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徽州楹联文化看徽商精神*

2021-12-06 07:06杨德忠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徽商经商徽州

谢 慧,杨德忠

(安徽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古徽州教育发达名臣辈出,素有“东南邹鲁”①的美称。在徽州代代传承书写楹联的习俗,至今已成为徽州人特有的文化遗产。徽州楹联文化给徽商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徽商为徽州楹联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方面,徽州楹联文化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凭借着文化凭证的作用,从侧面真实地记录了徽商的历史;另一方面,我们在整理徽商发展的脉络,挖掘徽商的文化精髓时,发现了徽商精神是影响徽商发展的关键性的因素[1]4。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徽州楹联文化,从徽州楹联文化看徽商精神,解密徽商发展路程。此外,这里所提及的徽商和徽州楹联,专指明清时期的徽商和徽州楹联,文中将不一一备注。

一、徽州楹联文化与徽商精神的形成

何谓楹联?楹联,俗称对联。所谓楹,即厅堂前的木柱。顾名思义,楹联就是张挂或雕刻在楹柱上的一组对仗句。关于楹联的起源,究其初始,众说纷纭。在谷向阳编著的《中国楹联学概论》中提及“楹联的本质特征是对仗,对仗是从对偶发展而来,那么研究楹联的起源,应该追溯它的源头——对偶”[2]26。早在汉代苏武“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就是对偶的句式,之后还有曹植的《洛神赋》②、江淹的《别赋》③中都大量使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和格律。所述这些都为楹联产生的对仗和声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则,对立统一的审美观念是楹联产生的哲学基础。《周易》和《老子》中提出了对立统一的观点:“阴阳论”“有无论”④等影响着楹联的对仗和均衡。对偶句的严谨化、格式化夯实了楹联的思想基础,进一步推动了楹联的产生。最后,目前文学史上第一部关于楹联的专著是梁章钜在《楹联丛话》卷一中记载的“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3]7那么,我们可以把“桃符”看作是楹联的“雏形”与“前身”。之后,桃符又经过了长期的历史孕育,形成了独特的楹联文化空间。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断出:楹联是从律诗的对偶句开始发展,在对立均衡的哲学审美影响下,由桃符转变而来的。而徽州楹联作为楹联艺术中的重要一员,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能够充分反映徽商文化的发展。

徽商精神源自徽商文化,探索徽人从商的历史可以追朔到东晋时期。徽商作为一个以宗亲关系为桥梁的商帮,以其人数多、范围广、活动繁、资本厚的团队特征雄霸全国商界三百多年。在外因上,徽商迫于生存压力只能“寄命于商”。汉代后的一千多年中,由于北方政局动乱,中原世家三次大规模南迁来到徽州避乱,导致徽州社会环境混乱,人地矛盾激烈。到明中叶后,由于徽州地区人口大增,毁林造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连年频发,加剧了徽州地区的人地矛盾。之后,明朝中叶后朝廷颁布了新法令、实行了制度改革,推行了新政策,为徽州人经商提供了优越的社会条件,徽商因此崛起⑤。由上可知,徽州人民迫于自然环境的无奈和长期的社会磨练,穷则思变且不得不变,锻炼出徽商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和勤俭质朴的持家之道,造就了他们不断拼搏,自强求生的毅力,徽商精神就此萌芽。在内因上,徽商的发展充分依靠亲缘关系。徽州门第森严,宗族文化雄厚,具有儒风独茂的人文环境。在徽商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借助宗族势力,实行行业间、区域间的垄断,在多地建立会馆交换信息联络宗族情感。这样一来,徽商不仅崇德敬宗,尚文重教,“贾而好儒”,而且重视商业道德、热心公益事业,能够利用自身资源,发挥团队精神,以点带面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进步,培育出徽商济世安民、乐善好施的奉献精神。此后,由于徽商在江南频繁活动,经济迅猛发展,促成了江南地区商业化和城市化的局面。

二、徽州楹联文化中的徽商精神

徽商成功的案例分布在徽州各地,许多徽商功成名就后荣归故里,大兴土木、营祠建房,成就了大批的徽州特色古居舍,室内陈设采用了楹联、书画、瓷器、木雕、石雕、砖雕等装饰,建构出富含文化底蕴和文化情结的徽州建筑群。其中,楹联悬挂于门堂,与主人世代相伴,朝夕相处,不仅被作为装饰物也被作为一种教化祖辈的工具存在徽商的府邸中,展现出主人的身份与审美文化素养,映射着主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4]74-76。

(一)徽商的艰苦奋斗:“徽骆驼”精神

谈及徽商的艰苦奋斗,我们首先要了解徽州的困境。据清康熙三十二年刊本《休宁县志》记载:“吾郡为东南区而休邑,又居郡之上游,崇山複嶺,列峙如屏…顧以地险人稠,土疏气瘠,生理鲜少。恒产维艰,一遇水旱凶荒,往往轻去其乡流移,不复而故,家大族占籍他郡者率多”[5]51-52。可以看出徽州地区地少人多气候恶劣,粮食生产不足经济落后,族民纷纷逃往他乡。那么,解决这一自然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就在于走出徽州,转农为商。

徽州人在经商过程中艰辛跋涉,从小本经营到学徒老板,都是徽商吃苦精神的展现。徽州商人不遗余力地宣扬着吃苦耐劳精神,告诫后世经商要不辞“利涉之艰”才能成功,徽州楹联自然就成了实现这种思想观念的文化载体。例如西递笃敬堂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6]3,就表明徽州人重视经商,告诫子知难战难敢于拼搏,并教育后辈读书成效的重要性。甘棠镇崔氏宗祠楹联“欲享福却无福,无福享福真无福;肯吃苦便不苦,不苦吃苦永不苦”[7]115,告诫子孙想享福就得先吃苦。徽商将祖先的经商经验用楹联的方式记录下来,张挂在家族祠堂,不仅可教导子孙创业的艰难,需砥砺前行,同时也可每日抬头敬看以警示自身。

当然,徽州人能够富甲天下的原因,不仅源于徽商的吃苦耐劳,也是因为徽州人拥有“勤俭甲天下”的美德。虽然徽商偶时奢侈,但并不是一味的安然享受财富,而是把这种奢侈当成是用来争取更多财富的目的和手段。他们将这种美德写入祠规和家训中,从徽州楹联中我们可以看出徽商重视勤俭美德:宏村承志堂书房楹联“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一条正路,曰耕曰读”[7]92、西递大夫第“继先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7]85,宏村古民居楹联“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优良图惟俭与勤”[6]20等等,这类的楹联还有很多,都是徽商勤俭治家的告白,教导子孙欲成才要肯吃苦,欲享福便要勤俭,真正的践行“徽骆驼”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

(二)徽商的经营大方略:诚信经营原则

虽然我们没有找到因为诚信直接导致徽商成功的文献记载,但在某方面,我们可以将诚欺关系与义利关系相挂钩。诚信重义作为徽商文化的核心,对徽商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儒家文化为经商依据的徽商大都很讲究诚信,因此,徽商将诚信作为“立人之本和立商之本”。据《明清徽商资料选编》载“张洲号东瀛……持心不苟,俭约起家,以忠诚立资,以礼接人,以义应事,故人乐与之游,而业日隆隆起也”[8]17-21。可以看出徽州商人诚信经商,保勤俭之心用忠诚立本以礼义待人处事,便能赢得大众的喜爱使经商成功。一方面,根植于徽商脑海里“重义轻利”的观念,已把诚信作为一种人格品德和经商生命之源;另一方面,当徽商本着诚信的态度去经商时,诚信又成为了一种策略,帮助徽商成就辉煌。

徽州商人将讲究信誉作为经商的原则,其核心是:礼、义、仁、智、信。主要表现为:不贪、守信、不欺、重名等方面,而这些表现可以在徽州楹联中随处可见,例如潜口村乐善堂楹联“乐善是图,施诸人忠以作所;守诚有道,职其事实而行之”[7]120,西递桃花源里人家楹联“请以自修,诚以自勉;敬而不怠,满而不盈”[7]87,这些楹联都体现出徽州商人把商道看作是一门学问,贵在提醒经商要重诚信,做人要重诚待。徽商们不仅能够总结经商经验,还能将经商经验载入楹联供世人瞻仰、供后人学习。西递瑞玉庭经典的徽州“错字”楹联:“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6]1就是对徽商不怕吃亏、不怕吃苦精神的展现。用诚信的原则经商,哪怕吃亏也觉得快乐,无形中就提升了徽州商人的品格修养。徽州楹联文化中体现的诚信重义精神为徽商树立了道德模范、完善了品格,既能纠正言行举止,还能保证家族秩序井然,长治久安,以此推动徽商经济发展[9]204-211。

(三)徽商的文化追求:“贾而好儒”的文化选择

徽商居民从中原迁徙而来,身上涂抹着浓厚的伦理色彩,携带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基因,建构着徽商特有的宗族结构。在“义”与“利”的选择中,他们将“义”作为取舍的标准,能够做到舍利取义;在“贾”和“儒”的选择中,他们将“儒”作为经商的目的,能够在醉心文化、颇有建树后“以天下为己任”做到资本再分配。

徽商作为儒商能够弃“贾”从“儒”。他们在经商成功后,毫不吝啬自己的财物回报社会。徽商设学社、请名师,培养族内子弟,壮大宗族文化,凝聚宗族精神,并且资助贫寒学子上学,建立文会、诗社等民间组织,鼓励族外人学习儒学,重视教育。据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十一《泛叶寄》康熙三十五年刻本载“一榜十九进士者”[10]1749,明清时期徽州文风昌盛进士多,呈现出教育高度发达的趋势,造就了徽州地区教育的空前盛况,像这些盛举都被楹联一一记录在榜。例如宣城镇清代宁国府义学楹联“义在必行,读书勤业;学成为用,报国光宗”[7]145,黄田村培风中学大礼堂楹联“众学生济济一堂,大好光阴,莫闲过白日;先总理高高在上,无穷事业,都蜀望青年”[7]144,这些楹联都告诫了教育的重要性,一来教导子孙学习勤业,二来教导子孙报效国家和祖先。

需要强调的是,“商儒互济”也成为了徽州商人经商的文化追求和商业策略。提倡“新四民观”⑥将“商”提升与“仕”一样的位置等级,经商所得收入可以为读书研修打下物质基础,读书入仕思想的提升可以为经商提供政治椅背,徽商在这种良性循环下,日益壮大。例如歙县徽城镇许氏宗祠楹联“祖德宗功垂福泽,诗书礼乐振家声”[7]104就是将承先祖德和读书经商相联系,不但追求文化素养的提升,还作为一种生存策略来振兴家族名声。坦头村石松亭楹联“舍己为群,谁今是彦;积善余庆,于古有征”[7]131就是很好的印证。

(四)徽商的传统信仰:坚守伦理的家族观念

徽商利用特有的地缘、亲缘纽带联系,以“一人唱,众人和”的群体意识,构建起强大的徽商体系。寻求徽商经商的理论指导,我们可以在徽商所坚守的伦理道德中找到答案。徽商利用儒家的民本思想,以“治生”为基本需求,将传统伦理道德作为行动指南来发家致富大兴宗族,寻求安身立命的生存价值。号为“东南邹鲁”的徽州不仅儒学观念深厚,后来还成为“理学”的重要发展地,朱熹曾称徽州为“程朱阙里”⑦。他们崇祖敬宗,忠孝节义是徽商经商的主要目的。例如,屯溪镇程广敬祠楹联“溯万代之祖功,尽忠孝以承先,根茂枝繁,允宜夙夜齐庄,常严对越;荷列宗之世泽,志师书而启后,源清流洁,敢不岁时怵惕,共奉明禋”[7]113,意在追溯祖先功劳尽忠尽孝,后辈子孙应日夜追崇,缅怀先祖成就要读书明理,明洁诚敬的奉献,警惕享受。

走访徽州地区,随处可见的是祠堂和文庙,他们不仅在地理位置上聚居在一起,在理法关系上也紧密联系。“举宗大事,莫最大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组”[11]。可见,祠堂对徽商至关重要,反观徽商对祠堂的建设也举足轻重。祠堂中的楹联多是表达对先祖的崇敬与怀念,徽州商人通过楹联来教化后人,歌颂家族荣誉和维护家族秩序,最终达到功勋耀祖的目的。例如祁山镇饶家坞水口亭楹联“便觉眼前生意满,为有源头活水来”[7]138,西递司城第楹联“敦睦四支承祖德,化生万物衍孙枝”[7]88,歙县徽城镇汪华墓祠楹联“恩覆六洲,击鼓吹笙,万姓讴歌酬圣德;祥开九派,敦诗说理,千年俎豆振家风”[7]105,屯溪镇程惇本祠大殿楹联“宗有德祖有功,永秩千秋之祀;系以姓缀以食,聿敦万古之伦”[7]136,这些楹联都是徽商教导子孙要家庭和睦遵守宗族观念,牢记族谱家训懂得报效祖先,重视道德和规章制度的显现。徽州楹联文化在古居群里默默地传递着先辈们的精神生活总结,是对子孙的期许也是对子孙激励,是对徽商坚持传统宗族观念精神的反映。

三、徽商精神的现实意义

徽商精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人民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推动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提升着人类的文化内涵。因此,值得我们大力弘扬的深入研究。

徽商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滋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成为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诉求[12]122-126。徽商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磨练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徽商精神,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称赞,与当代爱国敬业诚信等价值观高度契合,相得益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徽商精神的精髓,因此,发扬徽商精神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紧相连。

徽商中的重义轻利、团结互助精神影响着徽商的品牌意识和商业信誉,为现代企业的经营提供了借鉴,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教育模版。徽商重视企业管理和企业教育给予现代企业深刻启示。一方面,公司重视员工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职业道德的塑造,利用徽商精神来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和提高职业道德修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凝聚力;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更新换代速度快,通过徽商精神加强员工的技能培训,能够让企业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经济和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13]5-8。

四、结语

徽商作为中国古代商界的一条巨龙,盘旋在徽州地区,不仅奠定了徽州的经济基础,也饱含了徽州的思想内涵。可以说,徽商兴于文化,徽商文化是徽商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徽州楹联文化的水木之源。本文选取了多对楹联来反观徽商文化的发展,从明清的徽州楹联中可以看出徽州徽商精神对徽商经济的影响,兴起了贾而好儒之风和俭以养德之俗,并且凝练了徽商友善广道之交的性格。在徽州楹联的记载中,尊崇义为上、和为贵的伦理价值理念,使徽商在商与民、商与帮之间互帮互助义利两全,能够遵守道德规范,实现二者和谐共赢。谈及徽商楹联中所反映的现实意义,是徽商的文化在徽州楹联中的再现。徽州楹联提倡徽商崇文重教的优良品质和诚信待人、诚信经商的作风,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思想文化,提升教育的广泛性,还能够培育徽商诚信友善、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加快建设徽州的社会信用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培育企业家修身治国精神。从徽州楹联中看徽商文化的发展,带入当代社会,实现徽商传统商业文化与徽商现代企业文化相融合。通过徽州楹联文化来回顾徽商文化,通过徽商文化来反映徽州楹联文化,我们能够在寻求历史文脉后,明确经济的发展方向,用平和心态去接受当代开拓创新的经济挑战,是我们推进“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共同责任。

[注 释]

①“邹鲁”原指春秋时的邹国和鲁国,孟子生于邹,孔子生于鲁,是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元末,休宁学者赵汸(字子常、号东山)在《商山书院学田记》中称:“新安自南迁后,人物之多,文学之盛,称与天下……故四方谓东南邹鲁。”首次正式提及以“东南邹鲁”指代徽州。

②据曹植《洛神赋》载:“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文辞华丽、句式对偶,一连串的比喻、排比句式尽情烘托,极富艺术韵味。

③据江淹的《别赋》载:“日下壁而沉影,月上轩而正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运用大量的对仗,十分工整的对偶句,几近俯拾可得。

④《周易》中的“阴阳论”道出阴阳之间的关系,即:世界万物都需要遵循着对立统一、对立均衡的准则。楹联属于文字语言的对称艺术…其结构模式、形音合璧、思维内涵,都是阴阳观的反映。《老子》中的“有无论”是以单音节为主的反义词,成了构架楹联最好的材料和最好的对偶、对仗方式。

⑤明代初年,朝廷为了解决西北边境军队的粮食问题,颁布了“开中法”,商人将内地的粮食运输到西北边地,就可以领取“盐引”(支盐凭证),再支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朝廷规定法令颁布后,很多徽州商人依据这个政策,就开始长途贩运到指定地区贩售,从中赚取丰厚利润。但徽州人此行路途遥远,不仅成本高,而且跋涉艰辛,非常辛苦。

⑥徽州商人传承儒道经商,政治上坚持程朱理学伦理,经济说固守王学崇商立教,主张将“士商异术而同志”,将“商”提高到与“士”同等地位的“新四民观”。

⑦据清雍正乙巳年重刻的《程朱阙里志》载:“程朱之学大明于天下,天下之学宫莫不崇祀程、朱三夫子矣。乃若三夫子肇祥之地又举而合祀之,则吾独歙。……朱学原本二程,二程与朱子所自出,其先世皆由歙黄墩徙,故称“程朱阙里”。

猜你喜欢
徽商经商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从部队到经商,从员工到老板,从200万到2个亿,看好润刘爱民三十载奋斗史
徽州人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徽商怎样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
西湾村采风
徽商回归之路
徽商回归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走徽州