史事实揭秘会”的调查取证过程。文中特别指出,此次调研活动是由市民和研究人员发起的,是首次关于日军对中国常德实施细菌战的实地调查。调查团采访了两位中方见证人,探讨了日军在细菌战中投撒的细菌媒介物、攻击方式、受害者家属感染症状等。调查团成员之一,日本庆应大学社会史教授松村高夫在采访中指出:“在日军飞机投放带菌物的当天即进行调查检测,判断出投放物上附着鼠疫菌的可能性极大,由此可见,日军的细菌攻击与中国当地的鼠疫感染受害存在着必然联系,这个意义非常重大。”

除此之外,以神奈川大学科学史教授常石敬一先生为代表的日本细菌战研究专家,日本民间和平友好人士奈须重雄⑤、森正孝⑥等人,以及日本民间团体如东京的ABC企划委员会、静冈的细菌战事实揭露会,逐步对日本公藏资料如日本国立公文书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厚生劳动省保存的细菌战文件档案进行调查和研究,获得大量重要的、鲜为人知的证据信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常石敬一先生在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的国立档案馆中,发现了一份军内极密档案文件,文件标题是《关于在满兵力装备充实问题的意见》,日期标记为昭和11年4月23日(1936年4月23日),文件同样出现在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图书馆保存的《陆满密缀》(陆满密大日记)中。《意见》中记载了关东军司令部以及飞行集团增强改编等涉及30个项目,其中的第23项的“防疫部的新设增强”中,明确地记载着:“为了调查研究急性传染病的防疫对策实施以及不明疾患流行及其他特种调查研究,以及细菌战准备等事宜,最新成立关东军防疫部”随之附加的附件表中写到:“昭和11年度——全部,昭和13、14年度——部分扩充”。“作为伤病马匹的收治、防疫以及细菌战对策的研究机关。”对此,常石教授分析道:“关于细菌战,特意把准备工作和对策工作区分开来,准备指的是为了攻击而研发细菌武器。”报道中明确说明“特种调查研究”,在这里指的就是对于当时设想到的人体实验的一种表述形式。

《每日新闻》[3]《神户新闻》[4]及《岐阜新闻》等多家报纸与日本学者合作,公布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发现。一方面以详实的历史资料揭露了日本准备和实施细菌战的事实,另一方面也为学术界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深化专题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关于日本民间揭露七三一部队罪行的纪念性活动

日本学术界自1982年开展细菌战专题研究,日本社会逐渐形成由教师、家庭主妇、医生等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民间进步团体。根据“细菌战简报”的报道,日本民间团体主要从事两方面活动:一是组织调查团,赴中国调研;二是在日本国内举办“七三一部队展”揭露细菌战罪行。

“七三一部队展”最早始于1993年7月,曾先后在日本170余场所展出,仅在1995年日本全国观展人数就多达30余万,引起了日本民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当地报纸连续推出“七三一部队展”专题报道,从陈列布展、老兵证言、参观者反馈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报道。

“七三一部队展”另一重要社会效果是:吸引七三一部队原队员参与其中,从加害者的角度以亲身经历揭露日本细菌战罪行。七三一部队部队长石井四郎曾在七三一部队逃亡前夕下达了三条禁口令:一是不准暴露七三一部队成员身份,二是队员之间不得互相联络,三是不准从事与七三一部队同样业务性质的职业。这三条禁令一直伴随着七三一部队成员,一部分成员终身遵守这三条禁令,既为明哲保身,也为掩盖他们犯下的战争罪行。由于新闻媒体的持续报道,使得越来越多的七三一部队原队员了解到“七三一部队展”,并因此决定站出来以亲身经历揭露日本细菌战罪行。《静冈新闻》在1993年12月陆续推出系列专题报道:《揭露细菌部队真相》《五名原队员讲述自身经历——明日静冈展开始——七三一部队实际状态介绍》《打人使自己变成魔鬼——七三一部队静冈展——二人痛切的经历讲述》在静冈当地引起较大反响。《朝日新闻》12月10日刊载《原七三一部队成员的现场突发证言:“人体解剖我在场”》[5],时年七十三岁的石桥直方参观“七三一部队展”时突然坦白承认:在1940年宁波细菌战中,对2名中国人实施活体解剖的事实。《朝日新闻》于1997年8月6日刊载《曾在七三一部队的父亲告诉我:“这都是事实”,现在我要向年轻人讲述》,记录了七三一部队战后撤离的过程,更真实描述了七三一部队原队员神谷实在七三一部队服役期间的所见所闻、战后生活轨迹及心路历程。[6]在日本媒体的推动下,“七三一部队展”成为挖掘七三一部队真相的一个起点。

更具深远意义的是,日本学者森正孝先生以“七三一部队展”为契机,寻访二十余名七三一部队原队员,并将老兵证言的视频资料捐赠给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2000年,森正孝先生协助中国学者展开漫长的“跨国取证”,累计采访136名劳工、42名原七三一部队成员,截止目前这些历史的活证人已离世,这些视频资料愈加弥足珍贵。

四、结语

来自日本民间的“细菌战简报”是目前学术界较少关注的领域,从加害国取得的有关七三一部队、细菌战的报道更具冲击力、真实性、客观性,对日本民众及世界其他国家民众来说可信度更高,更有助于揭露细菌战的历史事实。可以与官方公藏文献文物相互呼应,更为准确、更为真实地传递历史信息。

(一)为数不多的“细菌战简报”在日本媒体浩如烟海的“受害者”报道中弥足珍贵,但不可忽视“细菌战简报”呈现出一个明显特点:多是历史资料的发掘或学术著作的介绍,除少数七三一旧址的照片,再无其他实质性的纪实照片。这与日本报业一直以来注重图片新闻的惯有做法大相径庭。⑦新闻学“议题设置理论”认为图片新闻和文字新闻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现场渲染力可以通过画面能更强烈地表露出来,通过强烈的视觉效果,可以使七三一部队的反人类暴行跃然纸上,但显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日本媒体避重就轻的主题选择取向,而这背后是日本社会环境与舆论环境的加急使然。

(二)“细菌战简报”涵盖了大量七三一部队原队员的报道,其中包括曾把中国俘虏作为实验材料押送到七三一部队的原大连宪兵队队员、哈尔滨特务警察官和原孙吴宪兵队员、参加过人体试验技师、实施活体解剖的陆军军医、经历战后撤离的普通军人等等。由于媒体的力量使七三一部队的罪行在更大范围内揭发出来,使得更多日本细菌战的亲历者走出来,更使得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见证得以抢救性地保存下来。

(三)日本媒体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不完全服从于政府的领导。“细菌战简报”的诞生也得益于这种独立性,然而需要重视的是,日本媒体行为并不能代表政府意志。就在2017年8月NHK专题纪录片播出引起世界范围内余论哗然之际,日本政府却依然充耳不闻。以日本NHK电视台为代表的少数媒体,能够还原历史真相,唤醒公理和良知,影响很远。一方面,有助于日本青年一代了解历史的本来面目,直面历史真相,反思战争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国际媒体转载也影响着国际社会和中国,影响世界人民对此问题的认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中日关系造成良性影响。近年来,部分日本媒体开始接受中国提出的“只有正视历史才能面向未来”的历史观,国内学术界也应当与日本社会中倡导和平与进步的力量展开更多更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进而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展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撑。

(四)“细菌战简报”主要得益于日本媒体与日本学术界长期良好的互动。记者根据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形成可读性较强的普适性报道,这不仅使学术成果得到有效转化,更使得报道内容有理有据真实立体,可以说是双赢互惠的互动模式。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揭露日本细菌战罪行,从加害国的角度而非以往日本媒体宣传的被害国的角度,唤醒日本民众对细菌战问题的认知意义重大,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对于战争的共同情感记忆。“在注重感情记忆的同时,媒体要与历史研究学者沟通,建立起与历史真实一致的战争记忆。同时,媒体处理战争的创伤记忆需要有学术界首先是历史学界配合,学者的工作价值在于防止媒体的宣传简化和极端化。”[7]

[注 释]

①2002年日本新闻协会统计,参见http://www.pressnet.or.jp/data。

②《每日新闻》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报刊,与《朝日新闻》、《读卖新闻》并称为日本三大综合性日文对开报纸。《每日新闻》在“细菌战简报”中所占比例最多,对日本细菌战史实及相关事件的报道,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日本民众对日本细菌战问题的认知情况。原因有二:第一,从日本报纸的发行量来看,《每日新闻》仅次于《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是日本全国性综合类报纸中发行量排行第三的报纸。第二,遍及日本全国的报纸订阅网络和二战后日本高水平教育所培养的国民素质,使得93%的报纸均通过逐门逐户的方式配送到家,《每日新闻》的送报上门率更是高达99%以上。

③《朝日新闻》凭借着日发行量830万份的实力,在日本全国性报纸中排行第二。它面向“自由职业者、管理职业者、专业技术者、事务人员”等白领龄层销售的比例远远超过其他报纸。它的读者中间大学毕业以上学历的人达到43.9%。在日本政府各中央机构课长以上级别的人中,有超过六成的人都在阅读该报。它给读者的印象是“有社会影响力、值得信赖”、“代表日本的报纸”。

④《东京高等法院判决书》: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七三一问题国际研究中心档案室藏,编号B组-1-7。

⑤奈须重雄,NPO法人七三一部队细菌战资料中心理事。

⑥森正孝,日本细菌战史实揭露会事务局长,日本静冈大学和平学讲师。

⑦日本纸媒在报道中长期注重纪实性新闻图片的使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37年11月30日《东京日日新闻》(即现在的《每日新闻》)刊载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毅少尉进行百人斩竞赛的消息,不仅仅时间、地点明确,杀人过程及数字清楚,而且同时还配发照片。

猜你喜欢
细菌战报纸部队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又一支日本细菌部队名单被公布
报纸
侵华日军细菌战战犯为何逍遥法外
驻港澳部队例行轮换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日本侵华细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